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博物馆之明代秦简王彩绘仪仗俑群

2020-04-29 15:35:1906:02 130
所属专辑:小蒲西遇记
声音简介

    汉服,是我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传承数千年,一部汉服史就是半部中国史。早在5000年前,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中华大地的先民们就此告别蛮荒,将御寒遮体和审美,开始发展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到了先秦时期,中国开始被称为’华夏”,这一名称就和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之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则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汉服的发展,经过了长达四千年的演化,到了明代,最终发展成一套成熟完善的冠服系统。作为汉服发展的最后阶段,明代服饰堪称集中国古代汉服文化之大成者。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秦简王墓彩绘陶仪仗俑群,对于我们研究,了解业已消失300多年的明代衣冠文化,提供了异常珍贵的实物参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此时,曾经的古都长安早已不再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且被更名为“西安府”可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历史上深远的影响。明政府依然对西安城的管理和建设极为重视。朱元璋不仅高规格修建了城墙,还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就藩于西安。直到今天,明代修建的城墙和钟鼓楼依然巍峨的屹立在古城的市中心。

    因此,洪武大帝朱元璋和秦始皇一起,为今日的西安旅游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代秦王总共经历了十一代,伴随明王朝相始终。1989年,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县明代第七代秦王秦简王朱成泳墓中,出土了多达300多件的一套彩绘仪仗俑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套彩绘仪仗俑群不及兵马俑那么高大威武,但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服装色彩依然明艳,排列起来仍气势不凡。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仪仗俑人物的底座都用墨书标注了此人在仪仗队中的角色。有文官,护卫,杂役,吹鼓手,侍女等,向我们实景展示了“大明会典”中明代帝王出行的卤薄制度。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彩俑的穿着各异,出现了许多明代特有的服饰,如官员日常穿戴的乌纱,曳撒,侍卫的胖袄。还有侍女所穿的比甲,杂役佩戴的边鼓帽,吹鼓手所佩戴的六合一统帽等等。一幅活生生的大明风情图鉴就此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由于明朝实在推翻蒙元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很多蒙古族的服饰传统仍然得以保留,特别是源自自蒙古族牧袍的“曳撒”在明代男装中特别盛行,“曳撒”的下摆有很多褶子,有点像百褶裙,很多明代题材的影视剧中,锦衣卫所穿的“飞鱼服”,便是一种“曳撒”。

    在明代男子中,无论平民还是士人,都喜欢佩戴一种瓜皮小帽,因有六块绸缎或绒布连缀而成,时称“六合一统帽。”瓜皮帽一直流传到清代和民国,只是由于明代男子头上有发髻,所以明代的帽桶比清代要高一些。

    明代的官服,除了沿袭唐宋时期的圆领袍和分色等级制度外,另在胸前背后绣一块织物,称为“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固有“衣冠禽兽”之称。唐宋时期,紫色为官服第一等颜色,可是由于明朝的皇帝姓朱,又有成语云“恶紫夺朱”。因而紫色废弃不用,朱红色成为官服第一等颜色。

    明代的女生,特别流行穿“比甲”。比甲类似于今天的马甲,也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成为各阶层女性的普遍着装。在87版的红楼梦中,很多姑娘都是交领上衣搭配比甲,充分展现了清新含蓄的东方古典美。

    1644年初,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同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接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清军在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并吸取金,元两朝灭亡的前车之鉴,颁布了“剃发易服令”,在残酷镇压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后,绵延四千年的汉服消亡了。

    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通过考证来还原汉服的真实面貌,而陕历博的“秦简王彩陶绘仪仗俑群”,则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汉官威仪”,感受到了华夏传统服饰的“衣冠之美”。

 


(韩锋原创)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奇妙博物馆|奇妙博物馆

本书是超会讲故事的脑洞大V奇妙博物馆首次出版的同名故事作品,首次开展集结爱、欲、贪、痴、恶五大主题分馆的25个展品,这里收藏了为爱救赎的人鱼雕像、以恶之名的灯泡...

by:听友470263754

奇妙博物馆

哇!生命原来如此奇妙!健康原来可以这样!让我们一起探讨和生命,健康有关的一切吧。【山西医科大学新媒体中心微电台】

by:2_klbneu

奇妙的博物馆

点击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by:有声西安

国宝|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

欢迎订阅、关注、转发主播:格物与逍遥微信号:jxwy-summer微信二维码:这不只是一本博物馆的参观指南,通过讲述文物的故事,呈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

by:格物与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