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英语三年级练习

闽南语歌曲 学习闽南语
1个回答2024-03-06 05:26
拼才赢、欢喜、车站、迷魂香、手情、世界第等、雨水我问、才知痛……些歌曲相点吧异啦我刚始候几首
小孩子有必要学习闽南语么为什么小朋友要学闽南语?
1个回答2024-01-22 02:14

现在家长们都为了让孩子在入学时能学得更快,与他人相处得更容易,都只教小孩普通话了。所以目前小孩子越来越少说了。个人认为小孩子可以由奶奶爷爷带,这样的早教其实更好。而我们也在大力传承着闽南语,诸如歌曲比赛,讲古等。

怎样学习闽南语
1个回答2024-04-11 05:12
你可以多听听闽南语的电视台和广播,很快就会说闽南话了,比如泉州电视台,的闽南语频道,还有广播的,泉州人民广播电台,FM105.9的刺桐之声也是闽南语的,多听听,多看看,很快就会学会的,还有可以去大的新华书店买本闽南语字典来看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闽南过年 习俗
1个回答2023-11-12 13:01
??
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1个回答2024-01-20 19:17

1、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吃完早餐后(一般吃面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2、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3、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4、初四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

5、大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闽南习俗
1个回答2024-05-01 20:29
崇拜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其性别、姓名,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炎帝神农,有的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闽南的春节习俗
1个回答2024-05-06 19:14

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一些春节习俗。在过去,闽南老百姓们最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便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了,如今的传统春节里,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把“敬天”、“敬神”、“拜祖先”这三大隆重礼俗给保留下来。

    银箔纸钱祭先祖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开始忙起来,准备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鸡鸭鱼是少不了的,还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等特色小吃。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旧起来了。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辈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的保佑,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正月初一拜天公

    “敬天”又叫“拜天公”,是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意在向上天祈福。除夕夜零点的钟声敲响以后,便可以举行敬拜仪式了。鞭炮声也陆陆续续传来,一直持续到黎明时分,甚至天亮,一般由家中长辈负责主持仪式。在传统的“八仙桌”上摆上酒水贡品、蜡烛香案,静等上天众神来享“人间烟火”。拜天公时,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仪式内容是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圆弧凸出、一面平坦之筊杯掷出,是探测上天之意。爻杯时,先向天公点烛上香膜拜,然后说明掷筊之原因,拿起筊经双手合十参拜之后,在香炉内的香上绕一圈,然后往地上一掷,即是一筊。合掌谢过天公之后,再拾取地下的筊,再往地上一掷,须连三个“圣筊”,才算是神灵许诺。如果连续三个“圣筊”,则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茶叶价格好。

    神明巡游换香火

    在传统节日以及特殊封建日,闽南大部分村庄都有神明“巡游”的习俗。神明巡游也可以叫“进香”,通俗地说即到别的村庄或庙宇“换香火”,也可以说是神明之间的联谊,寓意互相保佑各自村庄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几乎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神明,我所在的村庄就以供奉“清水岩祖师爷”为祖先神。今年的正月初四,我就去参加了一场,随香的人,那叫一个多啊,鞭炮声响遍整个村庄。这样的习俗也随闽南人的外迁而传播到了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每年春节或在神明“生日”的时候,都会有大规模的神明“进香团”,最为出名的是台湾的妈祖“进香”。

学习和推广闽南语有哪些重要意义
1个回答2024-04-07 05:34

    闽南语对古代汉语和历史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同时又是诸多闽南文化的载体,是闽南文化传承的桥梁;此外,她能增加大陆与台湾和海外华侨经济上的联系,而且对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祖国统一大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闽南语对语言和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语,它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被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例如,用闽南话演唱的南音中,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这在语言学研究上有突出的价值。此外,保护闽南语对研究古代闽语体系的历史,特别是福建地区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军事等有着独特的意义。
    其次,繁荣闽南语有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闽南语为载体的闽南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长期碰撞、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深厚内涵。戏曲是闽南语系的文化精髓,如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皮影戏等,多数是闽南方言音调音乐化的结果。因此,学习闽南语能促进这些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闽南语在加快祖国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闽南语是联系台湾同胞与海外华侨的重要桥梁。她不仅会增加大陆与台湾和海外华侨经济上的联系,而且对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祖国统一大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闽南习俗
1个回答2024-03-17 00:29
崇拜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其性别、姓名,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炎帝神农,有的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的说是姓苏名吉利,有的说是姓张名单字子郭,有的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有的说是一位老妇……这大概属于神话制造者的“百家争鸣”。



灶神的职责最初只管人间饮食。魏晋之后,一些道教书籍称此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说是“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减去寿命三百日),小者夺算(减去寿命三日)”。



祭灶的日子也有多种演变。旧时人们勤加祭灶,有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这些日子祭祀的,有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祭祀的,也有在八月初三灶君生日祭祀的,还有在腊月初八祭祀的。唐宋之后,多数地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俗称“送神”。古时,民间十分重视祭灶,民谚说:“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