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观书有感

2023-01-18 01:10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
4个回答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这样。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④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相关问答
<<观书有感>>的作者朱熹的故事 关于<<观书有感>>的
1个回答2024-01-21 23:56
  观书有感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目录[隐藏]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
全文
观书有感 朱熹 讲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25 07:38
朱熹讲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
全文
朱熹观书有感
1个回答2024-03-11 01:39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
全文
观书有感 朱熹
1个回答2024-03-12 08:28
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 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
全文
观书有感 朱熹 讲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3-12 10:56
朱熹讲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
全文
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其一)中发出怎样的感慨?
1个回答2024-03-09 03:46
发出了学无止境的感慨。 《观书有感二首》的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
全文
读书观感朱熹林一 阐 怎么读?
1个回答2024-03-08 06:43
1、选择一篇感兴趣得文章或者书籍,通篇读一遍。 2、对文章得主题或者书本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事件有个把握和理解。 3、列一个提纲:第一段交代主题思想,可以用名言名句,也可以用一些比喻句式。中间部分举例...
全文
朱熹的观书有感
1个回答2023-01-30 04:37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全文
观书有感 朱熹
2个回答2023-01-23 09:18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
全文
朱熹 观诗有感
3个回答2022-11-25 00:25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升,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一首诗叙述比喻入诗,以“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塘喻书,开...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