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的故事

2024-05-01 05:52

2024-05-01 10:31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