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聚焦系列微课第五讲聚焦是一门助人技术(下)

2022-09-10 00:08:2332:05 95
声音简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张红英,人本主义聚焦不仅是一个体验式的应用技术,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一种生活的态度。它据有一个很丰富的内涵,就像我们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不可能一次把全部的风景都看到,但是我们可以一次游览一条线路,我们可以去北国那令人心醉的长白山;也可以去南方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七次的聚焦系列微课,我会带领大家领略一条进入我们内在的体验之旅,每堂微课请大家慢下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聚焦的味道和魅力,希望把品味到的精髓应用到你的生活当中去。

 

人本主义聚焦即是一种生命哲学,又是一门助人技术。我们在上一讲中介绍了聚焦的助人技术的倾听、说话,本次课程我们介绍觉察和体会。

 

一、觉察

1、觉察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的话:婴儿仰望着母亲,从母亲的脸上看到了他自己。是说人一出生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通过养育人确认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养育人给孩子是欣赏的、积极的、微笑的面孔,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是美好的,受欢迎的。我们对孩子是那种充满热切的鼓励和肯定的话,孩子从父母的言行背景中就看到了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有自信。相反,有父母是焦虑的、抑郁的甚至是虐待孩子,孩子会从父母对他的这些言行背景看到自己,他看到自己父母是忽略他或者打骂他,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好,他就会说对不起,请原谅,都是他的错。通过他人的镜子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的起源。

孩子在小的时候从养育人那里获得了对自己的意识和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一些象征物一个人也可以进行自我的觉察、自我的意识。

孩子获得一张奖状,这个奖状是一张纸,但孩子看到这个奖状就有了一些自我觉察、自我的感觉,这奖状是一种象征。语言、文字、图画等都成了象征。随着象征性的发展,现在就是不伴随行为,只要有象征在,人们依然是可以被看到,被感觉到,自己在行为中是什么样子的。这种自我的觉察,自我的意识,是一种反身性的觉察。

2、觉察与存在感

当我们觉察自己在觉察就是对自我觉察。当我们感觉自己在感受着关于什么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就感觉到了我们自己存在的感受。

有很多人经常会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觉自己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如梦似醒地在混吃等死,没有存在的实实在在的感觉。如果人有强大的自我觉察,就有了存在的感受。这个自我觉察是和内容(行为)分离的,它不带有任何内容,换句话说,任何内容通过自我觉察都可以成为自己存在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只有动物性的知觉和感受,他就和动物一样没有存在感。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存在感呢?

第一,自我觉察我们的行为。我们每天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当我们在做这样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去觉察自己在行为层面的那些知觉和感受。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在呼吸,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在走路,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这些都是自我觉察的内容。每当我们去觉察一次,我们就有了一次存在的感觉。我一个人在寺庙里面闭关三个月,天天一个人几乎不说话,在这里觉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状态,并不会觉得自己不存在,反而能够感知到的存在感非常鲜明。

第二,和人互动。和人互动是自我觉察的来源,这是最容易获得自我觉察的一个层面。在和人互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感觉到对方给我带来的感受。我们和一些人沟通时,会觉察到鸡同鸭讲。而我们和另一些人沟通时,会觉得如此的心意相投,特别是和一些人的高品质互动。当我们和一个高品质的人在一起互动时,我可以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和被理解,这个时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们心理咨询师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这样的互动会给双方都带来高品质的存在感。

第三,和自己的感受互动。和自己的想法、感受互动,这也是一个存在感的来源。聚焦就是和自己的体会(感受)互动,和自己的情境互动,和自己的想法互动。

所以如果我们从三个层面去发展自我觉察,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的人生很丰富,我们的人生很充实。我的人生尽管酸甜苦辣都有,但是非常充实,非常实在。我活着,而且活得比较明白。

但是如果我不是这样,没有这些自我觉察,我就会没有存在感,我会彷徨恐惧。这种惶恐不安的感觉就会让人通过一些变形的方式来获得这种存在感。比如:有人通过吃来获得存在感,有人通过极限的运动获得存在感,有人通过生理的刺激(过度的性或者SM)。这些方式,能获得存在感吗?大概能获得一点点。但是这个和自我觉察获得的存在感,那品质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反,有些人之后会很快陷入到空虚或者恐惧之中。

我们试问自己:在一天睡眠以外的十几个小时中,究竟有几分钟或者几秒钟是在自我觉察之中?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带给大家一些启示和行为上的变化,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

 

二、体会

1、体会与情绪的不同

体会和情绪都是关于情境的身体感受,但和情绪有明显的不同,情绪感受鲜明强烈、惶恐不安、急欲改变情境而后快;体会是对复杂情境整体的、暗在的身体性意感,如挥之不去的轻烟淡雾,暧昧莫名、滞涩不爽。

简德林:一只猫在它的领地散步,它的身体持续地广泛地感知周遭的每件事、每个轻微的噪音。突然,它发现了一只陌生的猫。这时候它的身体发生了一个巨大的物理变化,它的尾巴突然变粗,心脏剧烈跳动,它发出嘶嘶的低吼,整个身体是紧绷的。现在,这只猫忽略了它通常如此敏感的环境,注意的范围收缩集中在那只陌生猫上,它要准备战斗了。

对于猫来说,这是一种自适应。它收缩和关闭了大部分感知准备投入战斗。我们人也一样。当处在强烈的情绪之中,情况危急,大部分感知通道被自动关闭,我们要把身体资源集中到改变情境的行动上来。“情绪原本来自情境宽广的背景,而一旦情绪生起这个背景就收窄了”,我们已经看不见背景整体。

 我们与猫的区别在于,动物的情绪只存在于它们的行为中,而我们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情绪藏在一个内部空间中,这比动物进了一大步。我们可以做到脸面上不露声色,胸腹内波涛汹涌。不过,如果这个身体的内部空间堆满各种各样的情绪,汹涌得久了,就会带来心理问题,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另一方面,要是我们能善用这个空间,我们也许能找到应对情绪的好办法。

情绪不是感受的全部,情绪只是一种特殊的感受。而身体却每时每刻在感受他们与环境的互动。身体感觉到的互动暗含了复杂的巨量的信息——不是呈现为分散的方方面面——而是整体的身体感觉,也就是体会。这整体的身体感觉不是静态的,而是作为一个持续的生命过程每时每刻在暗含孕育着下一步。吸气暗含着下一个呼气,摄食孕育着满足、休息、排便等一系列过程。

 

2、体会带给我们智慧的下一步

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人感情用事。也就是说:有时候情绪不如理性靠谱。而体会则比理性靠谱。当我们感情用事,事后我们经常会感到后悔,因为我们只是对情境的一部分做出了反应。当我们平静下来时,我们才会回想起整个情境。这就是为什么情绪通常不如理性可靠。相比之下,体会比理性更可靠,因为体会感知到的因素比理性能处理的还要多。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放弃理性和负责任的选择。相反,我们总是需要体会和理性两者结合。由体会形成的下一步,通常只是需要更多步骤的过程的第一步。一个人不能仅仅通过这一步而行动,接下来可能会有一些相当大胆的事情要做或说。所以,为了让下一步自由地到来,你需要确保自己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力。那么无论发生什么都会受到欢迎。一个人不需要立即对出现的事情采取行动,稍后会有时间做出选择(这也是聚焦“停一停”的技术)。

如果暂停理性判断,我们可以让体会出现,并欢迎它所带给我的整体的感觉,这是一步。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步发生,我们只要知道这些步骤中都有变化的可能性就可以了。因此,一个人不需要拒绝看似不合理的一步,允许这样的一步到来并花一些时间让它在这里,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放弃了理性。

假设我虽然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但是我似乎不能强迫自己去做。我从这种有心无力出发,等待着体会。从中我可能会迈出第一步:理性地说“不,这样做是不对的”的头脑仍然认为我应该做什么而且我总会做的。我让这种“这样做是不对的”的感觉继续存在。而从新的体会来看,我的下一步也许是:“如果……,我就可以去做了。”当然,这似乎不现实。我不能用……保护自己,我也不想那样做。但这一步彻底改变了我遇到问题的整个方式。现在我不再需要和自己争论这个行动是否正确。这看起来确实是对的,但在我目前的脆弱状态下却并非如此。这一小步指出了问题所在:在某个地方我是没有受到保护的。我的脆弱在哪里,或者在什么点上?我接下来的几个步骤将向我展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答案清晰地显现出来时,我将更好地知道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了。或者我可能会发现“脆弱”意味着别的什么。说不定在下一步,你会觉察到自己在生气,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会在不合时宜的地方爆发。如果我们能感知情境背后的这种生命过程,我们就可以获得关于情境的以及我们如何生活得更复杂更好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感兴趣的“智慧的下一步”。

体会是聚焦的最核心的技术,用这么短的时间来讲清楚比较难,这个过程是需要反复的体验、细细的品味,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的。体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感觉,希望我们可以更多时间的处于自己的体会之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它既涉及心理学、哲学、自然科学、医学、文学、历史、宗教、教育、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又处于同主流心理学之间、人本主义心理学自己...

by:听友1916059

精品精读|人本主义心理学

内容简介人格自我心理学、自我实现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存在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人性观、价值观、教育观……这就是本书所要研究的心理...

by:羽伴育心

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完结)

在本书中,科克·施奈德博士(KirkSchneider)和奥拉·克鲁格(OrahKrug)博士演示了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如何在当代的心理学实践中提供有效的...

by:听风阁主人

【美学精品】人本主义美学概论|郭立田|限免

【作品简介】本书稿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遵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内...

by:婉依花月白

(美)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

本书作者是第一届人本主义心理学国际会议的主席,也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脉络分明地阐述这一流派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研究成果,对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

by:艺学堂

自卑与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喜小玖播讲

《自卑与超越》,现代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之作。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书中根据大量实...

by:喜马拉雅喜小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全3册)|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史划时代著作|AI电子书

【内容简介】本套书是“人本心理学之父”、世界知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重要著作《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合集。马斯洛毕生都在探索人类本质,他以...

by:中青文电子书

人的潜能和价值\入选香港大学推荐50本经典书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著作精选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怎样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人的潜能和价值》是马斯洛、阿德勒、奥尔波特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潜能...

by:汉青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