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节 晋初六之三

2022-10-09 13:06:5006:42 66
声音简介

晋初六之三

正如爻辞所讲的,晋初六一面顺利前进,显示出晋如的顺明之象,时而受到失败和阻碍,显示出摧如之象,无论碰到那一种情况,晋初六都牢记裕字经,坦然面对,不断充实贞固自身,努力捕作顺明的晋升时机,其结果自然吉祥。

古哲在象传中说: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晋升并不是一往无前的过程,而是一个晋升事物与环境中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较量的过程,因而晋升的道路是曲折的之字形,是晋升的事物在一个立体网上的曲折攀登。因为不能直线晋升,如同在弯曲的筒形深井中上升一样,由于反光,在下面的生命事物总会发现向上的顺明之机,又因为井筒是弯曲的,所以井口的光线总是不可能一直透到下面,让下面正在晋升的事物获得充分的光明和温暖。说是在黑暗中摸索吧,却有一线之明,说是顺明吧,每一步晋升都充满着未知的因素和艰难险阻。晋初六处于晋升的道路上,处于一个动爻位上,处于一个晋九四在其上传递信息、鼓励它晋升的状态中,却又总是不见晋九四伸下来的援手,放下来的绳索和梯子。好在晋初六在缓慢的晋升过程中,每上升一寸,都能够明显感受到光明就增多了一寸,追求光明是它的本性,顺明是它的本能,它在独立自主地行动。

我们看一下独字,正体独字是犬旁一个蜀字,有人说这是指犬这种动物好单独行动,正如羊这种动物善于群居一样,所以古人才依这种意思造出来独字与群字,一边表义,一边表音。有人又说,独是一种如虎、白身、马尾形的兽,好单独出没在高原雪地上,所以才造出来这个字。无论如何,独的意义都是单独一个之意。

既然是单独一个人,就一定会感受到孤独,就一定会喜欢朋友、寻找朋友,能够与一切有共同性的人结成朋友,友好相处,所谓一人行得友。

既然是单独一个人,正体独字左上的那个横着的目字,就是这种人独具慧眼之意。正是这种人善于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行动之意。眼睛总是会发现光明的。除非是那些昏昏熟睡的人,眼睛总是会发现那怕是非常细微的光亮。而且越是在黑暗的环境中,这种眼力也越显得敏锐。在古代楚国那种社会环境中,屈原就是一个独醒人,在五四时期,鲁迅就是这样独具慧眼的人。

既然是单独一个人,正如独字有个犬旁一样,这个人就有如犬在夜晚守夜时的敏感,可能产生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效应。让黑暗中的窃贼心生恐惧、无处藏身。

既然是单独一个人,正如独字有个虫字的部件一样,这个人只能如虫子一样爬行。而且是顺着弯曲的道路晋升。

我们看看卦象中的晋初六吧,不正是处于晋升最低层的一个人吗?不正是处于地下最深处吗?不正是处于最基础最基层企图晋升的人吗?

晋初六如一个士兵企图最终晋升为将军,有这个志气也有这个可能,然而却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最终可能作到的。然而由士兵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却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在战争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机会很多,所以忠诚勇敢的士兵都盯着形势所赋予的机会,争取立功晋升。没有独立特行的功绩,即使晋升也是保不住的,也是不光荣的、甚至于是非常卑鄙可耻的。所以晋初六这个士兵总是如秦国的士兵,按照立功受奖的军规,独行正也。官级学位的晋升,也是这样,一开始就走上独行正也的道路,就具备了晋升到最高级的最重要的基础。否则,无论如何投机取巧,即使到了最高级,在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依然是个小人和骗子,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英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意由魏晋——疫情特别节目

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体坛名嘴郑晋,两人自世界杯以来再次联手,推出《意由魏晋》特别节目,从生活到时事,谈古论今,正能量满满,但不爆棚,轻松有趣,但不爆笑。好好聊...

by:魏新

晋听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尧舜故地,民风依旧。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一直都承载着华夏民族的风骨,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厚重。独具风味的美食,年代久远的建筑,延续千年的文化,流传...

by:喜马拉雅山西服务商

晋书

《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

by:婉卿讲书

晋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晋商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典范而奇特的商业现象,又是一个能够以其强势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by:山西春秋电子书

晋粒康

五寨县晋粒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五寨县晋粒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026000元,注册商标“晋粒康”;公司座落在中国杂粮之都—山西省忻州市五寨...

by:常路明作家

晋剧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

by:忆美印象麦子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