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2018-07-09 08:47:5655:11 284
声音简介



解决当前问题先用到工作记忆,这是意识范围的,当启动工作记忆时,需要调用存储在大脑深处的长期记忆,让其浮现至意识范围,这些长期记忆是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把作者总结的“对课堂的启示”罗列出来:


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寻找学生能完成的任务。


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学生缺少恰当的背景信息,就会觉得这些内容“无聊”,自然也无法参与教学,同时,工作记忆是有容量的,相当于电脑内存,大脑空间难以同时接受大量信息,不然,就会卡顿。


解释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下课时能掌握的知识倒着来,吸引学生参与,有一定难度,又顾及学生认知限制。


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所有的事实和演示在学生没有正确的背景知识前,只能有暂时的力量,激动只是一瞬间的,如何引发之后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才是关键的。


接受并应应对学生间的差异:事实上,的确有一些学生是落后的,给这些学生不能完成的作业,不可能让他们迎头赶上,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落后。


改变速度:每一位老师都难以保证学生时时保持注意力,学生总会走神,老师要安置“shift”键,根据课程反应换挡。


坚持记日记:课堂需要经验,有用的再用,没用的弃之,记忆不可信,会遭到破坏,所以要把它记下来。


以上凡是“老师”处,可以改成“我”或者“家长”,同理,“学生”可以改成“我”或者“孩子”。


Chapter 2 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即使是国人倍加艳羡的米国,也在批评事实性学习的弊端,比如,标准化考试,让事实性学习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标准化考试,不能给学生提供分析、归纳或批判的机会,反而强调反复记忆不相关的事实,等等。


作者回答很明确:


让学生记住枯燥的事实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同样正确的是(尽管认识到的人少得多),想要凭空让学生拥有分析能或者归纳能力也是不可能的。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


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


不知道这个命题会不会让家长又抓狂了,作者还说: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


急于给孩子开发智力的家长要好好琢磨一下这个事情。


随便翻一张试卷,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或社会考试,我们都能找到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判断之类的题型,谁都知道,答得出这样的题目,不代表你真正系统掌握和了解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跟别提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


与此相悖的是,假如丢给你一篇文章,就是讲关于某著名基因公司搞的什么人类基因组测序吧,你认识每一个字,也知道每一个字的意思,但是,你还是不明白什么是人类基因组测序。


背景知识对于理解问题是必要而充分的。


确实有很强烈的声音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了,什么知识查不到啊,只要动动鼠标,几秒钟内,什么信息都来了,可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者告诉我们:


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


互联网上信息多的会塞车,但不代表你能辨识出来哪些是事实,哪些不是。锻炼独立思考技巧,需要掌握背景知识,而且是事实性知识。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来说必不可少。


写作具有跳跃性,作者会省略他认为读者有能力填补之处,要是没有背景知识做铺垫,很可能你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意思。


工作记忆有空间限制,完成任务就会有困难,比如,把这样一堆字母记下来,XCN,NPH,DFB,ICI,ANC,AAX,大多数人仅能记住7个左右,如果这样转换了呢?X,CNN,PHD,FBI,CIA,NCAA,X,工作记忆内存发生了变化,这里经过了合并或说组块的加工,一旦你会合并,你的工作记忆就能储存更多信息,而决定能否合并,要仰赖于你的长期记忆里有没有这样合适的事实性记忆。


背景知识使合并变成可能,扩大了工作记忆的空间,进而使得片段间的联系变得容易,最终使理解变得容易。


作者列举了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四种方式:


1.提供词汇;

2.可以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

3.相关要点能够合并,在工作记忆中增加空间,可以更容易地联络要点;

4.为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很有力的佐证来自米国的实证观察,叫“四年级掉队”,国内有本书叫《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标题很吓人,其实差距在四年级之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这个观察发现,一些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之前阅读在能力表现政策,但到四年级时,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愈加落后。


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四年级前阅读知道重在发音,阅读考试也考察此点,到了四年级,大家都熟练掌握发音了,阅读考试着重理解。


理解需要建立在背景知识上,来自特权较多的社会阶层的孩子就有优势了,与特权较少家庭孩子相比,他们拥有更大词汇量和更广知识面,知道越多,学习新鲜事物就越容易,学生间差距由此拉开。


这似乎给出生起跑线论又增加了新的论证,甚至出生前,每个人都在不同起跑线上了。


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背景知识使我们成为一个好的读者,更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思考者,当你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批评性思考,还要逻辑缜密,没有背景知识,完全不可能实现。


还是回到记忆这个话题上,很多时候,一个人看似进行逻辑思考,实则是在记忆检索。


人们利用记忆解决问题是个事实。以象棋手来说,其之间差距是记忆带来的,心理学家估计,顶级象棋选手可能在长期记忆中拥有五万局棋局记忆。背景知识在象棋比赛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如前说述,大部分靠记忆检索,还是时不时要思考是不是?背景知识还是时时发挥作用,比如前面讲到的合并,合并可以增加我们的工作记忆的空间,比如B,B,C合并为BB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把独立的字母变成一个单元,空出了空间。


科学家会告诉你怎样思考,但是,不是告诉你,他们用了哪些背景知识,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理是这个道理了,就是在长期记忆里储备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


作者列举了一位地质学家说的话:最好的地质学家看过的石头最多。用科学家的方式思考,不是空话,这个背后必须要背景知识支撑。


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懂得多的学到的更多。这也揭示了为何一些人会学得比别人更快更容易?你对一个方面了解越多,你越能更好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广泛学习,涉猎各类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看似“无用”的知识,我是指看起来对你当前环境暂时无直接作用的知识,其实这是在积累背景知识,会成为长期记忆储存在你的知识系统里,可惜,很遗憾,古人有“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们往往第一反应是:有用吗?没用,那学它干嘛呢?


长期记忆里的事实性记忆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取更多的事实性知识,持有的信息量取决于原有的信息量,有这样的一个实验,演示了知识富有的人会更富有知识这一点。


长期记忆中存储越多,学起来越容易,差距也会变得更大,这就是差一步步步差的原因所在。


同理,也可以拿来说明“富人更富”,因为富人知道金矿在哪里。


新的词汇、想法,书籍,杂志和报纸是很好的资源;


但是,电视节目、电脑游戏和学生喜欢的网络内容,比如,社交网站、音乐网站等,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帮助。


研究者给出的结论是:书籍、报纸和杂志是当之无愧的金矿。


作者“批判”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知识才有想象力,才能解决问题、决策、激发创造力,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这像不像名人给我们准备的鸡汤?还能找出来,马克.吐温说:我从来不让上学干扰我受的教育。即使在教育心理学里被奉为祖师爷的斯金纳,也说过不着调的话:教育是所有学习的知识被遗忘后唯一留下的东西。


这些名人自己的知识量非常大,或许站在他的立场,可以这样嘲讽学校和知识,可是普通大众们,还是不要昏了头脑,认知过程的每一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哪一样不跟知识紧密相关?


最后,作者照例要给“对课堂的启示”:


灌输哪些知识:当今看来是根据事实的重要性分级,在认知科学家眼里,要地位在“哪些知识能带来最大的认知利益”;


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批判性思考不能脱离背景知识而单独实践并完善;


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了解深当然是一件好事,当不能细致了解时,泛泛的知识也比不懂要强;


加强阅读:读“闲书”的人一生受益,书籍会让你接触到比其他活动更多的事实和词汇;


偶然获得知识:事实性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只要接触就可能学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精神是对的;


尽早开始:一个小孩一开始掉队,不加任何干预,他只会掉的越来越远。


从我自己个人课堂观察看,从其当前学业情况往前倒退,大部分符合这一规律,所以,什么小学阶段学业好不好没关系的论调快点休矣吧,一步掉队,步步掉队,逆袭的神话是小概率事件好吗?


更刻薄讲,一个孩子在遇到第一位老师前,他就可能跟邻座孩子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距了。


父母使用什么语言,是否带孩子广泛接触各类事物,有没有机会获得更多书籍资源,家长自己平时读书学习吗?这些都决定了这个孩子学龄前拥有的知识量,这些统统会成为背景知识,进入长期记忆的宝库里。


知识要有意义:知识的重要性不是列出事实,是要用关联的事实解释一个中心概念。


读到这里,没有背景知识支撑,恐怕也很难读下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Puuma

音乐声太大

妈妈解童心 回复 @Puuma

确实是个重大失误,后面全部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