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厥阴病的实质

2020-05-14 08:23:4510:47 407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我们上节课讲了少阳病,本来应该接着讲少阳病常见方证,但是源自于半表半里病位的特殊性,我们紧接着讲厥阴病,把少阳病和厥阴病结合起来学习。厥阴病提纲条文见于《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们看这个条文症状也相对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如果我们先理解了厥阴病的本质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那能不能用半表半里阴证来解读厥阴病呢?能不能用半表半里阴证来解释厥阴病提纲条文呢?厥阴病是阴证,但为什么厥阴病提纲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半表半里的邪气,不在表不在里,邪无出路,如小柴胡汤的热就是半表半里的郁热。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是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可见化热之证,古人说久郁之处必有伏阳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村的收割小麦后的麦秆,堆积成垛,时间久了,里面就会很热,就是郁热。所以虽然厥阴病是阴证,但郁久容易化热,最终呈现寒热错杂。而火性炎上,所以热多表现为上热。就像老百姓都说上火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寒邪多重浊,有寒从脚起的说法,多容易表现为人体下半部,就是下寒。冬天冷的时候,热水泡泡脚,浑身就暖起来了,这就是临床上我们判断是否虚寒的时候,多问脚凉不凉的缘故。厥阴病本身是阴证寒证,却出现上热,而表现为上热下寒的缘故,就是源自于半表半里病位邪无出路的特殊性。所以厥阴病上热下寒为多见,其方证以上热下寒证多见,但寒不热者较少见。

 

再回头看厥阴病提纲条文: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消渴一般来说为热证,但这里的消渴不同于后世认为的消渴。比如现在的消渴,往往和糖尿病相等。本条的“消渴”,也不过是上热下寒的表现,从“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来看,其人虽渴而喝不了多少水,甚则饮入则吐,所以不是真正的消渴。第329条曰:“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正是在说明厥阴有渴的特点,更证实貌似消渴而不是消渴。某些干燥综合征患者“但欲漱不欲咽”就是这个表现。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阴证本来不得有热,但是由于半表半里的特殊性,多存在上热下寒。火性炎上,热往上攻冲表现在口咽部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表现,类似于少阳病的咽干。同时因为厥阴病本身是一种阴证,虚寒不足往往容易产生水饮,那么水饮夹热上攻,可以出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情况,波及到了胃,就会出现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半表半里是不能给予下法的,况且还存在一个下寒,所以给予错误的下法,就会出现下之利不止的情况,这就是需要我们明白为什么说在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证,本不应该出现大便下利,因为下利是属于太阴病的问题。但是在厥阴病的时候,如果错误的给予下法,是可以出现下利的太阴病的症状。

 

厥阴病的治法

 

仲景在厥阴病篇,未明确指出治疗原则和方证,仅从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下之利不止”看,厥阴病是禁用下法的,厥阴病应怎样治疗呢?从六经理论看,厥阴病与少阳病皆属于半表半里病位,病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汗、下、吐皆非所宜,此治则在少阳病已明确指出。半表半里的治法只能是和法。少阳病治则用和法,厥阴病的治则亦当用和法,不同的是,少阳病和以清热,而厥阴病和以清热兼以温阳、温下寒。

 

病位在表、里的时候,寒热相对清晰,但厥阴病在三阴病中有其特殊性,即太阴、少阴皆属“阴不得有热”、“无热恶寒者”,是因邪有一定出路。而厥阴病因邪无直接出路,易于寒郁化热而呈上热下寒证。

 

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治疗用温药这是无疑的。表阴证少阴病用温药、里阴证太阴病用温药、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用温药是相同的道理,而且多是干姜、附子、细辛等,所用温药几乎相同,只是加于不同的方证中。

 

厥阴病同时存在上热下寒。所以还需要加入和解清热的法。这样一来,我们发现除外表证、里证的方剂外,有一些属于和解清热温下的处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处方,都属于寒热错杂并用,因此都属于厥阴病范畴。

 

柴胡桂枝干姜汤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少阳病的代表方是小柴胡汤,厥阴病的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 炙

 

方解:我们之前讲过,胸胁是半表半里的一个标志性的症状,在这里存在着一个胸胁满微结,满、结,其实都是气滞气阻的表现,也是半表半里热邪郁阻于胸胁部位气机的表现。本条的往来寒热、心烦,都是提示一个半表半里热邪的存在,上热攻冲头面部可以导致头汗出,热波及到口腔就渴,不呕说明这不是一个少阳的小柴胡汤方证,同时伤寒五六日,同时经过错误的发汗和错误的下法,已经伤及到了人体的津液,同时出现了小便不利、津液不足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证,上热明显,除了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加入天花粉、牡蛎润燥止渴。而桂枝干姜甘草辛甘化阳照顾阴证和下寒。

 

可以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都有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热邪,因为存在胸胁满微结,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去了人参、大枣,不呕去半夏,加入了桂枝、干姜的温运,使整个方剂重于祛寒逐饮,故能治胸胁满微结。因此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桂枝干姜。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厥阴病的代表方,毕竟是阴证,有的时候可能更多表现的是下寒为主,所以在《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中说: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柴桂姜汤原本是治疗“但寒不热”,也治疗“往来寒热、心烦”者。显然与治疗半表半里阳证的小柴胡汤相类而不相同。正是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所以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的代表方。

 

冯世纶教授指出,单纯的表阴证和里阴证,在临床常可遇到,可毫无热症。但半表半里阴证却很少见到无上热者。张路玉注解到:“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症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这里道破了柴胡桂姜汤的天机,明确告诉后人:柴胡桂姜汤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主要加入桂枝、干姜而成,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变为治疗半表半里阴证。

 

小结一下,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临床多表现为上热下寒,源自于半表半里邪无出路的特殊性。其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认为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方中柴胡黄芩和解清热,桂枝干姜甘草辛甘化阳温下寒。寒热错杂并用需要我们重视,与此相似的寒热错杂治法的方剂,如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处方,因此都属于厥阴病范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刘渡舟伤寒论厥阴病

刘渡舟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y:自然张君

缓刑适用实质要件研究

规范适用缓刑,关键在于缓刑实质要件的操作化;科学适用缓刑,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再犯规律。本书认为:“犯罪情节较轻”应解释为“(再)犯罪(危险性)情节较轻”;“有悔罪...

by:龙元富律师

BVI、开曼解读经济实质法案解读

离岸公司今年新出台的经济实质法案在高净值人群中掀起了一场波澜,高净值人士纷纷抛出自己的疑问,向各大权威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但是对于他们的问题,业界鲜有人能回答。为...

by:沃晟学院

实质出罪论(刘艳红刑法系列之一)

形式入罪实质出罪,理当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司法习性与共识……

by:龙元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