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版本寻源:金陵祖本今何在

2020-05-24 15:49:06赵中振教授13:40 3.7万
声音简介

《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交流群,欢迎广大喜爱中医药的伙伴加入!赵中振教授是一位接地气的学者,诚意与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朋友们交流知识和观点!如有中医药方面的问题,也为大家答疑解惑。加微信 ZhangZF0422 回复“赵中振:《本草纲目》”即可入群。
(本群组建立目的非商业、非代表喜马拉雅app、不提供问诊服务,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学习《本草纲目》、交流心得、弘扬中医药文化。)

——————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上一次我们说到,李时珍的画像,今天我们要谈谈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第一次出版的祖本到底在哪里。

关于祖本的问题,之前有朋友问我,您在发刊词中,说到了便秘、失眠,能不能推荐一下李时珍的美容方?

他说:因为《本草纲目》里边说到李时珍的皮肤特别好,像婴儿一样。我就认李时珍!

我说,这要多感谢您了,但《本草纲目》说李时珍皮肤好,我还真没有留意过。

我回去查看了一下《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果不其然,在清代张绍棠本的《本草纲目》前言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序言中形容李时珍“晬然貌也”,晬,是日字旁,右边一个“无名小卒”的卒字,是婴儿周岁的意思,李时珍活了76岁,晚年还被人形容“晬然貌也”,您能说他皮肤不好吗? 

但是如果我们找到《本草纲目》的最初刻本,祖本金陵本,一对比您就会发现,原字并不是这样写的。

原书是睟然,左边应当是目字边,眼睛的目字,不是日字偏旁的晬,是后人少刻了一笔。 “睟然”是孟子用来指“仁义礼智根于心”的贤德之人才具有的温润祥和的面容,而不是“晬然”。李时珍常年野外考察,饱经风霜,皮肤大概不是这样细嫩吧。

答案是:这个版本错了,仅一笔之差,李时珍给人的形象就不一样了。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唐僧当年为何要不畏艰辛、不远十万八千里去西天取经呢?就是为了得到真经。唐朝佛经在中原大地的传抄本已经有不少,但错误很多,唐三藏怕曲解了佛经的真谛,所以要亲身去西天寻找祖本。

《本草纲目》其实也一样,只有真正由李时珍参与亲自校正的、最初的那套,也就是由南京书商胡承龙,刻印的金陵本,才最能体现作者本意,这也是我们求祖本的意义所在。

四百多年过去了,究竟还有没有祖本留存于世呢?有!有多少,又分别藏在哪里呢?

中国内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国家没有发现《本草纲目》的原版。

当年中国中医文献学泰斗,马继兴马老,那是老马识途,讲课时他告诉我,这些版本都流传到了日本。

2
我在日本留学工作十年,一直在打听金陵本《本草纲目》的下落。并且四处访书,我拜访了日本的汉学家真柳诚教授,从他那里知道了更多线索。在日本,完完整整被保留下来的就有四套,残缺的版本还有一些。这里我说一说我的访书经历。



第一个是东京东洋文库,可能我们对这个地方比较陌生。但说到一个人物,莫里循,上了点年纪的老北京一定不会陌生了。

乔治·莫里循,何许人也?他是个澳大利亚人,在民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总统政治顾问,从袁世凯开始,到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莫里循是他们的座上宾。可想而知,他当时的身份多么的显赫。大家都知道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吧,其实它曾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什么名字呢?莫里循大街。那不是一般的胡同,那可是王府井呀!可见他的权势与地位,当然他也是家财万贯。

莫里循早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他一生酷爱藏书,有人将他的私人书库比作“小敦煌”。后来莫里循的藏书都被一个日本人,岩崎氏买走了,这些书后来都被收藏在现在的东洋文库中,其中有一套就是《本草纲目》(金陵本)。2019年,我与美国探索发现频道(Discovery) 摄制组还专门到此做了采访。

还有一站,就是日本的东北大学,这所大学的前身,就是鲁迅的母校,也就是100多年前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1904年曾在此就读。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有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课文吧。这里是鲁迅人生中弃医从文的转折点。时至今日,在大学的入口处,还陈列着鲁迅先生与恩师藤野先生的铜像。有了这段历史渊源,也大概是这所大学收藏珍品《本草纲目》的原因吧。

3
正当我在东京寻找《本草纲目》的同时,从中州大地收到一个意外的喜讯。

2018年初,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的快件,信中提到“听说赵博士在组织李时珍50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这里有《本草纲目》的金陵本愿意拿出来与同道分享”。 

写信的人叫邢泽田,邢先生的来信令我兴奋不已,但同时也有些半信半疑。神州大地还真的有金陵本吗?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长期从事本草学研究的郑金生教授, 春节还没过完,张志斌教授、张志杰教授、梅全喜教授等几位专家立刻组成考察组,我还约上了摄影团队,浣一平导演,柴林摄影大师,一同赶赴郑州,共同见证这一时刻。在郑州,我们终于见到了金陵本的真容。也是在这次考察途中,意外地碰到来自古都洛阳的、另外一位《本草纲目》金陵本的收藏家,晁会元先生。这真是本草专家的一次群英会。这段传奇的故事,已经被收录到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本草无疆》中。

2018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金陵本《本草纲目》终于重归李时珍故里,在李时珍5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举办了一个特别展览,为庆典活动献上了一份厚礼。




4
前面我们一直在谈寻找《本草纲目》的祖本,有的朋友问我,《本草纲目》金陵本如果出现了错误如何办?这是个好问题,这就引出了阅读中医药古文献中的一门学问——版本的校勘。

1982 年我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到图书馆,我正在翻看人民卫生出版社刚出版的《本草纲目》校刊本。就觉得谁在背后轻轻地拍了拍我肩膀,并问我:“小伙子,你也在读《本草纲目》啊?”我回头一看是位老先生,连忙站了起来,给老先生鞠了一躬说:“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只听老先生轻轻地吐出了三个字,刘-衡-如。哇,原来他就是我仰慕已久的《本草纲目》的校刊者刘衡如先生呀。

当时老先生很感慨地跟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用了十几年时间在校勘《本草纲目》,但我完成四分之三的时候,一直没能见到最早的金陵本。”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内地一直没有发现这个版本。刘先生告诉我:“现在国内终于找到了金陵本,我准备重起炉灶,一定要用正宗的版本重新校勘,从头来一遍。”老先生已经年逾古稀,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98年我在日本学习、工作十年后回到了北京,那年刘衡如老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了。在一次会议上,我见到一位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那位先生的相貌,看起来似曾相识。他不是别人,他就是刘老先生的公子——刘山永先生。

刘先生因三岁患有重症脊髓炎,他身高不足一米四,他是坐着轮椅来的。刘山永先生身残志坚,子承父业,在继续校勘《本草纲目》。我听说当年他去图书馆时,上楼梯时都是别人背着去的,如此艰难,如此锲而不舍。今年,刘山永先生也已经是耄耋之年了,前一段我去看过老人家,他还在兢兢业业地伏案工作。

请大家记住下面一组数据,当年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用了 27 年。《本草纲目》一共 190 万字,而今天刘衡如父子校勘注解《本草纲目》又用了超过27年,注解文字一共 100 万字。我想仅凭这个数据足以令人震撼。这是学术界的愚公移山之举,是科学史上的颂歌。

结语:
我们生活在今天是幸运的,我们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能够看到最原始的版本,也能够使用到扫清了文字障碍的最佳校勘本。

每当我捧起《本草纲目》的时候,都会感到这是一笔巨大的物质遗产,也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在激励着后来者,继承李时珍的未竟事业。

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探祖寻源的奇书?

骨灰盒喜欢喜欢小跟班

明祖陵的简介

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距盱眙县城20公里左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明代属安徽凤阳府管辖)。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 明祖陵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早期王陵建筑的风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6年明祖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寻觅祖上陈姓来源

我是江苏邳州陈姓,传说祖上从苏州阊门搬过去的,现在在邳州主要分三支,我们这支的辈分是中、丰、庞、颐、徽、誉(玉)、旭、其,我是旭字辈,到我这是19世

武陵源由来

您好! 源自王维“归田赋”--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长陵导游词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准备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夷陵老祖有声书哪里可以听?

你是要听魔道吗?嗯,在喜马拉雅里面就有呀

夷陵老祖是谁

历史上夷陵老祖是陆逊

“祖父”和“无论”的古今异义?

看陶渊明《桃花源记》就晓得了哈 无论魏晋中“无论”就是“更不用说”的意思 “祖父”就是你举的袁枚《黄生借书说》里的“泛指祖辈、父辈”,后面“子孙”就是相对应的儿子辈和孙子辈了

海陵岛寻梦

梦里我常常回到这片海湾,挥挥手牵不住洁白的风帆。 漠阳江是我心中,心中不老的翅膀,带我飞回那熟悉的故乡。 海陵岛有我童年的梦幻,相思花开飘满淡淡的幽香。 蓝色的海岸线刻下,刻下不老的思念,无论我今天身在何方,还把你守望。 记住这片海蓝蓝,记住这这片美丽的银滩,潮起潮落,渔火依然温暖。 千年的渔歌还在唱,还在唱。

我想问一下,谁写过明孝陵的作文,可以指导下吗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