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原文及翻译

2023-11-23 16:10

3个回答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文学赏析: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

有了“子贡赎人”这件事,其他鲁国人在外面遇到沦为奴隶的鲁国同胞时就会陷入矛盾之中,就会之后如果不要补偿和奖励,自己就要承担费用,经济上可能承受不起。

如果要了国家的补偿和奖励,如果被别人拿去和子贡作比较,道德、名誉方面还容易受到他人的诟病。子贡本身的行为不能说是错的,顶多算是无心之失吧!所以,孔子的担心也是十分有道理的。

子贡赎人的原文出自《论语·公冶长》第十七则,原文如下:

子贡曰:“赐也贤乎?曰:‘我欲使民斯有所安乐也,必使之有所忧矣。’”子曰:“若使其死也,无所若何。”子贡曰:“毋如也,子之才可使有之。”子曰:“夫人不可貌相,而心可知也。乘君之墙,不可勿行也。乘国之墙,不可勿视也。言察而后行,吾从子观之。”

翻译:
子贡说:“赐(指自己)是否有才德?”孔子说:“我欲使人民安乐,必须让他们有所忧虑。”子贡说:“如果让他们死了,那可怎么办?”孔子说:“不要那样做,你的才能可以让人民受益。”孔子说:“人的外表不能决定其内心,但内心可以通过观察而知悉。站在君王的墙上,是不能不行动的。站在国家的墙上,是不能不观察的。言语审慎,然后才能行动,我从你这里看到了这一点。”

这段对话中,子贡问孔子自己是否有才德,孔子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安乐,但必须让他们有所忧虑,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子贡进一步问如果让人民陷入危险,该怎么办,孔子告诉他不要那样做,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才能来造福人民。孔子还强调了人的内心和外表的区别,以及言行之间的关系,表示他从子贡的言行中看到了这一点。这段对话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以及对人民利益的关注。

子贡赎人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出处

吕氏春秋《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子贡赎人翻译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注释

法:法令,法规。

为臣妾:做奴隶。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府:指国库。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损:损害。

复:再。

子路: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

拜:感谢。

赏析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的而又有利于人的概念。


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相关问答
《子贡赎人》中的子贡做了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3-23 18:31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
全文
文言文《子贡赎人》
1个回答2024-02-22 17:26
1. 子贡赎人的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
全文
子贡赎人的小结
1个回答2024-03-19 06:04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
全文
子贡赎人的故事讲什么?子贡有何优秀品质
1个回答2024-03-01 22:49
子贡是圣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是后世所称的孔门十哲之一,在历史上,子贡是在孔子言论中出现较多的学生,子贡赎人就曾被孔子批评,那么子贡赎人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孔子曾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那么子贡和颜回谁...
全文
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23 02:24
原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
全文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
1个回答2024-02-24 14:04
子路赎人子贡受牛典故如下: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
全文
子贡赎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3-03 23:24
原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
全文
子贡赎人的原文
1个回答2022-12-17 19:31
鲁国之法1,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3。子贡4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4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5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6赎人矣。” 子路7拯...
全文
子贡赎人的原文
1个回答2022-12-31 23:32
鲁国之法1,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3。子贡4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4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5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6赎人矣。” 子路7拯...
全文
子贡赎人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2-12-27 23:55
《子贡赎人》给我们的启示: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