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

李松蔚 的蔚 怎么读?
3个回答2022-06-28 19:32

wèi
茂盛,荟聚,盛大:蔚然成风。蔚为大观。蔚蓝(晴朗天空的颜色)。
文采华丽:云蒸霞蔚。


烦闷。通“郁”。如:蔚结(心中愁闷不解。同“郁结”);蔚蔚(愁闷忧伤的样子。通“郁郁”)
如何看待李松蔚
3个回答2022-06-27 20:53
我们也是不太确定如何去看待李松蔚的了,好像是他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什么样的一个影响,无所谓的。
李松蔚一个有多少画?
2个回答2022-06-26 23:55
李松蔚一共有29画
李 拼音:lǐ ,笔划:7
松 拼音:sōng ,笔划:8
蔚 拼音:wèi ,笔划:14
李松蔚出过哪些书
1个回答2024-01-15 09:11
  李松蔚出过的书有:《只想和你好好生活》、《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关系的重建》等。

  李松蔚,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生。生于1985年8月,四川乐山市人。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和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任咨询师。接受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全部相关课程的培训,在治疗中倾向于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同时亦在接受创伤治疗的连续培训。
李松蔚:孩子在一土的第一年
1个回答2024-01-12 04:33

2019-08-27

李松蔚:孩子在一土的第一年

又到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了。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说给孩子选择了一所非主流的「村小」,引发了出乎意料的反响。孩子的学校居然成了我最瞩目的标签。很多新认识的朋友,第一句话都是:「啊!你就是那个有好的公立学校不上,送孩子去一土的。」有人还用深有同感的语气说:「我也想送孩子去那里,就是……」,就是后面的理由就很多了:太远,太贵,家人不同意,等等。

我只好尴尬地笑笑。

他们压低声音:「哎,到底怎么样啊?」

「挺好的啊,孩子很喜欢。」

「是吧,快说,怎么个好法?」

「就是正常的那种好。」

他们笑了:「你说的正常,肯定就是超常。」

我不知道怎么说。一个小学能有什么超常?不就是上课听讲,下课玩耍,老师有耐心,教学有方法……但是我说出这些,对方的表情并不满足。我也慢慢理解了那种期望。他们在期待一个更大的传奇,说这是一个神秘的,孕育精英的地方,孩子们每天都在突飞猛进地成长。那才是好的。

这一年来,我在朋友圈里也看了不少文章,海淀家长啊,顺义妈妈啊,八少八素啊……有些信息还是挺吓人的,好像恨不得从幼儿园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硬仗。可能以前也这样,但我直到孩子上了学,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今天在很多人的眼中,小学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小学」而已了。

这倒真的让我想要记录一下女儿在一土这一年接受的教育。这些教育不应该是很特别的。在我看来, 只是一种遵循常识的教育 ,本来没有特别一提的必要。但如果大多数教育的追求已经偏离了常识,坚持常识反而成了难能可贵的「超常」。

一年的生活,随便记下了几条流水账。

1,学校还教什么?

入学之前,学校召开过一个家长会。有人问入学之前要达到什么知识基础,校长说零基础。还特别强调,假期就让孩子好好玩,不要上幼小衔接。

「拼音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你让孩子学会了拼音再上学,学校还教什么?」

所有人都震撼了。牛逼,太特立独行了!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

学校的内容在学校教,这难道不正常吗?

2,作业不帮忙

每天的作业孩子自己完成。不会就是不会,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家长不用帮孩子订正。——不是为了偷懒。就算家长有时间有意愿,也不能帮忙。

原因很简单,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老师要从作业里判断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一旦家长帮孩子做了,老师就得不到真实的反馈了。

3,反馈

学习的第一项技能就是给反馈。

热反馈和冷反馈。做完一个任务之后,两个同学互相反馈。热反馈是告诉对方,你哪里做得好。冷反馈是告诉对方,哪里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4,评估

说到反馈就想到考试。

很多人问我女儿,学校有考试吗。当然有,没有考试怎么知道水平呢。每学期末都会收到一份几十页的评估报告,给孩子方方面面的能力打分。

别人问:「你在班上是多少名?」

我女儿摇头,不知道多少名。

「期末考了多少分吧?」

我女儿说:「有3分,有4分,有5分。」

「总分是多少分?」

「总分?总分是什么?」

我向人解释,最终的反馈不是一个分数,而是一组分数。每个学科都包含不同的能力维度,每个维度都有评分。最后画出一条曲线。他们看起来很困惑。困惑在于,没有一个总分,那怎么知道孩子在班上是多少名呢?——进一步的问题是,不知道孩子多少名,那怎么判断她学得好不好呢?

5,错误

我特别喜欢纠正细节。听到女儿说英语,一个单词重音不对,都一定要指出来,请她把正确的发音多念几遍。她很不耐烦,说老师都不这么教。

那老师平时是怎么教的?

我问老师。老师说不用刻意指出错误。孩子出错了,老师就把正确的说法再复述一遍。孩子就会暗暗向正确的说法靠拢。如果总打断,这不对那不对,会给孩子挫败感。「她只需要学到对的东西,不一定要承认自己不对。」

6,注意力

学校调整了课堂时长,为了匹配孩子的注意力。

有一个朋友是当小学老师的,听完很感叹,说:「居然可以这样。」

不然是怎么样?

「大多数学校是让孩子想办法延长注意力,为了匹配学校的课堂时长。」

7,坐相

奶奶是当小学老师的,有一次评论课堂照片:

「这些孩子,坐没有坐相。」

的确,孩子们歪七扭八地坐着,争着发言,恨不得把手举到天上。我上小学时,手要交叠着放在桌上,发言时小臂90度抬起,这是标准坐相。

8,乘法

女儿被幼儿园的同学鄙视了。

从前的同学聚到一块,相互比较心算能力。有的能口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有人只能三位数乘以一位数。还只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啊,简直可怕。

我女儿弱弱地问:「什么是……乘法?」

哈?乘法都不知道,你们数学在学什么?

「20以内的加减法。」

一下子感觉到空气里的尴尬。

9,教学大纲

有家长替我们担心:「学校的教学进度跟不上,别的方面再好有什么用?」

我说还好啊。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一年级上学期就是掌握20以内加减法。但我这么一说,别人就忍不住笑:「现在谁还按教学大纲来?」

所以吧,别人再问我:「听说一土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我说:「它很特别,是按照国家的教学大纲来上课的……」

以上,是我在这所「村小」第一年的观察。

算是很特别的教育吗?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在我心里,是一种正常的,正好的教育:孩子学到了需要学习的东西,用适合她的方式,不缺什么,也没有多出什么。就是因为正常,放到现在的背景下才尤其「不正常」。认同的人自然懂。不认同的人,也足以产生怀疑:「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以后会有竞争力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我现在也还会收到一些不客气的留言,有人说:「你给孩子选择一土,别高兴得太早。等她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她会不会恨你。」——也不知道留言的人经历了什么,说话这么咬牙切齿的样子。但我理解他们的警告。 这不是教育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 复制一土的教育并不难,只要认同它的理念,立刻在家里都可以施行。难的是,要如何期待教育的结果?

很多人说:「我也想要孩子接受这种教育,可惜没有条件,一土没有开到我们的城市……」一面说,一面从早到晚盯着孩子的成绩单。这样的心态,其实也很难适应一土。你让他少盯一会儿,哪怕是少报一个幼小衔接的课程,都不肯。我的孩子不学,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呀,将来落后了怎么办?——所谓「没条件」,只是一个好用的借口而已。

但也不能怪家长。

现在一说到教育问题,就会说到家长的焦虑。好像一切都是因为家长小题大做。这不公平,我们知道这是更大的系统的问题。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排的人就不能不站。一方面,他也参与了制造焦虑;可是另一方面,不站起来又能怎么样?人没有办法对抗整个系统。

这好像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别人问我:「可是你做了一个不一样的选择啊,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你凭什么说那是更好的选择?」

我也只能诚实地分享一点想法。

答案是,我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我一直在说,未来是不确定的。个体唯一能做的,就是制造一些确定的点,对抗这种不确定。在被验证之前,谁也不知道对不对。只能各自相信。所以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我们各自相信些什么,来安放我们的不确定?

如果你相信的是,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比如说,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一些具体的工作,遇到问题知道如何解决。这样你就不会太焦虑。教学大纲已经设计好了。目标是非常具体,定量的:为了成为有用的人,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要掌握到何种程度?20以内的加减法,会算,就好。算得又快又准,就更好。

我觉得正常就够了。这是我应对焦虑的方式。

但也许在另一些人看来,还不够。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超常的人,这就涉及到跟别人的竞争,战斗。战胜的人越多,才能享有越多的资源。他们的眼睛就会盯着别人。不存在客观的目标,一切取决于别人的参照。别人都学到10以内加减法,我家孩子掌握20以内加减法就好。如果别人都学了20以内,我家孩子就得掌握到100。——假如大家都是都这么想,对不起,就要继续升级,学乘法。

这种逻辑下,很容易促发彼此的焦虑循环。

焦虑也没办法。你想要孩子变得超常,就得比其他人更辛苦。这也没错。它不算是一个结论。不是说正常就好,超常就不好。看你怎么相信。

最后分享我的朋友张春老师写过的一段话,讨论教育的目标,我很喜欢。她认为,相比于培养一个优秀,卓越,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教育更应该考虑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自然,能安身立命的普通人。她说得非常好,我就原文引用了:

这就是我相信的。普通就够了。跟成为一个超常的人相比,也没有好坏高低和正确错误。只是因为我喜欢,我就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正常的教育也很不容易。为此,我需要一所普通的学校,教一些普通人的常识。一诺常开玩笑说,一土是一个村小。这就是它的定位,培养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村里娃」。老师和家长都是村民,「举全村之力办学」。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教给孩子,就好。

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接触这个世界。

在一土,有一样东西是别的学校不大强调的,就是与人合作。项目制学习,把人分成不同小组,做任务。这就需要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科目与科目的合作,小组与小组的合作,成员与成员的合作。我女儿很喜欢,这样她就不用干全部的活,「有一些事情我不擅长,可以交给擅长的同学做」。她知道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然后问题来了,每一个家长迟早都得面对这个问题——无关乎天赋,或者孩子的超常与否——都要做出这样一个判断: 你相信这样就够了吗?****还是要把别人比下去才可以?

你要怎么判断呢?

告诉孩子:留神!有这么多优秀的对手,快把他们都甩下去。或是告诉孩子:真好!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伴,可以帮你做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那是我们在教育中最终想传达的声音。

李松蔚解析再见爱人在哪里看
1个回答2024-01-13 17:44
腾讯。
李松蔚是作为《再见爱人第二季》的嘉宾稿升,此综艺在腾讯视频播出,面前已经完结了。
《再见爱人》这是一档婚姻耐薯纪实观察真人秀。三对面临感情危机的夫昌敬者妻,乘坐两辆房车,开启一段为期18天的旅行。
李松蔚和武志红的老师是谁
1个回答2024-01-15 19:42
李松蔚和武志红的老师是钱铭怡。这两位的共性则是师出同门,都是钱铭怡老师的学生。武志红作为国内初代网红心理咨询师,其自带话题属性和心理圈顶流的特点与此类综艺节目的契合度颇高,其争议性也方便节目做一波反向营销。李松蔚作为自媒体时代新一代网红心理咨询师的代表,在网络中的关注者也甚众。而且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头衔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其专业性。
李维康,谁认识?
1个回答2022-09-20 08:13
我认识一个.不只是不是你要找的那一个
蔚来李赋有几个孩子
1个回答2024-02-14 23:39
蔚来李赋有2个孩子。蔚来汽车CEO李斌与其妻子,曾任央视主播的王屹芝在做客第一财经《波士堂》节目时谈及了两人从相识到相伴的爱情故事。一个出身山村走入北大,一个来自于工程师家庭。
卢松松叶蔚卿是干什么的
2个回答2022-12-26 16:17
整天帮人写软文推广,让一大群人了解了,进去他的思维模式
很有才得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