附录一:人间词话背景谈(7)古印度的神秘主义与佛教及摩耶之幕

2023-10-05 10:16:5808:35 1.7万
声音简介

7|古印度的神秘主义与佛教及摩耶之幕

 

当时的印度人比起今天的我们更容易接受“本质性的真相是不可言说的”这个说法,因为在他们传统的宗教土壤里,有一个“摩耶之幕”的概念。

 

《梨俱吠陀》是古印度吠陀时代的一部典籍,其中有“彼以摩耶,揭示宇宙”,这是一个足以耸人听闻的真理:你以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真实存在的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全部宇宙其实只是婆楼那神施展的一套幻术,全是幻象,一旦婆楼那神收回幻术,宇宙也就消失不见,我们所信以为真的客观世界不过是天神为了娱乐而施展的神通。

 

认真生活的人是最愚蠢不过的,被我们信以为真的世界只不过是一张摩耶之幕,虚幻不实。那么生活究竟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要想洞悉真相,就必须透过摩耶之幕,看到被这张大幕所掩盖的东西才行。

 

这真是令人不安的真理啊,神祇非但不爱我们,反而为了娱乐而捉弄我们,这让全人类情何以堪!

 

事实上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神爱世人”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化之后才普遍定型的信念,而在文明不甚发达的时期,在饱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各种磨难的生活里,将神祇想作邪恶的而非善意的,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譬如古老的诺斯替教派认为,感官世界是由一位劣等神灵创造出来的,他是索菲亚神的儿子,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耶和华,伊甸园里的那条蛇反而是个正面角色,苦口婆心地劝告夏娃不要受了这个邪神的蛊惑。

 

古印度的神祇以一张摩耶之幕成功迷惑了我们,只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看破了这个奥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看破了这个奥秘,应该怎么办才好呢?答案只有一个:冲破幻象,直达本真,梵我一如。这个思想后来被佛教沿袭下来,发展出了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寂静涅槃等理论。

 

佛陀也认为无论客观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空幻不实的东西,只不过佛陀所讲的空幻是指“无自性”,而非“不存在”。

 

在佛教的观点里,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本身并不存在实在的属性,这种“空幻不实”也就是佛教常说的“空”。为什么“空”?因为“缘起性空”。这就要谈到佛教思想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因缘。佛法种种,大都是附着在这个“因缘”概念之上的。

 

何谓因缘?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纠缠在因果关系的链条里,受着因果律的制约,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

 

于是,宇宙万物,既然“此生而彼生,此灭而彼灭”,哪里还有什么事物是恒常存在的呢?刹那之间生灭相续,是谓“无常”。万事万物,成住异灭不出此理,是谓“诸行无常”,这就是佛教所谓“四法印”中的第一法印。那么,如果认识不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本质而错认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这类见解是为“常见”,人们必须屏弃“常见”才能认识佛法。另一方面,虽然万事无常,它们却无一不是按照因果律生生灭灭,绵延无尽。如果只看到“灭”却看不到“生”,或者只看到“生”却看不到“灭”,都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因果链条的绵延无尽的性质,这类见解是为“断见”,同样需要加以屏弃。

 

那么,既然万事无常,“我”是不是也在“无常”之内呢?

 

佛教称一切生灵为“有情”,一个“有情”并非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种种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的聚合体:这些元素归纳起来就是“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之中,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意,风为呼吸,空为空隙,识为精神。“有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五蕴”的聚合,“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这在中国最具普及性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话几乎人人熟知。既然“有情”(在这里也可以把“有情”代入为“我”)并非一个独立存在,而是“六大”和“五蕴”的聚合体,其中种种细小的元素刹那间相生相灭,那这个“我”,究竟又在哪里?有一句著名的佛偈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世人通常把它做了心理励志式的世俗化的理解了。

 

那么,再往下继续推论的话,所谓“六道轮回”,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我”在其中轮回,不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在其中轮回,而是“有情”的死亡导致了“六大”与“五蕴”分崩离析,而分离后的种种元素又在因果锁链的作用下发生了新的聚合。严格说来,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在六道之中反反复复地投胎转世——“因”只会促成“果”,而不会变成“果”。

 

龙军菩萨《弥兰陀王问经》里有过一个比喻,说轮回就像有一支燃烧的蜡烛,你拿着这支燃烧的蜡烛去点燃一支新蜡烛,你会看到火从这支蜡烛传到了那支蜡烛上去,轮回的主体就像这个火一样,你既不能说新蜡烛上的火就是原来那支蜡烛上的火,也不能说这两支蜡烛上的火是毫无关系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轮回道上

一直以来对佛教很好奇,之前读到《夜晚的潜水艇》里的竹峰寺,里面有一部分就写了黄昏时刻的茫然无措,突然被吸引了。后来了解到原来这就是佛教里讲到的无常,这里又听了一讲,又增长了很多知识,非常感谢!

量子初音 回复 @轮回道上

同一个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的视角总有不同的发现

花开四季_vo

好听极了

歌鸟

听了第二遍了,很受益,徐徐道来真情真爱真感受真美!

xiuxin2023

谢谢量子初音,声音好听!

xiuxin2023

熊逸最经典的作品!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

by:于我无瓜

人间词话

王国维(1877-1927),晚年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第一大学者,取得了众多领先于国际学术...

by:露凝之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经典诗词鉴赏。

by:上官蓝心爱朗读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有声书朗读王国维先生曾经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几位一起被誉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他在文学,史学,哲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可谓冠绝当世。他的《人间...

by:自由的翅膀_d2

人间词话

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王国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王国维以他的人间词话终结了中国传统文论。与此同时,又以他的红楼梦评论开启了中国现代文论。而且,王国维还开创了...

by:OY兮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