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电子书

柴静的孩子叫什么
1个回答2023-11-30 06:59
去年柴静的大作《看见》跃上畅销书金榜,但在新书宣传活动结束后她却一反常态,鲜少露面,不久后人们发现柴静在央视的荧屏上也渐渐“淡出”。春节前记者和风行摄影师终于再次在机场“看见”了抱着孩子的和老公前往三亚休假的柴静,她已从“柴女神”变成了“柴妈妈”,记者获悉大半年来柴静“销声匿迹”,原来是在美国待产。

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柴静去年10月底生下了一个女儿,如今女儿刚过百天,而生产的地点是在“美利坚合众国”,记者还获悉,柴静的女儿名叫柴知然,曾有传闻柴静的家族在当地历史上非常显赫,到了柴静这一代,人丁零落,所以柴静曾私下表示自己的孩子要随她的姓。柴静的老公赵嘉是国内摄影界知名的专家,在柴静之前结过婚,前妻是时尚杂志《嘉人》的主编邓立,他们还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已经上小学,邓立带着儿子单独生活。
火柴人打破寂静的歌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16:19
Break It Out 就对正确
[柴静,“站在最近的地方,你就能‘看见’新闻”] 柴静看见
1个回答2023-11-10 21:06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一个犀利而柔情、美丽而果敢的知性女子。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父母安排她回山西老家省铁十七局做会计。她不肯,执意留在湖南。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的《夜色温柔》,声名鹊起;1999年任湖南卫视《新青年》主持人,这是柴静第一次走上电视。2000年底,被央视著名制片人陈虻相中并加盟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2003年,柴静进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成为最早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后,采访艾滋病人、自杀儿童、吸毒女、地震、奥运、征地,柴静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新闻第一线。有人总结,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那个瘦弱但眼神坚定、提问尖锐的女记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深深记住。
  柴静说,她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不久前,她受邀为大连女记者协会讲课,一众女记者真诚发问:“怎样才能像你那样发现新闻?”“你那些精彩的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时的柴静,给人的感觉并不是激烈的“火柴”,而是一种沉淀过的“安静”,她说:“站在最近的地方,你就能‘看见’新闻……”
  但此时沉静的柴静,其实骨子里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女孩子,从不循规蹈矩。接手央视新栏目《看见》,第一期,她力主选择姚晨,当时栏目组有不少人反对,她依然坚持。柴静对姚晨最深的印象,是姚晨在微博发布了家人遭强拆的事件后又删除了这个帖子,当中流露的无力感很真实,删帖的举动也很不寻常。柴静后来看了姚晨的微博,一些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她也转发及表达意见,这对明星来说,是鲜见的———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越要背负责任。
  因为柴静独特的视角,姚晨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强烈。
  几年前,央视著名制片人陈虻说:“柴静离一个伟大记者的标准,还差一点儿‘宽容’。”“宽容是什么?”柴静问。“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今天,有人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她说:“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你了解了人和世界的复杂性,就会有宽谅,不会有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朋友们以简单3个字概括柴静:行动者。每年,她帮张立宪做《读库》读者年终活动;崔永元《我的抗战》现场,她主持;休息时,和周云蓬对谈诗歌和音乐……一堆朋友聚会,男人们喝多了,吐得一片狼藉,柴静在一旁拿着扫把、墩布默默收场。上出租车,司机师傅想抽烟。柴静讨厌烟味,但看师傅实在难受,于是伸手:给我一根吧。她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人,春风化雨。
  早年,柴静喜欢戴藏饰,这些年不戴了。录节目,制片人看她脖子太空,勒令戴一条项链。她选“小小”的那条。有节目需要,她才化妆,生活中,素面朝天。有人开玩笑说柴静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没有在北京买房,至今仍租住在一室一厅的房子,有书桌,有音乐。记者问柴静:“你一直住在租的房子里,也不买车,是甘于清贫吗?”柴静好像不知道怎么答,想了很久,把手里的餐巾纸撕成一片片:“我很怕这沦为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其实我并不高尚,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财富,并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有时想想,这里面是空的,是不可依靠的。大部分时候,我更看重生命本身,它才是真的,它饱满像果实。而有些东西是空的,我从里面体会不到任何幸福。”
  柴静的朋友都曾接到邀请柴静出面的饭局、晚会、活动。大家知趣,从不跟柴静提,在电话里推了。作为公众人物,柴静有机会成为有钱人,但至少到现在为止,朋友没看到她接过任何这类活动。
  “她对金钱没有概念?”《看见》栏目的编导范铭是柴静10年的闺密,范铭说:“这个解释很肤浅。我理解她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她每天事情那么多,要读书、看电影、旅游。但生命时间又那么短,她要合理分配。我理解,她只做自己内心深处认可的事,这是基于一种价值观的判断。”
  所以,柴静说,她最想做的还是记者。“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她在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想探寻柴静的成长轨迹并不容易:她没有绯闻,与八卦无缘,在博客里只谈工作,不开微博,因为她只愿意和观众分享思想,而不是生活。这让她取得了令无数同行仰视的硕果:2003年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2008年荣获东方卫视感动中国绿色人物称号;2009年当选央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10年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
  当有记者问道“你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遗忘吗”,柴静说:“我觉得不要紧。我更关注的是走得太快会丢失了什么。”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是当今社会中少有的、也是公认的理想主义者,柴静在走一条探寻真知的路,人声鼎沸却不无孤独。滴水藏海。我们读柴静,看见了追求,看见了梦想,看见了成长,看见了坚持,看见了自由,看见了思考,看见了冷静……看见的还有许多,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就像柴静主持的节目《看见》,她说自己的任务就是要与受众共同认识世界。所以,中学生读素材,首要的是学会“看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看见你暂时还“看不见”的许许多多——这就是青春的成长,也是作文提高的过程。(华放)
  做新闻背后的人;看见的与看不见的;激情与冷静;精神自由与思想理性;心怀有梦;相信理性的力量;洗净铅华,别样美丽;花样年华说成长;沉浸到生活中;滴水藏海;精彩人生;我眼中的名人……
  (来源:《羊城晚报》等)
水浒传柴静是谁
1个回答2023-12-01 11:45
1.柴进,沧州横海郡人,精通武艺,人称柴大官人,江湖上又唤做“小旋风”。后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因陈桥让位有德,宋太祖敕赐丹书铁券在家中。在水浒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10。
2.柴进《山东版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职位:掌管钱粮头领
柴静女儿出生地
1个回答2023-11-26 08:22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
中文名
柴静
外文名
Chai Jing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63cm
体 重
51kg
出生地
山西临汾
出生日期
1976年1月1日
职 业
记者
毕业院校
中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2013年年初,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引发众多讨论。此后,柴静渐渐淡出荧屏。《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于2013年10月底生下了一个女儿,生产的地点是在“美利坚合众国”。根据美国法律,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美国公民。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发舆论的火热讨论[7] 。
鹿柴 的衬鹿柴以动衬静的诗句
1个回答2022-12-22 11:00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思: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的幽静。
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柴静的励志故事
1个回答2023-11-24 13:49
  那时,柴静还是一个大学生,她最喜欢听电台的一个夜话节目。

  她提笔给主持人写了封信,说她有一个梦,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坐在录音室里,像他一样,为别人排忧解难。那个当年当地最红的电台主持人,居然在广播里答复了她,说想当主持人的那位叫柴静的同学,你下午可以到我们电台来。

  面试时,居然来了50多位同学。主持人无权定夺,只好请出了电台领导。领导只问了一句:“你们中间有谁学过播音?”大家面面相觑,都没有学过。可想而知,一个都没有留下。她回到学校以后,去广播站自编自导了一个叫“别样的声音”的节目,其实就是介绍一本喜欢的书,然后根据书中的意境配上音乐,录下来。南方的三伏天,她在广播站忙了一下午,从录音室出来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可她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她又跑到了电台,把带子交给主持人。

  只听了一段,主持人就“啪”地把录音机摁了,主持人背对着她,她看不清主持人的.脸,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她涨红了脸,紧张得不行。她想,他都听不下去了,看来是没有希望了。可是,她却意外地听见:“今天晚上,你来做我的节目吧。”

  晚上,她来到播音间,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上侃侃而谈,从那以后,她就成为这座省城电台的客座主持人。毕业后,她选择了主持人作为她的职业。从电台到电视台,从省台到央视,一步步走向成功。

  领导问他们谁学过播音,就是想初步了解他们的播音能力。众人因为没有学过播音,当时没办法让领导了解他们的播音能力。柴静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通过制作一期节目,向电台推介自己,让主持人了解她的音质音色以及播音主持能力。因为节目编排很有特色,“别样的声音”让她获得了欣赏。

  求职时推介自己要有特色,求职成功之后,还要不断别出心裁地推介自己。柴静18岁在湖南电台开始主持《夜色温柔》时,她在开场白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简短的几句介绍,给人塑造了一位热情、恬静、温柔的女主播形象。柴静懂得,只要你的人对了,你的世界也是对的。她推介自己时重点推介自己的人格形象,她用人格魅力增添节目魅力,当年的《夜色温柔》节目因她的人格魅力而显得更加温柔,深受听众欢迎。

  柴静不满足在演播室推介自己,她想当新闻记者推介自己。当了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后,她认为“你采访谁、不采访谁、你问什么、不问什么,一个片子出来,是有观察者痕迹的——不单单是一个提问的工具,那里面,是有‘我’的”。她的每一次采访,都是对自己一次别样的推介。《新闻调查》因她的别样采访、别样推介而很有特色,很有影响力。

  只有别样的推介,才能推出别样的人生。
柴静《看见》CH17 无能的力量
1个回答2023-11-25 21:03
卢安克的故事,触动了自己的每一个敏感点。自由,归属感,生活的意义,改变,面对坏的东西,教育。

他的力量

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老范写:“从世俗的意义上说,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他做的事情很可能无踪无影,悄默声息地就被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曾经有过无数次,在被自身弱点挟持的时候,我挣扎着想以“卢安克会怎么做”来脱身。改善常常是不可能的。但多多少少,因为他的存在,我体会到了一些从没想过、未曾明白的东西—— 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

为什么来中国

1990年,他来到中国,想要留下来。他没有对这个国家的狂热辞句。只说:“德国一切都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

命运关系

他笑了一下,脸上纹路很稠,说:“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我都要承受了。”

“有很多其他的人被学生吸引到这里,但他们都没有留下来。为什么呢?他不可能留下来,是因为他与当地之间没有了命运关系。”

以后怎么办

我问过他:“他们会长大,他们会离开这个学校,离开你。”

他说:”当然,都会过去。“

“那你怎么办呢?”

“没有考虑以后的,不考虑那么多。我考虑那么多,活的太累了,反正我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已经做了。如果我现在死去也值得,没什么遗憾。”

这理解他的人是他的学生。学生说过:“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教育——因地制宜

每个地方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影响,所以他们需要的教育也不一样。

教育——找到自己需要才能和力量

卢安克说:“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教育——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板烈那场最后的采访,是在山间高处一片梯田里的水泥储水台上,开始之前下了雨,幸好土地里有一把破旧的大遮阳伞,是前几天收麦子的农民留下来,卢安克把它张了起来。足够我们几个、加五六个小孩子、还有一个看热闹的老农民容身。小罗站在我身边,帮我拿着本子,两手抱在胸前。雨下了好一会儿,从伞檐上穿了线,山明一会儿,暗一会儿。大家紧靠着,面向各方自看暴雨里青绿的田野,很久,有一点金光,从东山破过来,乌青的云滚动奔跑,相互推移,雨就要过去了。

就是此时的感受。让我想起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句话,在这期叫《告别卢安克》的节目结尾我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他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自由——无用和自由

“这样我就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他说,“这样我就自由了。”

自由——物质和自由

我问他:“你不喜欢物质吗?”

“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

自由——保障和自由

“现代社会人的追求就是想要有保障。对一切的保障。如果出现任何意外,人们马上就要找一个负责人,让上级负责。上级就很紧张,怕出事,所以要管好一切,不允许任何意外发生。反过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提那么多要求,偏偏这些要求给我们带来的是不自由。”

自由——不害怕自由

我问过卢安克: "你会引起人们的疑问,他们对原有的标准可能不加思考, 现在会想这个是对还是错,可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是危险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险。自由是一种站不稳的状态。"

"从哪儿去找到不害怕的力量?"

"我觉得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 就不用害怕了。"

自由——如何获得自由

他认为人的内在毫无神秘可言。"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

这过程意味着人人可得。

自由——什么是自由

他在这次采访中下过一个定义: "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归属——归属感缺乏

打工的孩子往往会加入帮派,卢安克,这是一种归属的需要。他在信中提到一个在非洲塞拉利昂参加内战的12岁小孩,杀了很多人,为了避免受不了的感觉,他天天吸毒。后来这个孩子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解释:“我们加入部队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可以吃的,失去了自己的家。但同时盼望着安全,盼望着自己属于什么,在这个所有归属都垮下来的时代。”

他说这跟留守儿童的情况是相似的,只不过极端得多,夸张得多,“中国的社会没有那样的背景情况,但中国的留守儿童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

这也是当下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感受。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

归属——什么是真正的归属

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 真正的归属 。

归属——如何获得归属(创作和归属)

“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 创作 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我知道了他为什么要写信给我,在离开之前他要交托。于人,留下一样东西来代替他:“ 创作可以成为他们的权威,可以给他们归属 。”

创作 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 是归属本身。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入,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生活的意义——使命和希望

他说:“我也不知道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有什么使命。这个只能是慢慢摸索的,所以只能慢慢看有什么结果,也许过了几年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你想检验自己?”

他好像触动了一下,说对。

我说,那你害怕那些对你有期待的人会失望吗?

他说:“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生活的意义——弱点与时间

背地里我问他:“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善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生活的意义——如何正确生活

我也没有什么困惑要向他请教。他一再说。“很多人需要我告诉他们一个怎样才正确的生活。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告诉他们。假如我知道那么多,这些积累的知识也只会阻碍我的行为。如果一个老师不理睬自己的感受,仅仅根据知识去做,这会让学生感到虚假。怎么会有对和错的事呢?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这就是对的吧。”

他写过,“ 感受 ”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 诚实和持续不断的对事物平静观察 ”。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恰恰是要让人从“非人”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 成为独立的自己 。人们不需要在他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

生活的意义——听到自己的心

“ 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坏”的东西——如何克服被看到的恐惧

柴静: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会被挑出来站在什么地方。大家说,看,她跟我们不一样,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惧?

卢安克:以前我不想见记者。不想给别人看到我做的事情。后来,我看到曼德拉说的一句话。他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人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因为这句话我才考虑接受你们的采访。

“坏”的东西——失败和暂停

事后他写:“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的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

“坏”的东西——如何理解别人的坏行为

他说:“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别人骂他,或者对待他不好,他承受不了,所以他必须反应。本来不想打人,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他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心里不自由。”

“坏”的东西——崇拜

他写过:“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坏”的东西——需要发生

中国人感情很强,以前都是凭感情决定事情,缺点真的很严重了。需要标准化把它平衡。

坏事情也需要发生,如果没有坏事情,我们会意识到什么造成坏事情吗?但它肯定有一天要过去的。

改变——渠道与公平

“城市人好像不太愿意承受各种事实,就想出各种改变事实的手段。但我都不愿意走那种非常规渠道,因为这样的渠道和手段才让我们的社会变得不公平。”

改变——目的与虚无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过:“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当时一惊,担心他陷入虚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

改变——不去改变,我们做什么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的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END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
1个回答2023-12-03 03:34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
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就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1976年柴静出生在山西临汾,15岁的时候她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会计专业。柴静有一个做主持人的梦想。她毛遂自荐给当地一个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打动了主持人。面试通过,柴静每天带着一摞稿子和磁带,踩着单车去录节目。等到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那时候只有300元的工资,180元在城边租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一台CD机放在旁边,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主持了三年的《夜色温柔》,节目成为名档,也拥有了大批听众,柴静当上湖南文艺广播台综艺部副主任,有专栏,出过一本名叫《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书。可她总感到自己的人生不该这么苍白,就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一天,有人托柴静为电视节目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久寻未果。柴静干脆说,我来试试。第一期节目,她戴着假发套,穿着红西装,别提心里那个紧张了。她双手紧紧握着话筒,陪诗人沈浩波站在舞台上,大声朗诵"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没有一点出镜经验的柴静,还不知道把脚站成丁字步上镜才好看。经台下一个同事悄悄提醒,才削足适履改变站姿。
也正是这次意外的出镜,触动了柴静,她毅然选择辞职去北京读书。柴静实在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女孩,不干本职的会计工作,做电台主持人,刚混出点名堂又辞职去北京。后来,湖南卫视改革,《新青年》的制片人找到柴静,于是她一边上学一边在电视台做主持人。
北广毕业后,柴静又不安于现状了,她决定 *** 电视台闯荡江湖。20来岁的年轻人正是刺头,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第一次见柴静时,翘着腿问,"你对新闻的什么感兴趣啊?"柴静也翘着腿回答,"新闻背后的人。"陈虻觉得这丫头挺有个性。可柴静进了《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就傻眼了。她对主流新闻话语非常陌生,评论不会写,坐在桌旁干瞪眼。白岩松看着她挺可怜,就递给她一张纸,是他写好的串场词。这张纸柴静后来一直珍藏着。
在北京无依无靠,也没什么朋友,受了委屈只能自己承担。柴静也挺拗,这么打退堂鼓很不甘心。通常情况下,她一周要做六期节目,意味着每天都要在演播室,两期策划必须自己合成、送审。有时常常做到深夜两三点钟。但越来越被观众和领导认可,让柴静还是获得了大大的满足。
可让柴静遗憾的是,坐在直播间里播新闻,和前往采访一线完全是两码事,她那股倔劲又犯了,这不是她真正需要的新闻。朋友都觉得柴静是不是有问题,放着能露脸又舒服的主持人不干,非得跑什么现场!可柴静就是去了,到《新闻调查》的第三天,北京公布非典疫情。制片人张洁打电话问她:"想不想做一期非典的节目?"柴静一听来了精神,毫不犹豫答应。她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挂断电话又不放心,恐怕张洁反悔,又发去短信"请战",张洁未回。她又追去电话:"我什么时候参加?"制片人说:"在开会。"柴静从家一路跑到会议室。《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给柴静带来第一份荣誉,她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在不断地给自己找麻烦中,她向梦想跨越了一大步。
让生命慢下来看流水拍岸
中央电视台里,美女如云。柴静自认为外表平平,可女孩没有不爱美的。刚到《新闻调查》的时候,有次采访她穿了件白衬衣,左手腕戴了一个非常非常细的小银镯子。采访前,一个很资深的同事把她叫到旁边指着她的镯子说,"你不戴不会有人不喜欢,戴了可能会有人不高兴。"从那之后,柴静再没有在节目中戴首饰,也不会再作任何修饰,顶多围条小丝巾装饰又御寒。新闻让柴静变得越来越朴素,除非有节目需要她才化妆,生活中总是素面朝天。
范铭算是央视的美女编导了,和柴静称得上闺蜜。和范铭出去逛街,柴静经常会指着一件衣服问,"要不,我去试试?"范铭很无奈地摇头,"这件衣服你不是有过三百件吗?"柴静的衣柜里,棉麻、灰黑、藏蓝、浅灰白的衣服层层叠叠地一大堆,这新闻做得把她身上的脂粉气都搞没有了。有时,男人们谈起"烟视媚行",逗柴静,你怎么就跟这个词绝缘呢?柴静 *** ,"你们懂什么,我这是风霜之美!"
柴静曾经这样诠释她的名字,"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别看她外表看起来挺文静,实际上是个小暴脾气妞,对此感受最深的就数陈虻了,两人的对话经常掺着点善意的火药味。
陈虻教育柴静:"当你知道现实的复杂性时,你不会轻易地褒贬。你20多岁,还早着呢。30多岁,你才知道什么叫平实。"20多岁的小姑娘觉得从头到尾都被挑剔,每天高兴不行,说没思考,不高兴也不行,说不成熟。柴静就和陈虻吵,急了摔电话。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陈虻也急了。"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柴静回答。"可是你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陈虻吼道,柴静的分贝更高:"我不要伟大!"这吵得翻天覆地,势如仇人。冷静下来之后,柴静就会马上检讨自己。但倔强的她就是不当面对陈虻低头认错。
2008年汶川地震,柴静被派往前线,偶然碰到一家人,她决定跟他们回家。主编在电话里问她,"你想要做什么?"柴静第一次答,"不知道。"《杨柳枰七日》播出后,观众写信来说:"看一遍哭一遍,平实的叙述和人文的关怀打动人心。"央视的一个老人看过《杨柳坪七日》后说:"以前柴静是一个漂亮姑娘。她自己也忘不了这点。但这个节目,她忘了。她跨入成年了。"从那期节目,柴静转变了。以前她会害怕发生什么,现在却很踏实这种"不知道"的状态,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生活就像水,自己会出来。你能做的是没有任何预设地放下,看着水流迎岸拍上。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到这里就结束了,
生命火柴主持人

央视主持人柴静女儿是什么癌
1个回答2023-11-28 13:40
癌为恶性肿瘤别称,而柴静女儿是良心肿瘤,并未得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