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弘法经过-述而无作-第一百二十九集

2023-07-03 20:53:5318:29 1734
所属专辑:影尘回忆录
声音简介

大家问我有什么著述,又问我有多少著述,这倒更使我惭愧!因我自幼并没念过多少书,有点书底,也都是以后在外做事时研究的。在营伍中时,多注重于外学,以后到宣讲堂及至做生意开药铺,多浏览史学及诸子百家等,以后才慢慢看佛经。

至于著述立说,这是古今大德祖师的事,像我们庸愚之辈,实在不敢谈什么著述。所有经律论,过去祖师们已有极好的注解,研究起来也满够用了,似乎用不着我们再来饶舌。如果我们下笔下的对,理说得圆满透彻还好;如果下笔下的不对,理也说得不圆满不透彻,这未免鱼目混珠,自己也背因果。 

我所写的东西,并算不了什么著作,只是补前人之所缺,述古人之余意。或有隐晦的地方,把他说明显一点,支离的地方,说圆融一点。当时并没存心著述,不过拿他做讲解时的一种备忘录而已。因为给人讲经的时候,往往有些意思,到了临时就忘掉;或者在下面自己预备功课的时候,恐怕到临时说不圆满,预先用笔记方式,把一段意思记下来。有时候,居士们听不懂,或听了记不住,给我要笔记,我的东西,大多是在这时候写出来的。笔记交给他们之后,以为不错,也不问我同意不同意,就把它付梓出版,印出来大伙看。这几年来,所出版的东西,多数是这种情形。

(1)阴阳妙常说。这是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我未出家以前所写。那时我的宗教观念很深,整天想长生不死。幼小时候,就常自疑问:什么叫人?人从那里来的?为什么要死?人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人是否可以不死?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在脑子里萦回着,但都没得到解决。以后年岁渐长,还不知有佛法,就专信外道,想求了脱生死。那时虽然还没出家,可是我的思想,和佛法的大乘空宗思想很接近。妙常说虽以外道的观点立论,可是,自我出家研究佛经以后,再看妙常说的内容,并没有很矛盾的地方。不过在接引人方面来说,是在前方便的另一阶段。为了那本书,引起很多人都信了佛。如王志一居士,那时才十七八岁,看到那部书好,自己亲笔写油墨纸,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用石印在上海出版。后来我出家信佛,他也跟我皈依佛门了。

这里我要声明一句,关于那部阴阳妙常说,以后不再流通,如果大家遇到时,可以把它烧掉!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这是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在沈阳万寿寺办学时所写,也是我出家后第一部所记的东西。写这部义疏的动机,是因在万寿寺常应人讲《心经》,有王朗川居士,最初听经,不十分懂,又因义理深奥,名词太多,听了记不住。请我作注释,因此写本义疏,交王居士自己备览。后徐蔚如居士,与沈阳王朗川居士通信,要此义疏在天津出版。北京有一位居士(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看那本义疏好,深加赞许,又把义疏的扼要意思简略出来,重新出版一次。

(3)心经讲义。这是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在济南红卍字会讲经时临时写的。

(4)心经讲义。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在湛山写,与前二种深浅出入,略有不同。在济南所写的那份讲义,是我随意所写的一种笔记,不想,济南佛教同人,把笔记和他们所记录的,都一块出版了。

(5)大乘起信论讲义。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应王金钰居士请,在湛山精舍,开讲此论。一方面为了我讲的时候,恐怕讲不透彻;二则恐他听不懂,或听了记不住,或圆融不起来,找不到归宗处,因此先编讲义,现编现讲,以后王居士设法把它出版。

(6)天台传佛心印记释要。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在湛山写。

(7)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应诸居士之请所写。那时有好些居士,因公务忙,得不到长时间听经,请我讲一部短而扼要的经。乃以三小时半,讲完此经,继又手编讲义。平常我讲金刚经的时候最多,先已有三种,经别人手记录出版。可是,都不合我意,因此我又根据我所见到的理,编此讲义。并又编了一份心经讲义(上列第四种,附在金刚经后面)。

(8)水陆法会法语。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在东北热河朝阳,应慈善联合会之请,启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永日。中间设上堂斋十六堂,每次请上堂说法,所有法语草底,经诸居士汇集,出版一小册,以后我才看到。

(9)读经随笔。是平常看经时,写的几篇扎记。

(10)佛学撮要。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冬在长春写。

(11)净土传声。这是几篇谈净土的散文;还有一封答复显定居士论净土的信,集在一块,乘湛山印经之便,附印结缘。这两种都是几页的小册子,并不算什么正式出版物。而且在付印时,都是居士们发心搜集的,我并不知道,印行后才看到。

以上十一种是我自己写的,动机都是为了恐怕在讲的时候忘记想不起来,写出来作一种备忘录。谁想传在居士手里去,他们都给付梓出版了,我也无理由去拒绝。向来我欢喜结缘,可是,深恐招致好名之讥,在修行分内来说,这都是打闲岔的事。况且我自幼念书很少,对于文学并没有深研究过,写东西时,对于文法结构上,自己常觉得遗憾。所以我写东西,向来不注重雕琢,卖弄辞藻,只是平铺直叙,重其义,而不重其艺。

除去我自己随手写的东西外,还有我讲时,他们在下面记的,也都先后出版。

(12)楞严经讲义录。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在青岛民众教育馆开讲时,于之昌居士记。他的文笔很好,记出东西来,能雅俗共赏。可惜他只记了三卷文,以后就作古了。后来在湛山讲《楞严经》,会文法师又续记,这份稿子我并没看到,只听说他记。于居士记的那份稿子,随时有印的讲义篇子,可以一页一页的看,内容我也没过细去看,有机会还得修正。

(13)四十二章经随闻记。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在青岛讲,于绍文记(惜只有两章不全,算不了什么出版物)。

(14)金刚经亲闻记。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在湛山讲,广觉记。

(15)金刚经随闻记。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在天津功德林讲,仁道记。

这两种本,并不很合我意,我本来好结缘,大家要拿它出版,我也不能拦挡。可是,里面的意思,未免牵萝补屋,水乳相混。

(16)金刚经讲记。

(17)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这两种经合印成一本,名曰“般若汇刊”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我讲经时,为余晋和所记。据说是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初到青岛时,讲《金刚经》,那时余晋和在青岛任局长,信外道,每天去听经,他和他的手下人记笔记,末了把稿子整理起来,写上他的名字出版。过了几年,我看到一本在济南出版的般若汇刊,里边颇多外道乩坛语,硬说是我所讲,当时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余本人又是个地方官,我也不好说别的,现在予以否认。

(18)普贤行愿品随闻记。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冬在天津功德林讲,仁道记。

(19)般若心经讲录。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冬在天津居士林讲,仁道记,和前《金刚经》讲录同时。

(20)始终心要义记。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冬在北京怀仁堂讲,仁道、松泉、净朗仝同记。

(2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在济南讲,于之昌、沈素征同记。

(22)演讲录初集。平素讲开示时,学生记。

(23)普门品讲录。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会文记。

(24)普门品随闻记。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在青岛保贤记。

上列诸书,除《楞严经》外,均曾出版结缘。其实我并没这种力量,都是居士们发心,醵资出版。

过去我自己写东西时,只根据一种正文,除一些固定名辞或科判须翻书参考外,其余理性意义,都按照自己所见到的去发挥。深则深说,浅则浅说,绝不因袭他人之意,作为己有。如果让我把各家注疏摆在眼前一大堆,东抄一段,西录一段,这实在还弄不来。

关于经别人手记的东西,因我时间忙,对于记稿,并没详细阅过——甚而有些没阅过——只是大概看看。里面文字的好坏姑置勿论,对教理方面有些错误的地方尚待修正。因我年岁已大,眼已花,看铅版小字费劲,将来如果大家愿意留存做参考的话,可以找出来好好校勘一下。

凡是写东西,有必需注意的三个原则:即义理、考据、辞章。我写东西时,往往感到有义理而不能用极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好在解佛经,不是专门做文章;如果想作文章,社会上有很多专门研究作文章的书。看佛经,能领悟其文外所含之义,则庶几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一切法自心想生

1,倓虚老法师很谦虚,文学功底深厚,学习爱做笔记。2,那时的人学习认真,听课做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出版。3,不抄袭,发自本心观点。4,看佛经,能领悟其文外所含之义,则庶几矣。5,倓虚老法师功德无量,感恩感谢主播精彩诵读。2023.9.22

江妄年

阿弥陀佛

猜你喜欢
五百年来谁著史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

by:1_5vn8tt

五百年来一大千

作者:邓贤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ISBN:978-7-02-011668-3【悦库推荐】熔艺术、人生、争议于一炉,纳历史、画派、人物成一体,不溢美不隐恶,作家邓...

by:悦库时光

走过流年来爱你

如果喜欢记得点订阅!更新就自动有提示!每集听完记得动动手指点个赞!有礼物走一个也是极好的!各位书友要是觉得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by:六音阁

五百年来谁著史【全】

《五百年来谁著史》系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的代表作品,自出版以来,广受关注,荣获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全国图书排行榜榜首等诸多殊荣,并入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

by:康拉德阿登纳

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内容简介】本专辑以中国古代帝位传承为主线,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自秦、西汉至明、清等朝代的传承脉络,对太子继位的故事进行了筛选,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by:原聲部落文化传媒

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内容简介: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的发家之路,那些值得我们去回味的人和事,你会看到,历史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by:柱子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