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蠡测 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2022-09-02 20:40:4410:13 46
所属专辑:道德经蠡测
声音简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意译】

古来善于修道的人,他们处用功、清凉美妙、高深莫测、通达无碍,他们如此的深广,实在无法了解和认识。

实在无法了解和认识,只能勉强地去譬喻与形容:

就像要涉过冬天冰封的河面,那样谨慎与精心;

就像担心四邻不和事端发生,那样反省与留心;

就像客人,那样庄重与恭敬;

就像冰块即将融化,困惑与烦恼消散;

就像尚未雕琢加工的木材,淳朴与敦厚;

就像虚静空旷的溪谷,豁达而随缘任运;

就像浑浊的水一样,沙不离水、水不离沙,和光同尘。

当不安宁的的心境出现时,依止道的虚寂、无我,慢慢地,心就变得清明;

当心境安定下来,久久用功,慢慢地,智慧妙用便会生起。

谁能够做到呢?

保持任运这种中道的境界,不再有增加、不再有减少。

唯当不再有智慧的增长、烦恼的减少,绝然的平等,才能超越、遮蔽一切的妄想、分别、执着,也才能够没有新的妄想、分别、执着,不再造作。

【简析】

修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圣人说,这实在太难了解、太难描述了。这是真的。因为受限于我人之心的惯常运作模式,以至于我人实在难于超越。这种惯常的模式是最难翻过的高山,是最难解除的枷锁。海可枯、石可烂,我人的妄想、分别、执着最难断。

“微妙玄通”,即是修道的过程。

“微”是修道的起点。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于微尘。“微”有细小之义,修行即是从微细处着手。什么是微细处?六根触六尘生六识,皆是微细处。取相是微细处,感受是微细处,思维是微细处,烦恼生起是微细处。取相而不迷,感受而不逐,思维而不乱,烦恼而不陷,这就是修道。我人迷惑于事相,心思粗燥;昏昧于理体,不了道之为何。我人不知自己之病根,也不明诸病之相貌;不了修道之急要,不了修道之始于微处。

“微”有不显之义。念念当下即是修道之时,一念恶心起要修道,一念善心起也要修道。离群索居、静默打坐是高调的修行,历缘对镜、念念当下是绵绵的用功。生活即是修道,修道在生活中。将修道融于日用,将修道隐于平常。

细处用功,绵密前行,恒时精进,功到自成。

由“微”而至“妙”,“妙”是清凉、是美妙。修道得力,功夫增长,自然清净现前,庄严显现。“妙”是内在的安详与清凉,“妙”也是外在的庄严与美好。“妙”是体道之清幽虚寂、无为无我,“妙”是超越是非对错、二元对立的解脱自在与无拘无束。

由“妙”而至“玄”,“玄”是高深莫测,内而通天彻地,外而不可崖测、不可海量。“玄”是无尽妙用的彰显,不再有枷锁,不再有桎梏,随缘任运,活力无穷,精彩无限。

由“玄”而至“通”,“通”是通达而无碍,是妙与玄的圆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通畅。“通”通于理体的幽寂,通于事相的多姿,通于事理的不二。

“微妙玄通”,虽有次第,实则相互含摄不相分离。妙不离微,微不离妙;玄不离微,微不离玄;通不离微,微不离通。如是等等。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此理难知难晓,此事难明难了。圣人不能为而为,强为之容。

“豫”本义大象,大象前知,谨慎而行。“冬涉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修道是与我人的习气作斗争,是与我人的业力相抗衡。修道是艰辛之旅,勇者方能前行。

“犹”是犬,犬前行,倏尔回转,提醒与留心。“畏四邻”,邻以和睦为贵,时常反省,以利安居。修道要常常检省,不断精进。我们之四邻,正如我人之身心,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邻,一不留心,身口意造作,生出事端,不得安宁。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意造贪爱、嗔恚与愚痴。修道即要于身口意的微处,弃恶从善,谨慎而行,善护身心。

“豫”是修道的抉择与发心,“犹”是修道的日常用功,不断精进,方便之行。

“犹”而“俨”,修行有功,内而清净安宁,外而庄重恭敬。

“俨”而“涣”,修道更进,困惑与烦恼消散,“若冰之将释”,清明即将显现。

“涣”而“敦”,本来面貌显现,没有杂染,敦厚质朴,清净本源。

“敦”而“旷”,由体启用,空旷悠远,任运随缘,气象万千。

“旷”而“浑”,敦即是旷,旷即是敦,浊净不分离,和光而同尘,体用如如,如如体用,修道圆满。

修道次第“微妙玄通”,详而论之“豫犹俨涣敦旷浊”,四而七,七归于四。

约而论之,即是“道德”。“浊以静”,由用而体道;“动而生”,体道而行玄德。道不离德,德不离道,道德不二,这是圣人的最高境界,不偏不狭中道如如之圣境。

保持任运这种中道,就是“保此道”。不再有智慧的增长,不再有烦恼的穿灭。智慧不利大道,烦恼不碍至理。一切晓畅,一切无碍!

此道即圆满,若有增长,尚有缺憾。烦恼本无,只是一念不明,虚妄造作,虚幻中虚幻,何曾要减少?若有减少,即不圆满。全然平等,没有对待,自然烦恼烟消云散。也不再新成,只因本自不有。

道本清凉,何曾高下分别!

道不增减,怎有智慧烦恼变换!

道,只是随缘运化,绵延不绝,变现天地万物、宇宙大千!

(end)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提升记忆力

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记忆之树

道德经章节学习

《道德经》难学,难懂,但从中的规律运用到生活去践行,那就是好学,好用。每天聆听一章,领悟一章,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道德经》的智慧,就成为生活的日常。

by:DX思信

道德宝章

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

by:小巫读经

禅解道德经|禅学|道德经

【内容简介】《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道德经》全章诵读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by:仙人掌加油

逐章讲解《道德经》

学习《道德经》,选哪个版本最好?大家好,我现在正在罗浮山上,用中秋、十一的长假,跟家人出来游玩,不过在这山上,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因为这是道教名山,所以跟讲《道德...

by:宏播子窦树山

《道德经》分章诵读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

by:散落红尘的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