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辑录贞观年间的君臣论证的一部史书是
1个回答2022-10-01 16:07
《贞观政要》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
2个回答2022-12-25 11:00
通鉴纪事本末本身就是资治通鉴的缩写版!就算变成白话文估计也差不多是这样。除非柏杨自己有修改。(只读过文言文的,对你的问题进行猜测)
贞观有名大臣
1个回答2022-09-06 22:08
楼主到底问的是“大臣”还是“大城”?

大臣有以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此外,还有:
马周、戴胄、刘洎、褚遂良
我是看《贞观之治》还是《贞观长歌》
1个回答2022-11-30 21:46
前一个,接近正史
资治通鉴 周纪译文
1个回答2024-03-13 18:00
原文: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闻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魏文侯的性格特点:

重信用,守承诺,体恤下属,宽容胸怀。一个君王在大雨的时候还能记起和臣下的约定,而且不管风雨多大也要亲自和猎场官员说明。
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2个回答2022-08-28 15:40
以教材为主,才是最佳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的介绍
1个回答2022-07-08 01:06

《通鉴纪事本末》是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1131—1205)所撰,凡四十二卷。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取《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为了方便阅读,分为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贞观之治”有多少是真的
1个回答2023-02-07 02:16
全都是“贞”的
什么是观贞之治
1个回答2023-03-14 09:30
对,是贞观之治
什么是贞观之治
1个回答2024-02-21 22:54
贞观之治,顾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一句,意思是用正道示人。

由于李世民是马上皇帝,他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非常重视治理天下,常常提醒自己不能走上杨广残暴拒谏亡隋的道路,他提倡以道治天下。在内政上举才纳谏,重教兴国,整修吏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鼓励商业,修订法律,审慎行法;在外交上,整治边防,强边固疆,友好交往,通商互利行并。贞观之治,使唐朝初年社会呈现出一片复苏繁荣景象,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基础。

贞观之治主要表现在行政上实行君主领导下的三省六部制,有效防止了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出现的档仔迹滥用职权、腐败、暴政等问题,将皇帝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掌管,中书省负责下命令,门下省负责监督命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意即中书省下发的命令由皇帝签发后方可下达,若门下省认为不可下达,即是皇帝签字,也不能下达,门下省认为可行,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

由于三省六部制有效地制约了皇帝和各省部的权利,使贞观之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治理天下之典范,其比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整整早了一千多年,体现了李世民不愧为一代英明的封建君主。如果没有对天下治理深刻透悟,缺乏李世民博大的胸怀,就难以做到贞观戚棚之治。

贞观之治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做到了天下帝王能做到而不愿做到的事情。李世民为了皇权而不怕下放权力,而其他皇帝害怕失去皇权想方设法集中权力,这正是李世民不同于其他帝王的伟大之处,也是唐王朝能发展到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有了对权利有效的制约,一切治国理念和措施的实施才有了保障,太平盛世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