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讲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第五集小结、有感(完)
1个回答2024-01-25 18:38
01、人生的智慧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02、生活的贫穷、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所以,我们要感谢贫穷。现代很多人因为从小生活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不仅不懂孝道,还没有生活的历练、承担。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03、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榜样给子孙。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孙子长久之计。

04、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财布施,「缘」加上你的努力、贵人相助、再加上机会来了,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果」。所以,经营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经营,不然你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枉然。

05、怎么种财布施的因?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财布施包含「内财」和「外财」。工作很努力、劳力、还有你的经验和智慧,这都属于内财布施;外财才是金钱跟财务、跟物品,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

06、钱财的布施不是捐愈多福报就愈大,福田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钱多钱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所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在他的存心。

07、教育孩子,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识,教育首重以身作则。当丈夫的人要有恩义(对父母)、情义(对太太)、要有(道义)。若能做到恩义、道义、情义,就能给孩子当好榜样。太太要「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

08、教孩子,要恩威并济。也就是说,有人要演黑脸,有人要演白脸。做机会教育时,关键要让孩子知错,而非处罚。很多父母教孩子只是处罚完,情绪发泄完,都没有做收尾的工作,所以孩子的记忆中就会觉得爸爸或者妈妈脾气很不好。

09、不能用物质去建立父子关系,这样很不号,应该用你的爱心和关怀去建立父子关系。父亲工作比较忙,建议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关键在于用心。每天拿出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关掉手机,耐心陪伴孩子。你的爱心和关怀,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10、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修是修正,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修正不能错了时再来修正,而是在你面对与人相交往中就要去修正,历事炼心。

今日阅读体会:08、09、10

在我家里,教育孩子时,我既要演黑脸,又要演白脸,我先生很少陪孩子,他总是演白脸。当我对孩子演完黑脸后,心里会觉得很难受,当自己冷静下来后,又要变成白脸去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她的慈爱,恩威并济,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

蔡老师说,面对孩子,女人一会儿演黑脸,一会儿演白脸,身心负担很大,所以现在女人最严重的病叫内分泌失调。男属刚,女属柔,还是先生演黑脸比较好,这样孩子才不容易造次。

我太赞同了,这简直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因为自己小时候就特别怕父亲,父亲一个眼神瞪我一下,我马上就懂得要收敛。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育儿这么多年,自己和先生的角色扮演反过来了。

以前我总是埋怨先生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和我,说多了他心烦,我身心疲惫,最后索性就不说了,自己既当爹又当妈,一咬牙七年就过去了。男属刚,女属柔,我把自己磨得太刚了。

这么多年来,若我懂得合理示弱,也不至于把先生推出去,让女儿缺失了这么久的父爱。所以,今天的果,是当初自己种下的因。先生做了多年的甩手掌柜,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惯出来的。

读完这章节后,自己内心某处坚硬的角落正在慢慢软化。人,性本善。我能感觉到先生他是真心爱孩子的,对于这个家,这么多年他也尽到了本分。我和他之间,更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多沟通。

夫妇正,五伦就正,夫妇以身作则,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今天意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自己要更深入去学习《弟子规》。蔡老师说,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感恩一切,再接再厉!
细讲弟子规的图书目录
1个回答2024-02-01 05:23

第一讲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第二讲 建立理智,才能下对抉择
第三讲 “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
第四讲 抓住根基,将圣贤教诲落实在夫妇之伦
第五讲 家庭教育与家庭经济
第六讲 孝悌家风的承传与家颤茄庭教育的误区
第七讲 孝敬之心从感受父母恩德起
第八讲 用恭敬心孝养父母的身、心、志
第九讲 做好学业、事业和家业,让父母放心
第十讲 防微杜渐,从小养成廉洁有守的品格
第十一讲 真正的富贵与快乐,从至诚孝亲开始
第十二讲 改正坏习气,习劳知感恩
第十三讲 自理自立,修身立德,善谏亲友
第十四讲 立身宝箴———存好心, 行好事
第十五讲 孝无终始,树立家教风范
第十六讲 平等礼敬,和谐万事万物之本
第十七讲 轻财谨言化解怨忿,长幼有序进退有礼
第十八讲 生活教育,长养孩子恭敬之心
第十九讲 子女应对进退应有的礼节
第二十讲 孝悌的社会延伸
第二十一讲 自我管理与做事能力的训练
第二十二讲 食衣住行中的礼仪
第二十三讲 爱物敬人,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
第二十四讲 持身恭谨, 仁以为己任
第二十五讲 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中洞拿始
第二十六讲 细节之处也要为对方着想
第二十七讲 言而有信
第二十八讲 “信”在五伦关系中的应用
第二十九讲 承传智慧,做有信义、有道义的炎黄子孙
第三十讲 建立“言而有信”的风范
第三十一讲 承诺守信与是非判断
第三十二讲 积卖搭善之方与改过之法
第三十三讲 教育孩子要以德为本
第三十四讲 “错”与“恶”在一念间
第三十五讲 万物同体,皆须仁爱
第三十六讲 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
第三十七讲 隐恶扬善,爱敬存心
第三十八讲 宽厚待人与传统师承
第三十九讲 师承的心法“君、亲、师”
第四十讲 解行相应,志在圣贤
后记 ——和谐人生的法宝

《细讲弟子规》第三讲
1个回答2023-11-23 02:21
主题:落实圣贤教诲,一生造福社会

蔡老师说:

世界,社会,家庭的安定,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心念。假如一个人时时为人着想,家庭、社会就会圆满安康,一个孩子假如从小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那他从小的起心动念就在培植自己的福分。因为这份存心,他知道读书志在圣贤,要把学到的道德学问好好地去奉献这个社会,。他一入社会造福,他的福分就愈来愈大,到了老年福报现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一个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弘扬圣贤教育,他的生命从小就有价值。从小读圣贤书,他长大造福社会,他的智慧与日俱增,他会愈老愈值钱,许多晚辈亲近他可以得到很多人生启示,减少无谓的摸索,那他的生命到老都有价值。孔老夫子随已逝,但他的精神长存,垂范后代,所以当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诲时,就知道用真诚,用爱心去经营他的人生,相信他这一生就会永垂不朽。

当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开始呢?我们仔细往根本上去讲,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敬,他会对其他人孝敬么?《孝经》中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叫“悖德”。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养育,教育的付出。所以孝对一个人很重要。一个人没有学,孝道,那他的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就没法形成。当孩子的恩义道义不长,就会长利害。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喜欢的就尽力去争取,不喜欢的,就翻脸不认人,而利害是瞬息万变的。今天没有利害,兄弟可以和睦,明天因为父母财产,可能会马上翻脸。

离婚率上升,是因为把婚姻也变成了利害,离婚率上升,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还会带动犯罪率的增长。今天的婚姻不好,根源在从小没有学孝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

而《弟子规》就是从“孝悌”扎根。在开始学习前,先要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开太平”是果,“继绝学”是因,通过学习圣贤智慧,让自己有仁爱的观念,思想。开出世界和平的果。

除了立志,我们还要“学贵力行”,学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提升起来。何为“道”,走字底加一个首先的“首”,真正有道德的人首先能够做到,才是有道德的人。

感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德”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却口口声声对另一个人说爱,这是违背道义的。是呀,人性最基本的德行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做别的。学贵力行,自己接触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想想自己连最基本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都做的不够好,学过的知识,并未践行,学再多也无济于事。吃一堑,长一智,以后着重放在力行感悟中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总叙全文
1个回答2022-06-15 05:45
弟子规 圣人训
那个被退学14次的少年因为《弟子规》重生了一事,谁有详细资料?
1个回答2024-02-11 04:30
被13所学校开除的22岁胡斌的忏悔, 视频和文本资料都有,请加我立马发给你。厦门林国华。
蔡老师细讲《弟子规》
2个回答2022-04-10 21:48
末学空间友情链接第四个
弟子规的规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09-12 05:26
规范,规矩啊,作为孔夫子的弟子应该懂得的行为规范。非常不错,港台地区非常重视,对于孩子的礼仪形成很有帮助,值得大力推广。
弟子规二十传中的传怎么读
1个回答2024-01-18 16:10
1. 传 [chuán]2. 传 [zhuàn]
传 [chuán]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zhuàn]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弟子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6:10
11

解释: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22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33。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一年级的学生是读弟子规好还是三字经?
1个回答2024-01-26 04:18
读弟子规吧,而且要帮助解释是什么意思,使其能够理解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