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去民之患

2021-03-15 21:48:2705:21 284
所属专辑:习近平讲故事
声音简介

去民之患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让听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大家好,我是主播小赵,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习近平讲故事之《去民之患》。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 !明顾炎武有诗云“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意谓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博得了人民的信任,百姓肯为之捐躯。封建君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然而当他来到人民中间,肯于多少代表一点人民的意愿,肯于多少与人民同一点甘苦,人民便可为其“致死我们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1989年1月)摘自《摆脱贫困》

延伸阅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两句古训,可谓是民本思想的一个缩影。

明万历十年,为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向明神宗上疏,奏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带征钱粮,对于百姓积欠的税款不再追究。他提出的理由是:“致理之要, 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意思是说,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这一“安民”举措,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苏辙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慕“亚圣”孟子。苏辙对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看法,因此上书神宗皇帝,力陈对新法的看法。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苏辙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苏辙以此劝谏宋神宗,应把百姓疾苦当作自己的“腹心之疾”来对待,设身处地为百姓消除忧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秋山》一诗。1645年清军南渡击灭南明弘光政权,顾炎武的几个亲人在嘉定屠杀中蒙难。作者悲愤赋诗,抒发对南明覆亡的痛楚和复国的决心。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栖居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越国百姓情愿以死相随,为国捐躯。作者借用勾践复国的典故鼓励南明君臣,只要有抗敌复国的决心,人民就会群起响应,重整河山。

习近平讲述察民疾苦、去民疾患的道理,以之提醒广大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真正把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要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曾深情感慨,扶贫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事情。他曾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深入冰天雪地的边疆,走进贫瘠困苦的老区,察民情、听民意、问冷暖。他还写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本期节目.

责任编辑小赵

节目监制澄澄

平台编辑王文哲

主播小赵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危险的十四岁叛逆期

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是给你对着干,你可千万要忍住了,不要用武力,不要用暴力,更应该温柔的平等的跟孩子交流。一个过度听话的孩子,是一个生命力萎缩的灵魂,一个不听话的...

by:玲玲家庭教养

十四

面对,面对每天的东升西落看着时钟走过的时刻日复一日何其多现实是自圆其说怎避免存在挫折自寻烦恼的人太多庸人自扰通病不过也许昨夜的你做了一个全新决策才找回的自我,一...

by:华语音乐

十四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十四辟棺

一场惊天迷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一页生死书,写着的到底是逆转乾坤的长生?还是一纸故弄玄虚的荒唐?墓里面的偷生与必死...

by:打伞的鱼_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