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唐太宗

令唐太宗都害怕的谏官魏征
1个回答2023-12-20 00:18

唐朝宰相魏征以犯言敢谏著称。每当唐太宗有什么错误时,他都毫不留情地指出来。有时即使皇帝生气,他也毫不惧怕,凭着一张说理严密的嘴,非把太宗说得服服贴贴不可。时间一长,太宗就有些怕魏征了。

但是唐太宗毕竟是帝王,吃喝玩乐的习惯是很难改掉的。一次,内侍为他弄来一只可爱的鹞鸟。这只鹞鸟似乎通人性,平常停在太宗的胳膊上戏耍,很得太宗的喜爱。sja闪靓童网

一天,唐太宗在宫中又玩起了鹞鸟。正玩到高兴的时候,魏征进来有事奏闻。太宗一时着急,忙把鹞鸟藏在怀里。sja闪靓童网

太宗藏鸟的动作,魏征早就看在眼里。但他装作不知,故意在奏事的时候拖延时间,又向太宗絮絮不止地剖析事理,过了好长时间他才退出去。sja闪靓童网

魏征走远后,唐太宗急忙打开衣怀,一看,他心爱的鹞鸟早已憋死了。

求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
1个回答2024-01-22 00:21

1.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ANS:“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两首大同小异,但绝对是这首没有错!

2.唐太宗跟魏征的故事?ANS: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观念作指导,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能被太宗重用和太宗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并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多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您所PO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是出自《赠萧瑀》!萧瑀为隋炀帝嫡妻萧皇后的弟弟,《赠萧瑀》为唐太宗写来称赞萧瑀的。萧瑀于唐贞观21年(西元647年)卒,终年74岁,陪葬昭陵。这跟魏征有什么关系呢?

版主所要的答案已PO在上面,乃千古名言。另外,唐太宗也有写首《赠魏征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其中薤自有争议,另写成瓒。不过,这首不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才写的,这是要注意的地方。

这是他们的故事之ㄧ: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忽然一拳砸在案几上,怒喝道:“这个德参,难道国家不征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女都不留头发,他才称心如意吗?”

侍中魏征拿过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的奏章,只见上面写道:“修筑洛阳宫,是劳顿百姓;收缴地租,是滥征赋税;普通女子以梳高耸的发髻为时尚,是受宫内的影响。”

魏征劝谏说:“陛下息怒。德参虽然有些偏颇,但自古以来,大臣上书时,常常唯恐言辞不够激烈,不能打动君主的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陛下动怒,说明德参的言辞已经打动了陛下,至于应该如何决断,请陛下明察。”

唐太宗这才消了气,叹息道:“你说的很对。我不能给德参加罪,否则以后谁还敢说话。”

魏征乘机又劝说道:“陛下近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喜欢直谏了,有时勉强容忍,也不像过去那样豁达了。”

太宗沉默良久,不得不承认魏征的话一针见血。他不仅没有怪罪皇甫德参,还赐给他丰厚的奖赏,任命他做监察御史。

那首诗叫「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读了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有什么心的体会四年级
1个回答2024-02-21 14:36
只有胸襟宽广,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才能让自己让国家进步。
魏征进谏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00:56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省俭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的呢?心里不明白,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晚上,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薪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



  “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这一着真灵,唐太宗果然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很感满足的。但如果炀帝来,即使供应再丰盛精美一万倍,也难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就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检点太宗的过失,这该要有多大的勇气啊!作为一个明君,有时也免不了对魏征不顾“天子”面子,当面“揭短”而大光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太宗发狠道:“魏征每次上朝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它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魏征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器重,官至二品,封为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不断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并遣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病情。太宗还两次到魏征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还带上太子和衡阳公主。魏征勉强地拜见了太宗。太宗忧伤地安慰魏征,叫他好好养病,并流着泪问他有什么要求。魏征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作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第二天,魏征便溘然长逝,享年64岁。



  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像画于凌烟阁,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纪念。



  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说:“我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9 18:08

有一次,魏征进谏,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死谏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5 10:13

魏征(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几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拔是非?”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但人们还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2 00:57

有一次,魏征进谏,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进谏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2 06:53
犯颜直谏第一谏官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造就了谏官魏征,魏征造就了明君唐太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说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异常。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而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



直谏军事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



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直谏家事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替唐太宗找来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郑氏为嫔妃,正要纳入宫中,魏征猛然劝阻,道:「此女子已与陆氏订有婚约,皇帝不抢民女,勿坏人家好事,愿皇上体恤百姓之苦。」



但是,其余大臣则称陆郑之间本无什么婚约,而陆氏亦上表否定婚约一事。魏征清楚简单地说:「陆氏否定此事,是避杀身之祸,不得已才这么做。」



太宗不愿再拖延,乾脆取消纳郑氏为妃之事,以免有误。



直谏政事



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书道:「修东宫洛阳,劳民伤财。地租收取过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参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无发,就心满意足。」

魏征谏道:「上书不偏激不能动主人心,狂夫之言,择善而从。陛下因不再爱听直言而发怒,没了以往胸襟。」



太宗转怒为喜,心情平伏,还升了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
唐太宗与魏征
1个回答2022-11-28 16:50
?你想表达啥子?君臣关系- -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