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诵读儿歌15首歌

趣味成语15题:求答案
1个回答2024-01-24 08:50
成语是【守株待兔】。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虎入羊群 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羚羊挂角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牵羊担酒 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驱羊攻虎 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肉袒牵羊 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趣味成语15题求答案
1个回答2024-01-29 20:16
1 财源广进

2 指日高升

3 长命百岁

4 延年益寿

5 如愿以偿

6 自鸣得意

7 推陈出新

8 血气方刚

9 四海为家

10 道貌岸然

11 奴颜媚骨

12 自高自大

13 狐假虎威

14 风言风语

15 一言兴邦

四海为家
sì hǎi wéi jiā
【解释】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出处】《汉书·高帝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形容人志在四方。一般作谓语。

【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为;不能写作“围”。

【近义词】浪迹天涯、远走高飞

【反义词】安土重迁

【例句】
    (1)革命青年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建筑工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营扎寨。
求15个数学趣味故事(文章名,出处)
1个回答2024-02-17 05:20
哪吒告别钱塘关的父老百姓,脚踏风火轮不一会儿就来到花果山脚下,美丽的花果山四季飘着果香,哪吒降下云头,刚想摘几个果子解解渴,八戒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叫道:“何人大胆,敢在花果山偷果。”哪吒不好意思的说道:“原来是八戒,你怎么也到花果山来了?刚才我想摘个果子解解渴,没想到惊动你了。”  八戒一见是哪吒,嘻皮笑脸的说道:“原来是三太子,我应猴哥的邀请,特在此地等候你多时了。想吃果子,我早就给你备好了,刚才我采了一筐梨子,由于天热我就吃了,剩下的比吃了的一半多24个,你知道我吃了多少个梨吗?如果你能回答上来,我就放你去见我猴哥,回答不上来,就请回!”

  哪吒心想:“八戒一定是孙悟空请来的救兵,硬闯肯定不行。”于是对八戒说:“我回答上来,你就放我过去?”八戒:“那当然,不仅放你过去,还请你吃梨。”哪吒想了想回道:“你吃了16个梨。”八戒心想:“这么快就回答上来了,不会是猜的吧。让我再难为他一下。”又说道:“你是猜的吧,你得说过你求的过程!”哪吒哈哈一笑:“这有何难,把一筐梨看作“1”,根据吃了,可知还剩下,再根据剩下的比吃了的一半多24个,推出剩下的比原来一筐梨的×=多24个。用24÷(-)=48个,就可求出一筐梨共有48个,再用48×=16,求出你吃了16个。”哪吒回答完,从筐中拿起一个梨,对着还在发呆的八戒说:“我可以过去了吧!"
趣味看图猜成语15题
1个回答2022-10-19 01:42
图呢??
大班趣味诵读怎么上
1个回答2023-12-11 09:55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诗歌。在课堂上,需要老师有感情地反复朗诵能重现诗歌的优美旋律,让孩子受到诗歌音乐美的感染,加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同时老师的表情朗诵还能重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达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从而激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
2、用孩子的语言解释诗歌内容。诗歌中难懂的,不好理解的地方做适当通俗的解释,对诗句之间被省略的话语加以必要的补充。这样就与下面的意思衔接起来,孩子在学习中也就能具体形象地理解到诗歌的中心思想。
3、幼儿朗诵前也可以先把诗歌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要注意在编故事时就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将诗句之间省略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15.王华买《趣味数学》和《故事大王》各5本,一共用了20元。每本《趣味数学》2.6元,每本《故事大王》多
1个回答2024-01-20 12:06
2.6x5=13(元) 20-13=7(元) 7/(除)5=1.4(元) 答:每本《故事大王》1.4元。

那个括号里写的除字,不用加进去,写一个除号就好
趣味亲子游戏是什么?哪些趣味亲子游戏好?
1个回答2024-03-18 20:34
就是宝宝玩的很开心有趣的啊,可以玩躲猫猫,只要玩的开心就好
写一句童年的一个小故事2(趣事)15字
1个回答2023-11-28 01:20
这片作文写的非常好
数学趣味趣味故事:除号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3 02:36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数学趣味趣味故事:除号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6-02 22:41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

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