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动作语言写一篇日记

2023-11-28 07:26

1个回答
是一则寓言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摆出一副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喝道,“你怎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完蛋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害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要变成碎片的!”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废墟里。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终于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也跟着高兴得叫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厨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釉黑锃亮。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它,不知在什么年代便氧化了。人们只发现几块锈蚀不堪的铁片,而且不能断定那是否是铁罐的残余。

道理: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
相关问答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仿写拟人句?
1个回答2024-01-20 18:19
国王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铁的,一个是陶的。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跟我比美吗?铁罐子!”陶罐傲慢地问。 “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你不敢,...
全文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陶罐还想给铁罐说什么
1个回答2024-02-12 23:19
要知道自己的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描写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6 23:12
陶罐:谦虚、争辩、理会、懦弱。 铁罐:骄傲、奚落、傲慢、轻蔑、恼怒。 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
全文
陶罐和铁罐仿写的作用
1个回答2023-08-02 18:21
陶罐和铁罐仿写的作用是拟人,使其更加生动 陶罐和铁罐拟人慎森丛句就是模仿人宽樱的动作和声春弯音和语气和神态的句子。《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拟人句很多。
铅笔和橡皮擦作文(模仿陶罐和铁罐)
1个回答2024-02-07 22:33
铅笔和橡皮是好朋友,每天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天,它们吵了起来。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小主人得了100分。铅笔说;“看我的功劳多大呀!要是没有我,主人能得100分吗?''橡皮恼火地说:"不是我来帮...
全文
《陶罐和铁罐》仿写作文
1个回答2023-12-05 04:54
1. 电话、手机、电脑仿照《陶罐和铁罐》作文 在王朝的御厨里,有一只骄傲的铁罐和一只谦虚的陶罐。铁罐非常瞧不起陶罐,还经常奚落它,看不起它。而陶罐不放在心上,还想与它和好,把它当作好兄弟。可铁...
全文
《陶罐和铁罐》的仿写作文
1个回答2023-12-03 04:19
1. 小学三年级作文仿照陶罐和铁罐写童话古事 例文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和我比美吗?丑八怪!”陶罐傲慢地问。 ...
全文
陶罐和铁罐的仿写作文
1个回答2023-12-01 08:42
1. 小学三年级作文仿照陶罐和铁罐写童话古事 例文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你敢和我比美吗?丑八怪!”陶罐傲慢地问。 ...
全文
陶罐和铁罐
1个回答2023-12-07 01:42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两则富含...
全文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08:39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厨房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