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不教谁之过

2023-12-11 00:50

1个回答
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原句应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仅仅是物质上供养子女衣食住行,而不从精神领域施加教育,是做父亲的过错。在学校里,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时至今日,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身与心应是并行不悖的,二者不可偏废。否则,不能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人,身或心就会出现不同程度问题。
家庭是学生永远不能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学生永远不会下岗的老师。
今天相当一部分问题少年,细探根源,都和家庭教育有必然的联系,问题少年背后大多会站着一个问题家长。问题家长的危害如下:
害了孩子:
人的自然本性,就像公园里的花草,总会时不时旁逸斜出,缺少监管,没有修剪,不会成为理想之材,不会开出理想之花,不会结出理想之果。说严重点,可能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
害了 社会 :
家庭为 社会 输送了不合格的公民,只会给 社会 带来负面效应,严重的还会给 社会 造成严重的危害。调查那些有犯罪记录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往往本身就有问题,家庭教育缺失,走上 社会 ,只会走下坡路,最终危害 社会 。
严师出高徒
学校教育 ,主要责任人当然是老师。教育未成年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环节,只要老师偷懒了,学生就会有机可乘。例如,最简单的收取作业,如果老师偷懒,不收作业,绝大多数学生就会同样偷懒不写作业,时间一长,功课就会落下。严师出高徒嘛!
敢怒不敢严
但现在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老师偷不偷懒,而是老师敢不敢去管那些问题学生。老师动辄得咎,只要出了问题,就会处理老师,已经使老师如惊弓之鸟,敢怒而不敢“严”,很多老师只能选择佛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拖下去,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联系实际,才能逐步把教育办好。

首先,其实我们都曲解了“子不教,父之过”的意思。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而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过错。都说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当我们生了孩子,走向父母的重要岗位,但我们真的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吗?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撒谎、骂人、打架时,谁的责任?当然是父母的责任。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过马路,红灯亮了,孩子说:“妈妈,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对孩子说:“没关系,由妈妈牵着你,不会被撞到”。孩子打防疫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一点也不疼”,结果孩子哇哇大哭说“妈妈骗人”。

曾经在火车上,看到一对儿夫妻,为该给孩子买全票还是半票和列车员胡搅蛮缠,而旁边站着尴尬的孩子;孩子出生了,我们交给老人照顾;孩子上幼儿园,我们交给幼儿园;孩子上小学,我们告诉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就这样逃避着照顾孩子,然而当有一天,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被批评没有家教时,我们却又把矛头指向孩子。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在我们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像我们。也经常会被熟悉的人评价“像妈妈”或者“像爸爸”,孩子的行为,也处处映射了父母的行为。曾经有个妈妈问我,怎么让孩子回家好好看书不看电视,我问她,你爱看书吗?她说不爱,只喜欢看手机。

孩子原本的天性是善良的、纯真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强,他的第一个老师,也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把父母比作原件,那孩子就是复印件,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要从父母身上找问题,当父母的问题得以修正,孩子自然就会好。

至于“教不严,师之惰”,古语有云:“严师出高徒。”这句话讲的是如果老师严格要求学生,那么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期许。老师的这一“严”字指的是严格要求,严肃对待,并不是靠一味地责罚来约束学生。

但如今,现代教育出现了问题,有的时候,即便是训斥,造成了严重后果,也会归结为教师的过错,以至于很多教师裹足不前,不敢管学生,更不敢训学生,在许多问题上放任自流,这特别无奈,其实,严格管理学生,还是必要的,只要是违反校规的,就完全可以管,不必承担所谓的责任,在我看来,学校里不准使用手机,就完全可以没收学生带来的手机。

对于一个现代青少年,出现了问题,第一责任,应该说是父母的责任,言传身教,十分必要,而给与教师相应的管理权力,也是必要的,只要不违反校规,即便训斥了学生,引起了跳楼的悲剧,也是不应该追究教师的责任的,不能在许多问题上,总是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

最后,再说一说“师之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某些老师,确实出了问题,在课堂上敷衍了事,却把精力投放在课外,甚至违反有关规定,在外面办什么辅导班,一心钻到钱眼里,这也是被许多学生鄙视的原因之一,自身公正廉洁,一身正气,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现代教育,是综合教育,家长,学生,和老师,自觉自强,缺一不可。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是《三字经》的一段,它的意思是指;自己养的孩子做为父母不进行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孩子入学后,教师加强严格教育是教师不负责任。

根据目前教育的现状,很明白指出了教育问题的症结。试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假如不对于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就是父母的过错。学校的教师不认真的教育和管理孩子是教师过于懒惰,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看现在家长只知生活娇生惯养。教师过后办补习班,根本不尽心尽责。这个问题很应当引起 社会 的关注!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从出生开始,都是纯洁的,就像一张白纸,画上什么就是什么。在上面画出最漂亮的图案,他长大后会成为很棒的样子;在上面随便涂抹,他长大后就会成为坏习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核心是教育。

“家庭”,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里的大人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大部分都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被称为最基础的教育,通常是“根深蒂固的教育”。家教不好的孩子,不管学校教育多么好,一辈子很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好的基础。这就像是在已经压印过的纸上多涂了很多,再在上面重画漂亮的画确实是很困难的。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和文风是那种家庭气氛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气氛有负面影响,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里有失败者,是谁的错呢?古人当然认为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亲”一词只是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在哪里呢?这是因为古代 社会 尊重男性,女性读书,教育很少,从事喂孩子的工作,教育子女的职责大部分都交给了父亲。现在应该抛开古人的这种男尊女卑和家长思想,把这里的“父”理解为“父亲母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不能正确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错。

现代父母教育子女有很多错误,其中最突出的是溺爱孩子。现在很多孩子发展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和无序的学习生活,主要原因是父母从小就把他们宠坏了。第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但由于缺乏对孩子道德的教育,许多不应发生的坏习惯不断影响孩子的成长。

“教师教育”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如果老师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就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个大问题。传统教育的师资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传道的是“人师”,因为两类教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老师的责任很大。

《三字经》的“教不格,师之惰”与现代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一致。对于那些无能的教师,人们经常指责他们是“耽误别人的孩子”。古代人相信,如果教书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罪更重,会陷入19层地狱。

人们为什么感叹同一个家庭出的孩子很好,有哪些是劣等的?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有的人很好,有的人很普通?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以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庭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教师的责任,而是双方的共同责任。

怎样教育好孩子,一直是萦绕在每一位父母心中的话题,也是每一位家长一直在探讨。关心和学习的话题。教育孩子,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三字经里有“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古人对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早就有认识。好多家长以工作忙,没时间推诿教育孩子责任,完全依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殊不知,一个孩子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只是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二者结合起来,互助互补,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教育孩子,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

我们好多家长教育孩子,总是以家长自居,以一种孩子与家长不就是父与子母与女的关系吗?对,这是庸无至疑的。但你只说对了一半,除了这一层关系,你们还有重要的一层关系:朋友关系。也许有的家长他们明白这一层,只是运用不得当,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有好多家长,都在试图与孩子交朋友,或许是因缺乏耐心,或许是因为没有完全放下手中的权力,而没有成功。

教育孩子,家长要以孩子的朋友自居,随时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态度要诚恳,语气要亲切,要有耐心和爱心,不厌其烦的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爱他,真心诚意的帮助他,和他交朋友。遇到问题,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和看法,要让孩子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若孩子的看法和认识对,家长要支持孩子,若孩子的看法和认识不对或不完整,家长要帮孩子补充或纠正,要把问题分析的清清楚楚,让孩子理解的明明白白,做的心服口服。

若家长错了,要及时的改正并向孩子道歉。只有这样平等相处,孩子才能放下思想包袱,无所顾虑的敞开心扉与你交流,通过交流你对孩子的学习,身心 健康 情况了解于心,你就会享受到与孩子零距离相处的快乐。

教育孩子,家长给孩子树个好榜样。

每一位家长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每一位家长是否认识到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孩子一出生,就和我们相濡以沫的生活在一起,他们每时每刻耳熏目染地学习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很好,即生动又风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的是动物的习性,其实,刚生的幼鼠是不会打洞的,只是后来跟成年老鼠学的。

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的目地,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教育孩子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以此为准绳,确定理想为之而不懈奋斗,终会有一天你的人生因你的努力而精彩。

不要让孩子认为,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享受,这也太现实了吧。

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经过今天的学习,让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去为人类服务,贡献力量,彰显人生价值。

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更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

现在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的教育,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小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什么事情家长代劳,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能自理。

还要让他做一个有道德给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这远比教育成天才重要的多。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个大话题,是我们一直在 探索 学习的话题。学者,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家长受益非浅。

"教不严,师之惰"指教育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一个人的成才与否除了与父母关系重大外,与授业恩师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话强调了外因的的作用.老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就越出色.不管是学习还是练功都需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多数人自控力不多,只好靠外力来控制.当控制成为一种习惯时,刻苦的精神也就养成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多是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学习阶段督教不严.

"教不严,师之惰"指教育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一个人的成才与否除了与父母关系重大外,与授业恩师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话强调了外因的的作用.老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就越出色.不管是学习还是练功都需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多数人自控力不多,只好靠外力来控制.当控制成为一种习惯时,刻苦的精神也就养成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多是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学习阶段督教不严.

"教不严,师之惰"指教育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一个人的成才与否除了与父母关系重大外,与授业恩师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话强调了外因的的作用.老师越是对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就越出色.不管是学习还是练功都需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多数人自控力不多,只好靠外力来控制.当控制成为一种习惯时,刻苦的精神也就养成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多是因为老师在他们的学习阶段督教不严.

 何为“育人”?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也就是今天的教育界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还要向古代的圣哲先贤学习,把自己的学识,人生阅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为其后的发展奠定知识的基础。
相关问答
孩子喜欢养小动物怎么办?养还是不养?
1个回答2024-02-21 00:28
首先,养小动物不是自己心血来潮,想养就养的,要和家人商量,都同意后,你再考虑养,其次,如果你决定养了,你要做好思想准备,比如,掉毛,一切的一切,太多了。最主要要坚持,给它养老送终。
把养我的人养老把我养的人养大是什么歌
1个回答2023-10-04 16:56
歌名就叫《把养我的人养老 把我养的人养大》,演唱者贺一航,告罩陵宋普照作词,杨袜戚优秀作曲,这闷绝首歌于2022年6月10日发行。
把养我的人养老,把我养的人养大是什么歌?
1个回答2023-10-21 02:31
“把养我的人养老,伏棚把我养的人养大”是贺一航演唱的歌曲缺逗则《把养我的指伏人养老》,发行于2022年6月10日。
为什么有的人养鱼养着养着就不爱养了呢?
1个回答2024-01-05 13:14
养鱼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爱好,它可以带来许多乐趣和满足感。以下是一些养鱼的乐趣: 观赏乐趣:养鱼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观赏。鱼类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颜色和行为,它们在水中游动时会展现出美妙的图案和姿态。观赏...
全文
我抓的动物去哪了,不能养,养太白金星那里有的可以养
1个回答2023-02-06 20:41
我觉得是可以养大的呢
将孩子养大的养成游戏
1个回答2024-02-01 22:02
美少女梦工厂系列 美少男梦工厂系列 兰岛物语 女王万岁 口袋公主,手机游戏
恋爱养成〓恋爱养成
1个回答2022-06-10 21:47
游戏吗?心跳回忆
国学养生:看古人如何养生
1个回答2024-02-28 19:21
《黄帝内经》救治于后不如摄养与先 就是说在得病之后就医不如在患病之前调养 《五禽戏》华佗的徒弟因为学习五禽戏90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不落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因此不生气也是养生之道 听音乐抚琴也是养生之道...
全文
养一个孩子与养两个孩子有哪些不同?
1个回答2024-02-14 19:38
问过身边的一些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都在说两个孩子的家庭负担更重,但是快乐也是双倍的。 同住一个小区的云姐一家,居住面积大概70平米左右。老二出生后,导致老大没了睡觉的地方。云姐就把老大安排在主卧...
全文
什么是修心养性?如何修心养性
1个回答2024-01-29 09:33
应该叫修炼心性 这个必须有~磨~难 就是反复磨练心智 磨练掉人性的一些东西 叫人对任何事物直至淡漠 ····················· 人性-----就是贪心 、自私 、仁爱 等等 ...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