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六经

仲景讲六经,这六气,六经到底有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2-12-09 08:23
《伤寒悬解》中有文: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伤寒》六经,皆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以足经周遍于身,其部大,手经只行两手,其部小。其实两经同气,病则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

《伤寒说意》中有文:经有十二,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者,手之六经,自胸而手,自手而头,所辖之部小,足之六经,自头而足,自足而胸,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两经同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清而足经重浊,病则手经轻而足经重,以足经之气偏于重浊故也。

从以上两段文中可以看出,仲景《伤寒》中说的六经,指的是足之六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只言足经不言手经的原因是足经周遍于身,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简单来说,就是足经在身体上分布的范围广,气旺,若病则病情较重。

人有十二经,两经一气,换句话说就是,一气“统”两经。同气的两经,病则皆病,且手经病轻,足经病重。譬如六气之少阴君火,若手少阴心经病,则足少阴肾经也必定病,其上有热,其下必寒,治则其上宜凉,其下宜温。

综上所述,六经与六气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有十二经,两经一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而足经重,六气“统”十二经。仲景《伤寒》中说的六经,指的是足之六经,病症变化虽多,不出六气之范围。
张仲景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六经是那六经?
1个回答2022-10-06 22:23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仲景是谁
2个回答2022-09-12 10:50
张仲景是唐代的一个名医
张仲景是什么人
1个回答2023-02-13 01:36
医圣,学医的
小说主角名字张仲景
1个回答2023-04-14 11:40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0 06:55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20 14:25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2-04 13:22

张仲景人物画像:

简介: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出生日期:约公元150(庚寅年)~154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215~219年

主要成就:被后世誉为医圣,编写《伤寒杂病论》

拓展资料

人物评价: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医学三字经》·< 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张仲景的精神
1个回答2024-03-08 10:46

情形介绍:
一、张仲景医学影响:《医学三字经》·< 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二、张仲景对医学生学医的愿望:《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三、张仲景医学传世:《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伤寒论》是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情形解析
“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从张仲景医学传世情形可知,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如“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
情形讨论:
从《医学三字经》指出的“活人之道”一语道明确医学的重要性及用途,医是面对生死的事。坚守活人之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对医学生的愿望是“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坚持博识尚术,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医学传世“《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成《伤寒论》;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这几点说明珍惜古书并且整理、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坚守活人之道,坚持博识尚术,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张仲景治学精神,万望后生们谨守之。要明白医学是一种学说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崇尚博识而防止“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对《道德经》《易经》《史记》《汉书》等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中医学说需要继续训诂、发展、创新,如张仲景在创新医著时参考过的《素问》《九卷》,其中还有很多学识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且因《黄帝内经》在编著、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通假字、错别字、脱简字、又经后世医家补编、重组等情形,又因解读方法还是源用旧制,其中有的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内经曲解,务必要继续进行整理、注明、论证等。因此建议大学本科毕业生们志愿转从医学者,进入医学院校重读大学之后参加医疗实践活动,且国家给予资助以推动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观汉代张仲景、明代朱丹溪、清朝薛生白等医学流派大家,除具备聪明资质都是具备了很丰富的中文知识的,是推动了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的典范。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11 05:11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阳经病属表、多热证、实证;阴经病属里、多寒证、虚证。叁阳经病治疗,以祛除邪气为主;叁阴经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先。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

张仲景《六经辨证》作用和地位:

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六经辨证,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证、夹证、变证和相互转化等。

这就使伤寒的治法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加之理法严格,方药简练,所以凡真正掌握了六经辨证施治之后,就不仅能治各种外感病,也有助于治疗一切杂病。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医家,无不奉为规范,并推崇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