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状元探母

敲状元鼓文案?
1个回答2024-06-13 16:20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古代中状元比中探花好,为什么有人中了探花还比中状元高兴?
2个回答2023-08-01 10:20
主要还是因为古代能中探花的一般都是颜值最高的那个人,容易成为驸马。
气鼓渔鼓起来是甚么样
1个回答2024-05-31 01:57
气鼓鱼河豚鱼,它在遇敌时,也采取膨胀身体,吓退敌人的战术,人们俗称它为“气鼓鱼”。气鼓 它们都把自己的身体鼓胀起来,然后气鼓鼓地反转身子,互相用肚皮碰。 急,请问我的银鼓鱼是什么病,应怎么医治? 什么样的邮票有升.
古代状元探花...怎么排序
1个回答2024-05-21 08:43

探花是第三名。“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相关知识拓展:

科举考试中的卖冲探花是第三名,而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探花的发展:

探花的认知速度如此之快应该得力于上层官员甚至是皇帝的首肯。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帝王的支持,没有臣子的上行下效,“探花”一词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内得到空前的普及并迅速传播开来。从这一点说,黄氏家谱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

然而,也正是宋徽宗对“探花”的提及与援引,促进了“探花”一词的迅速传播。在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运用。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可以说,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中碧歼称应确立于北宋晚期。

探花的社会影响:

“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

废除科举制度已有100多年,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惟独作为科举终端产品的“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却历久而不衰。近慧举些年来成了频繁使用的词汇,在体育、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状元榜眼探花写成四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2-22 09:34
1. 状元 榜眼 探花修饰词

状元(状元)

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

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 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准 《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ǎngyǎn

榜眼

其名始于 北宋 初,当时殿试录取的第二、三名,皆称为榜眼。后第三名称“探花”,榜眼专指第二名。 宋 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 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明史·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北宋 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tàn huā

探花

1.看花。 唐 皮日休 《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 陆游 《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 陆采 《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 春英 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3. 宋 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本于 唐 的探花使。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 文德殿 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2. 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参考资料:

3. 状元、榜眼、探花的先后顺序

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

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扩展资料: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 *** 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状元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探花

4. 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意思。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扩展资料:

1、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2、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榜眼“作为进士一甲第二人的称谓,从无到有、从俗称到官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讲,不论提到状元还是榜眼,都是数一数二的。众所周知,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可以说第五大发明之科举,影响远至西方各国,国际上通行的前三名、各种评比的冠、亚、季军,真不知是否也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影响。

3、“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状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状元还高兴?
1个回答2022-10-18 23:05
据说古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探花不仅才华横溢,还要长得好看。
探花和状元有什么不同?古代中探花的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
2个回答2023-02-18 19:28
状元和探花虽然都是文科考试中的一种名称,但是探花主要是按照长相来进行评判的,探花在游街过程中可能会被女子所看上,因此会特别高兴。
乐昌渔鼓来历
1个回答2024-01-24 20:00

乐昌渔鼓流行于广东乐昌境内的传统说唱艺术。渔鼓起源于道曲,是道教活动中演唱的曲子,用来演唱故事,故亦有“唱道情”之称谓。衍变为曲艺形式后,为了方便表演,加上渔鼓 ( 亦称道简 ) 、简板作为伴奏乐器,逐步改称渔鼓。

简介
乐昌渔鼓流行于乐昌境内。渔鼓起源于道曲,是道教活动中演唱的曲子,用来演唱故事,故亦有“唱道情”之称谓。衍变为曲艺形式后,为了方便表演,加上渔鼓(亦称道简)、简板作为伴奏乐器,逐步改称渔鼓。渔鼓曲目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有《三门街》、《三度林英》、《再生缘》、《庄子试妻》、《抱筒见姑》等一批群众喜爱的传统曲目。渔鼓,起源于唐代,俗称“道情”或“道情筒子腔”。
祁东渔鼓名人?
1个回答2024-03-15 23:13

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

渔鼓艺人的代表人物有: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等。

为什么叫“状元”“榜眼”“探花”
3个回答2022-09-18 02:09
状元是第一名 榜眼是第二名 探花是第三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