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什么叫辨证论治?
3个回答2022-12-13 09:59
辨证论治就是突出了个性化的中医思路。强调以人为本。辨证论治以阴阳为总纲,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中医辨证的,脾胃虚寒和脾胃寒湿是同一种疾病吗?如果不是,各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3-01-13 07:54
不是同一种疾病:
从治疗难易来讲:虚寒病轻易治,寒湿相对难治些,
从病状诊断来说:虚寒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像沉细或沉紧;寒湿舌苔中心白厚,舌面水分多,有张口欲滴之状。脉像沉迟或浮滑。《针灸大成》曾有一句话:脉象沉滑,风湿在经络(也可以理解为表),脉像浮滑,风湿在筋骨(也可以理解为里)。
从治疗方法来说,虚寒者,应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升阳宜胃汤、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等,寒湿者,应芳香化湿,可用三仁汤随症加减等。
总之,脾胃虚寒和脾胃寒湿不是一种疾病,治疗理念也不一样的。供参考
——星南逸人
中医的辨证论治,最早的是哪一本?
1个回答2023-03-11 21:10
伤寒论吧,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中医专著,六经辨证为核心,还有各种方证,都流传到现在还在研究
【医学之最】最早的脾胃病专著《脾胃论》
1个回答2022-09-15 04:52
怎么了 这有什么问题么
是李东垣 李皋的么?
脾胃湿热证有哪些中医治法?
1个回答2023-05-29 19:48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常方]王氏连朴饮。

[方义]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

[处方]厚朴10克,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香豉炒、焦栀各15克,芦根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中医怎么辨证论治多汗症的?
4个回答2022-11-15 16:29
一般正常人仅在体力劳动后或在夏天高温环境下容易出汗,而在平时手足是很少出汗的。多汗症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多见的手足多汗症, 如果只是手脚出汗,有可能是脾阳郁抑;睡着了汗多属阴虚自汗,醒着的时候汗多是阳虚,也可能表虚自汗。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包括哪些证型?
1个回答2023-01-23 15:42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等类型。

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热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

什么是中医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
2个回答2022-08-21 19:25
你好,辨证论治一点不神奇,相反很平淡,平淡中见神奇。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灵活具体来调整处方用药。
经方的辨证论治在伤寒论的具体条文里有,但不要死读,这是最基本的。
一般临床见到的病都是同时看到寒热虚实阴阳表里错杂的症状,那么我们治疗就需要根据这些错杂的情况来具体用药,这就是辨证论治了。
具体可以分析乌梅丸 麻黄升麻汤 附子泻心汤塘几个例子,那就可思过半的。要彻底清楚只有上临床才行,讲空头理论没用。
中医说的辨证论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吗 ?
2个回答2023-01-31 12:27
就是说通过辨别疾病的具体证型来探讨如何治疗的思想。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
中医怎样从表、里辨证论治?
1个回答2023-01-19 02:14

表、里是指病位的深浅,如皮肤、肌肉、经络等为表,五脏六腑属里。

表证外邪侵犯体表,表现为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等,即为表证。治疗宜用汗法或宣透法。

根据外邪性质及机体强弱不同,常把表证分为表寒与表热。

表寒证:怕冷重,发热轻,无汗或少汗,舌不红,口不渴,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

表热证:发热重,怕冷轻,舌红,脉浮数。治疗宜辛凉解表。

注意:肺合皮毛,外邪侵犯体表,易同时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见鼻塞、咳嗽等症状。治疗时注意宣肺;皮肤病(疮疡、肿毒、癣类)虽也在表,但属外科范围,中医称为“外证”,应与表证相区别;在治疗原则上,表证兼有里证者,或先解表,然后治里,或表里同治。体虚或老年有表证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均属里证。

注意:里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辨证时必须首先分明。

里证的症状是五脏六腑病变的反映,里证究竟表现在哪一具体肺腑,尚需结合脏腑证进行诊断,以便指导治疗。

半表半里证病邪已离开表,尚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出现寒热往来(一阵冷、一阵热)、胸胁满闷、心烦欲呕或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状者,为半表半里证。治疗宜用和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