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陈鹤琴

陈鹤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个回答2024-03-16 23:3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教育 怎样教小孩 陈鹤琴 pdf
1个回答2024-02-20 19:51
远不能代替的事实!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而母亲则是给家送来温馨的源泉曾经给你多少伤害,母亲!但在伤口的那一边,你仍一如既往,给我你所能给的一切.好像前世已在你那存了一笔感情的巨款,可以任我尽情挥霍.我的文字无法表达出你伟大的慈爱.爱你和你对我的爱,使我懂得了如何爱人.直到有一天,我忽略已久的你的满头白发亮刺刺的痛在我的眼中,我才猛醒你正一步步退向生
简述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内容
1个回答2024-01-18 12:07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内容如下:
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对未来良好的国民具有奠基作用。
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安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
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的渗透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时间,随机的个别的、面对面的进行。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2 04:12

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即: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7:35

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即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好奇心”、“游戏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此他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1个回答2023-12-11 11:01
读完陈鹤琴老师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我掩卷深思,不禁感叹过去我对孩子的教育实在太随意了!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又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确实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做一个“会爱”孩子的智慧型家长!

本书详细讲述了怎样教育好一个孩子,怎样使孩子的精力格外充沛,如何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父母的职责、儿童的养育等等,涉及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霸王,我们的父母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

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少家长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纠正。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做父母容易,但是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太难了。陈鹤琴老师高屋建瓴地指出,家庭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作,它需要的是“精雕细刻。”粗暴的训斥和打骂,只能犹如暴风骤雨,适得其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少年,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里,也会从身心上伤害到孩子。

父母的苦心,可能孩子很多时候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我相信,赞扬你的孩子会让她们的优秀品质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有的家长过于急躁,分不清什么是奖惩有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也要理智施教。不是所有的打骂教育都能真正让孩子去信服,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冷静平和的家庭生活中纠正孩子的错误,提升孩子的优秀品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帮助,鼓励孩子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陈鹤琴老师认为,父母的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道出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良好的榜样,有助于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所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怎么做才好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倾听。尤其是当孩子诉说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让孩子尽情地宣泄,并且安慰孩子,或者用肢体语言给孩子回应。当孩子诉说家长不感兴趣的话题时,家长应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说下去,不要打断孩子。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才知道自己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关心和帮助,才能让以后的沟通更加顺利。

其次要理解、尊重、信任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孩子的爱不应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一切,孩子才能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会更加信任家长,向家长敞开心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良好的家庭熏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们应共同努力、共同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为孩子们创建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家庭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父母不会爱,孩子被伤害 | 陈鹤琴带你学《家庭教育》
1个回答2024-01-29 14:44
可见,父母所谓的全身心付出,在孩子心中却大打折扣。

这世界上所有的职位教师、医生、律师都需要进行资格考试才能上岗。

唯独父母这个职位,这个如此神圣的职位,却不需要考试合格才上岗。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母却不爱学习,每天捧着手机哈哈大笑。

家中的书籍也早已灰尘遍布。

其实在教导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们大可以改一下这一句话。

那么对于孩子,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呢?

这一本书能给你最好的答案。

《家庭教育》这本书1925年问世,累计再版十余次。全书共12章,订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讲述了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解释了各项建议的涵义。

内容涉及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充分的讨论。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那么孩子具备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书中讲到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活泼好动,是他的天性,喜欢游戏也是它的天性,因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足够强烈。

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那就能增加孩子的自身体验,开发孩子的智力。

比如我们想要孩子认识色彩,如果我们摆好一排色彩,让孩子机械的辨认,他们大多可能已经睡着了。

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

我们可以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珠子,让孩子串一条手链,在他们串手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他们对话,询问孩子这个珠子是什么颜色呀?

这样的方式既增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收获了实践经验,满足了孩子的快乐需求。

孩子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因为她们对这世界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他们会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比如他们喜欢玩水,喜欢玩雪,如果这时候父母给孩子下了禁令,说你不能去玩雪,因为容易感冒。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不知道感冒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父母不让他去玩雪。

这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受到限制,父母不让他玩血,那么孩子就失去了亲身感受雪带给他的体验。

如果小学时候刚好有一篇作文要写雪,那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毕竟亲身感受获得的知识会让孩子们更喜欢探索。

每个人都喜欢接受别人的赞美,但赞美也要赞之有道才行。

何出此言呢?

比如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刷牙,在某天清晨,孩子刷好牙齿后,走到你面前,你说了一句你真棒。

这时孩子会莫名其妙,因为父母没有对具体行为加以赞美,那孩子就不能接受对这件事情的正面反馈。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宝宝,你今天的牙齿看起来特别洁白,你真棒!

或者在第二天早上孩子继续刷牙的时候,我们可以赞美他刷牙的姿势比前一天有进步。

父母的赞美必须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的行为才能得到正面强化。

我们应该随时随地都去赞美孩子吗?

不应该。因为赞美的次数只有受到一定的限制,才会显得可贵。

如果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赞美孩子,那孩子们就会陷入习惯性满足的状态,就会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

如果父母的赞美过多,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屑于父母的赞美。

每个孩子都特别喜欢玩玩具,但大都不喜欢整理玩具。在孩子小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因为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十几二十天,但改掉一个坏习惯,至少要几个月。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此,我们可以这么做:

比如孩子天性是贪玩,当父母要准备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时,刚开始三天,孩子习惯都特别好,每次玩完玩具,他就把玩具收起来。

但在第四天的时候,好看的电视节目带走了他的注意力,于是本来打算整理玩具的,却不自知地坐到电视机前观看好看的电视节目。

到了第五天,电视节目好似魔法一般,总能带走他的注意力。

所以在孩子刚开始养成良好习惯之前,父母可以在旁边陪他一起做。

比如我们要让他整理玩具,那么玩具应该摆放在哪里呢?

为此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他的玩具收纳箱,或者给他留一个空抽屉让他专门放置玩具。

为孩子营造良好习惯,创造有利条件条件。

当孩子有条不紊的整理好玩具时,我们可以夸奖他玩具整理得很整齐。

夸奖孩子具体的行为,适当的鼓励和赞美孩子。

当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那么他的良好习惯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言传身教,身教永远先于言传。

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自己做给他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就像天使一般,同时孩子也是一张白纸,关键看父母在上面怎么绘画?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时候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我们做了措施,对孩子造成伤害时,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

不要自以为是的觉得孩子不需要你的道歉,小小的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得到你的尊重。

中国很多传统家庭都会倡导:

爸爸和妈妈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书中的观点却与此大相径庭。

陈鹤琴老师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

比如爸爸觉得孩子要长高,应该多吃面食,妈妈却觉得应该要多吃米饭。

这时候孩子就会很困扰,很苦恼,究竟他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呢?

听爸爸的,妈妈会不高兴。听妈妈的,爸爸也会不高兴。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话半信半疑。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

有时候我们会思考,当孩子真正做错事,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看得见的是表象,看不见的才是真相。

比如一个特别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在他内心深处,可能是因为害怕说真话而挨打。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错误事件,而应该深究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去制止孩子犯错,引导孩子知错就改。

在公共场合,我们很多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妈妈不断的唠叨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

这时被她唠叨的孩子不以为然,并不会因为妈妈的唠叨而感到心情不好,反而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时这位孩子其实已经丢掉了最基本的羞耻心。

深究原因就是这位妈妈总是喜欢在人很多的场合对孩子絮絮叨叨,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在公共场合,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可以晚上回家把孩子抱到怀里,轻轻的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下一次应该怎么改正才是妈妈心里的乖宝宝。

虽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但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正。

书中提倡尽量减少打骂孩子,因为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但如果孩子们触碰火之类的危险物品,我们可以简单的打一下手心,让孩子把触碰火很危险和疼痛感连接起来,下一次他就不会触碰火。

但重点还在于引导,培养孩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当父母和孩子是好朋友的时候,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自然不会太差,亲子关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融洽,因为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朋友姿态在和孩子沟通交流。

那么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朋友的建议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要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总的来讲,《家庭教育》这一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简单。

其实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两个基本点就是要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教育方法
1个回答2024-02-01 17:31
是a,b,c, 啊 前三个都跟题目有关,最后那个是贬义的。
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1-22 11:35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很显然,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呼吸、游动,甚至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随着课程内容的改变,其组织形式也因之变更.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组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1个回答2024-01-13 23:4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