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文言文典故

2023-11-10 14:48

1个回答

1. 不耻下问的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 不耻下问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的。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3. 有哪些关于不耻下问的典故 要详细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4. 不耻下问的小故事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

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5. 不耻下问的故事

耻:羞耻,耻辱。

比喻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 古今中外的不耻下问的故事 急

程门立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

《宋史·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和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他们这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去。有宋一代,程朱成为显学,杨时上承程颐,下启朱烹,闻名大下。

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元代,谢应芳《龟山稿》卷七《杨龟山祠》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

"杨时号龟山,溢文靖。后代以此典故,作为尊师的典范。

程门立雪,有的简称立雪。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二《回吴先生庆初度启》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话。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相关问答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6-06 05:20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就可,到有羞耻之心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的意思?
2个回答2022-11-27 14:04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看不懂可以翻译的更直接一点:“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这里的“无耻之耻”的“之”同“至”.参看《孟...
全文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3 03:10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看不懂可以翻译的更直接一点:“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这里的“无耻之耻”的“之”同“至”。参看《...
全文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翻译?
1个回答2022-12-01 09:38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是不可以无耻的。那么,到底又何谓之“无耻“呢?在这里,孟子曾明确地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界定,曰:“无耻之耻,无耻矣”——这是不是有如今天一...
全文
关于“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出处.急请问“不耻下问”是说哪个人?故事情节介绍下.
1个回答2024-01-25 17:57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可耻的耻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09 05:49
耻怎么写: 名称: 横、竖、竖、横、横、提、竖、横、竖、横 笔画数: 10
名人不耻相师、不耻下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3 03:46
百尺竿头 解释: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
全文
名人不耻相师、不耻下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8 23:15
百尺竿头 解释: 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
全文
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如何理解
1个回答2022-11-28 19:53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看不懂可以翻译的更直接一点:“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这里的“无耻之耻”的“之”同“至”。
孟子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
2个回答2022-09-08 00:45
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