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 爬 梁 照片
1个回答2024-02-27 04:43

这张。

梁思成和林徽因去过哪些地方?
1个回答2023-11-26 01:56
具体请看: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顶级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在北京城外。解放前夕,解放军的围城部队先到了清华一带,当然没有进学校,是在校外驻扎着。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担心,一旦攻城,城内的古建筑就全完了。就在这时,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干部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不得已要攻城,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打炮的时候就不往那儿打。他们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古建筑,标在他们带来的地图上。两口子非常激动,说:“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信赖,值得拥护!”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
只是夫妻两人,决然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会经历一场比他们经历过的任何战争都要激烈的一场战斗,说战斗太轻巧了,该说是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如果叫个名字的话,该叫“保卫北京城”,或“北京城保卫战”。 一提到这场保卫战,人们都说,梁思成提的方案是在北京的旧城墙上建公园,供人民休憩之用。这个说法是错的。梁思成是有过这个提议,现在还留下了他当年画的示意图。画的是现在前门一带的城墙和城门楼子,很美,上面还有几个小人儿,在游玩。实际不是这样,或者说,最初不是这样,最初他们提的方案是全部保存,顶多在城墙上开几个门洞子。但是,没人认可他们的方案。这是他们在黔驴技穷之后,使的障眼法,或者说是欺骗法。想以旧物利用,供人民休憩,来说服当时决计要拆除旧城墙的北京市领导人,实际就是国家领导人。你们不是常说为人民服务吗?现在正好可供人民休憩之用,那就请保存下来吧。但这种小把戏,怎么能逃得过身经百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火眼金睛呢?于是北京的旧城墙全拆了,旧城楼也几乎全拆了,只留下三两个。 既是一次战役,总得有几次战斗。我梳理了一下,共有三次短兵相接的战斗。 第一次是在1952年8月,北京市召集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即8月11日到25日(会议的全部时间)中的某一天,议题是讨论拆除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地点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会场上没有固定座位,运去大批软椅让代表队们坐,为了出入方便,留下了几条通道。梁思成没有来,林徽因代表梁发言。林一上台,就以她雄辩的口才发问:台下的椅子为什么要这样摆?还不是为了交通方便!如果说北京从明代遗留下来的城墙妨碍交通,多开几个城门不就解决了?她的看法在代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当时天安门前东西两座“三座门”,即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对来往车辆和行人实在太不方便,每年都会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市委、市政府早已决心先把这两座“三座门”迁移,施工力量都准备好了,单等代表会议一举手通过,就立即动手。现在叫林徽因这么一搅和,当时的市长彭真,考虑到这天会场上代表们的情绪太大,怕一时很难通过,便示意立即停止会议,召开代表中的党员开会,要求大家一定服从市委的决定,表决时都要举手同意。代表中的党员代表居多,再开会时,就顺利通过了。这样,一夜之间,两座“三座门”就从北京地面上消失了。 第二次是在一次宴会上。1953年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还有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到了北京。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在骑河楼欧美同学会设宴请客,梁林二位来了,还有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也来了。都是考古与古建筑界的知名人士,吴晗是历史学家,也算是考古界的人吧。宴饮间主要谈的是文物保护工作。郑振铎说,推土机一开动,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就此寿终正寝了。当时林徽因的感情一下子激动了,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因为她的肺病已到晚期,嗓音都失常了。然而从神情与气氛上看,真是句句中肯,声声真情。这是陈从周在一篇文章中写的,他没有写林当时说了什么,另一位建筑学家吴良镛在一篇文章中说林曾与北京市某领导起过争论,从时间上说,应当是一回事。吴的文章中说,林徽因当时对这位北京市的领导人说:“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这话还真叫林先生说中了,这几年去过北京的人都看到了,前门南边的中轴线上,不就新修了个永定门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第三次是1953年8月20日,在北京市政府第一会议室。来的都是中央和北京市文物部门的领导,这一方面的专家,还有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主持会议。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在会上发了言。林的发言很长,谈了几个问题,在谈到保护古文物与新的城市建设的关系时,她这样说道:这两个方面肯定是有矛盾的,首先考虑如何想办法“保”,想办法去解决矛盾,而不是首先考虑“拆”。中国建筑在科学和美学上的价值都不比欧美的建筑差。中国建筑最成功的是木构架和最庄严美丽的各式各样的屋顶,比欧美建筑更具美学价值。把它们保护下来,供给全体市民、全国人民以及外国友人来参观欣赏,有多好!如果把它们拆了,一切都没有了。 当时还有人说天坛面积太大了,主张只留下祈年殿和圜丘等部分就可以了,意思是把那些古柏全砍了,作为新建筑的用地。林徽因说,天坛如果没有了那些郁郁葱葱的古树,整个青葱肃穆的环境就没有了,天坛整个气氛也就破坏了。希望中央和市政府要认真考虑。当时她说得很动感情,很激动。 在这个发言中,林说“思成先生已发表了全部保存城墙和合理利用的建议”,就是那个利用城墙做公园的建议。可见,这个建议是到了最后关头才提出来的,不是一开始提出来的。可惜这个建议留下的也只是他画的那张漂亮的示意图了。现在的北京市政府真该把那个漂亮的示意图放大,立在长安街上最显眼的地方,让那些没见过北京旧城墙的人知道北京曾有过那么雄伟那么漂亮的古城墙。 或许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违拗领导意图,一次次不识时务要留下这些封建的东西,此后不久,文化界就开始了一场批评梁思成资产阶级建筑思想的运动。当时林徽因已病重住院,梁思成没有告诉妻子。不久梁病了,住在林隔壁的病房。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林徽因死的时候,还是共和国的好时候,在八宝山建了墓,立了碑,人民纪念碑建造委员会还把她设计的一块花纹的样品,送给梁家做了墓上的装饰。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唯一欣慰的是,身边有他的继室林洙女士细心陪护。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北京城保卫战”,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是彻底失败了。然而,历史将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名字。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奋战,中国知识分子将留下永远也洗不掉的耻辱。
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幸福吗?
3个回答2023-11-21 09:28

在中国现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女性,这些女性冲破了封建的牢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后,她们拿起了手中的笔杆写下了大量的文章,这些女性所写下的文章不光是动人,她们的爱情故事也是相当的动人,一直在人们的争论之中,特别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毕竟这三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徐志摩追求了林徽因,可是林徽因偏偏选择了梁思成,那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之后婚姻是幸福的吗?个人认为林微因嫁给梁思成之后,婚姻是幸福的。

一、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林徽因主动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第1次见面的时候,林徽因14岁而梁思成正好是17岁,这一年正好是1919年,一对青年男女因为美丽动人和温文尔雅就这样相互吸引了。到了第2年的春天,林徽因随自己的父亲林长民去往英国,在这里徐志摩见到了林徽因,徐志摩就便被林徽因所吸引,然后徐志摩给您唯一写下了大量的情诗,虽然,林徽因也因为徐志摩的才华而崇拜不已,可是她对徐志摩却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除了是徐志摩已经是有妇之夫外,梁思成的存在更为关键,林徽因有着自己的骄傲。

有人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回应,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首诗最先发表的时间是在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这个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结婚6年了,林徽因怎么可能还会给已经死去三年的徐志摩写诗作回应呢?而且这首诗根据林徽因的长子梁从诫在书中所说,而是为了纪念梁从诫的诞生而做的,看这首诗的内容也并没有爱情的内容,毕竟更多的都是赞颂着嫩芽和希望,这怎么也和爱情联系不上来,从这首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喜悦,也可以折射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后生活是幸福的。

二、两个人的相处林微因嫁给梁思成是幸福的,

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其实从这段对话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梁思成对于林徽因肯嫁给自己是相当的开心也有着一些疑惑,而林徽因的回答确实很肯定,这说明林徽因有经过认真的考虑,而现实的结果证明她的选择没有出现偏差,


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梁思成都格外的照顾林徽音,当生活在富裕状态的时候,梁思成陪着林徽因四处去做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当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家境变得贫困,梁思成拿出自己的金派克笔和手表给已经病倒的林徽因换取营养品和药品,孩子偷吃了营养品之后,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孩子的梁思成第1次动手打了孩子。

因此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后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个人的视野都是同样的宽阔,在林徽因婚后的作品之中,除了和抗日相关的作品之外,描述生活的作品都是欢快的,跳跃的,没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哪来如此欢快的作品?

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为何会再娶?
1个回答2023-12-22 03:12
最近很多网友都在关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事情,其实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也让人津津乐道的,但是大家也发现了就是当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就表示要再婚了,而且这是不顾很多人的反对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
中国人骨子里是崇尚唯美的,在唯美爱情里:男才女貌梁思成与林徽因虽未白头,但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为爱坚守,终生未再娶。
但现实,从来与唯美无关。正如徐志摩妻子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与翁端午同居,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七年:娶了林徽因的学生林洙。
爱情竟然禁不起时间的考验,这太让人伤心了。梁思成续弦后,无数吃瓜群众悲呼。但我恰恰觉得,这是必然的结局,我认为:唯美的爱情要么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要么就是戏文里编排的结果。现实里,有是有,但概率极小。
梁思成和林徽因完美爱情遭遇的现实是时间,林徽因死得太早了,1955年,林徽因刚刚50岁就因肺病撒手人寰。此时,梁思成年仅半百。
未及白头(还未老),人就没了,人生最悲惨的三件事之一中年丧偶,偏偏就让梁思成遇着了。
才50岁,按活70算,这往后就还有20年,这漫漫人生路,又是进入老年的关键时期,真不续弦,你让一个老人就此孤独终老,试问,于心何忍啊。
对于梁思成本人来说,此时的他,在林徽因死后还要照顾林徽因的母亲和孩子,别忘了,与此同时,梁思成还有繁重的建筑事业要打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本已并不富裕的梁思成,如果没有林洙的帮助,这个家以什么为继?
在回答一个人凭什么的时候,得从她做了什么说起。
林洙比梁思成小27岁,也是清华建筑行业的人才,在事业上可以帮助梁思成;林洙擅长料理家事,早年就照顾过林母;因为曾是林徽因学生的缘故,林洙对林徽因一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这些还不够,林洙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她比林徽因更懂得爱梁思成。
林徽因脾气不好,这从无数文人的文章里就可见一斑。在建筑文化界,很多人调侃梁思成是林徽因的著名出气筒,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足见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态度。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里,梁思成虽才貌不输林徽因,但他在婚姻里一直很卑微地爱着林徽因。林徽因做图纸,只画个大概,枯燥繁重的过程全扔给了梁思成。林徽因追求者众和多人关系非一般,梁思成心里吃醋却不敢言语……
而林洙则完全相反,林洙才貌比不得林徽因,但林洙对梁思成是满满的崇拜、尊敬和爱。她把梁思成当成天地一般的存在,处处替梁思成着想,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做多了无微不至。这样一个女子,我敢肯定,是梁思成在经历和林徽因婚姻疲惫后,最迫切想要的。
也因此,梁思成不顾子女反对,不顾朋友因这桩婚姻与他绝交:毅然与林洙结婚!
世间所有的爱情,看似没有原因,实际却恰恰相反。
说到底,梁思成虽再娶,但他在林徽因生前毕竟曾一心一意爱她守护她,这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完美爱情了吧!
林徽因病时,梁思成伺汤药于床前。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还一心照顾其母。如此,林徽因该是知足的了!
金岳霖一生未娶只为深爱林徽因 为什么却视梁思成如己出 林徽音和梁思成有子嗣么
3个回答2023-12-11 15:21
林徽因与梁思成有一女一子,女儿为梁再冰,儿子为梁从诫。
林徽因死后,梁思诚再婚,另一半不在了,你还会再婚吗?
4个回答2022-10-01 03:01
如果我年轻的话我会再婚的,如果我容颜易老,我不会的。
老君山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5-26 05:26
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自北魏起,老君山从山门七里坪入口处起,太清宫、十方院、灵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传经楼、观音殿、三清殿、老君庙等庙宇16处之多。历代毁毁修修现存6处,以顶峰老君庙最为壮观,在中原众多庙宇中屈指可数。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
文学名人的童年生活
1个回答2024-05-26 05:25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创作在俄国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写过诗歌,在四五十年代写过剧本、随笔等体裁的作品,一生中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他善于体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潮,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努力追求生活真实,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透过一系列的作品,敏锐地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和社会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他在艺术上所做出的成就是卓越的。比如他在对人物内心感受的表达,对于大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以及发展俄罗斯文学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于俄国和世界文学界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是俄国现实广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于一八一八年十一月九日出生在俄国中奥辽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的母亲的一个庄园斯巴斯科耶一卢托维诺活村度过的。他的一部分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奥辽尔省一带自然风光秀丽,给屠格涅夫以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他描绘自然景物卓越才能的成长。 屠格涅夫的母亲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屠格涅娃是个非常任性、专横的女地主,贵族的偏见和恶习在她身上十分突出。她很残酷,经常体罚仆人,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不把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的这种性情也表现在对等儿子的态度上。她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屠格涅夫后来回忆说:“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打人、拧人、拳头、耳光等等,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农奴主的残暴行为,是屠格涅夫所难以容忍的的。童年时代的屠格涅夫就憎恨农奴主的暴行。
爱提怪问题的“低能儿”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玛格丽特米切尔何以将在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这正与她的成长经历和不幸的爱情有着莫大的关系。
玛格丽特米切尔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的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当法国影星费雯丽身着蓝色礼服,一双耀眼着荧光的眼睛,脸上一层忧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郝思嘉的形象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其实,这何尝不是米切尔自己呢?
亚特兰大的战争让小玛格丽特神往,和那些同盟老兵的出游便成了她的一大嗜好。她对于玛格丽特的喜爱和驾奴马的技术让玛格丽特更趋向于一个男孩子,这也正像他笔下的郝思嘉。
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她在那里听到的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和母亲的童年,都让玛格丽特神往。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野餐,这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事实上,母亲态度的强硬,让她怀疑自己,她乐于幻想生活在过去,编写一些小故事,讲述她作为主人翁在战争中的经历。这些都为她创作《飘》带来了素材和灵感。
一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台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头一回,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童年时代听过的可怖战争故事像幽灵一样回来纠缠她,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与失眠的痛苦,这也将折磨她一生。1918年,即玛格丽特18岁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位南方美女。她结识了一名青年军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她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卫希礼”;但战争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卫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
母亲梅贝莉的去世,让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母亲一直是父亲生活的动力和勇气,现在,她失去了所有的活力,只能选择逃避。这与郝思嘉的处境是何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
如同郝思嘉一样,玛格丽特生来就有一种反叛的气质。她同狂放不羁的厄普肖结识,并凭着一时的冲动与一个冷酷无情、酗酒成性的恶棍结婚。这不能不说是她的不幸。这段婚姻不久便以失败告终,虽然她很快便重新振作,但这段婚姻带给她啊的痛苦和屈辱一直伴随着她一直死亡。
1944年,玛格丽特成为一名大牌记者,从事她所喜欢的写作。她与一直支持和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合,这是她的幸运,没有马什,《飘》就不可能发表和完成,但也正是因为《飘》的发表,玛格丽特的余生就成了一个莫大的悲剧,其悲剧意义远远超出郝思嘉的结局。
“她从未真正理解过她所爱的那两个男人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把两个人都失去了。”
这是米切尔对郝思嘉爱情的总结,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总结。
1936年2月,从《飘》正式出版。玛格丽特·米切尔一夜之间成为名人。她的生活迅速发生了变化。数以万计的读者信件如雪花一般从各地寄来,随着海外出版权的争执,玛格丽特的生活陷入了回复信件与官司之间。以至于从她成名之刻起,“她停止了成长,实质上她已从精神上死亡她本可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女人,可她没有,或许米切尔期望的是一种宣泄后的平静,她更情愿置身与风景秀丽的山村,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她变的戒备重重,并决定以一己之身抗整个世界。这也是她的悲剧性所在。
茅台前董事长回应年轻人不喝茅台说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5-26 05:17

茅台酒在国内特别受欢迎,不过消费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似乎不怎么喝茅台。今日(8月20日),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接受采访时谈及到这件事情,称年轻人不喝茅台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懂事,还处于在玩茄核的年龄,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季克良还对茅台公司待遇以及幸福指数进行赞扬,他表示:有次自己见到一个制曲女工下班后岩纳笑,穿着工作服开着奔驰去洗澡。现在茅台工人平均年薪15万,大多数家庭都有一到两台车,幸福指数太高了。

扩展资料:

据了解,茅台酒是一种酱香型大曲白酒,原产于贵州茅台镇。茅台酒气味芬芳香醇浓郁,不论气味与口感均散发强烈香气。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

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1996 年,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2001 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2006 年,国务院粗含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 年 2 月 14 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 年 3 月 28 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舜网-茅台前董事长回应年轻人不喝茅台说了什么?

山东于家是谁的后代?
1个回答2024-05-26 05:12

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于姓是周文王,周武王,于叔,于定国的后裔。周武王第三子姬叔受封于于国,称为于叔,原来的于是带左耳旁的,其后裔去了左耳旁,有于氏,斥山于系出郯城为西汉西平候于定国之后,故以定国公为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