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9章:亲友借钱不还,我们该怎么办?以德报怨有用吗?

2021-03-23 15:49:0613:44 73
所属专辑:国学经典
声音简介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79章,我们知道道德经的最后十章比较侧重于讲民生问题。因为在老子看来,民众才是立国之本。因此,民生问题才是为政治国的重中之重。上一章老子谈到以德治国中“正言若反”的现象。所以在最后三章,老子依然侧重民生问题,把“正言若反”的几种现象分别展开论述,可能其中部分观点真的是颠覆我们的三观,但这却恰恰证明了老子具有的独特智慧和远见卓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79章的原文: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在之前讲第63章的时候说过“报怨以德”会在这一章进行解读。但关于报怨以德这句话的具体位置,学界颇有争议。有人说应该放在“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两句中间。也有人说应该放在“和大怨”,“必有余怨”这两句后面。但我觉得这样会破坏老子以德报怨的主旨思想。所以我认为报怨以德这一句直接放在本章的开头比较合适。这样更能突出老子以德来化解怨恨的主旨思想。
通常来说回应怨恨有三种方式,老子的观点是以德报怨,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世俗的观点是以怨报怨。那么究竟哪一种方式最好或者说最有效呢?我认为这三种方式都是有效的,因为他们的前提是所实施的主体和客体有所不同。
根据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在身份地位平等的群体之中,以怨报怨,以德报德是最有效,也是最能持续发展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通俗来讲就是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你再次选择对我好,我也会再次对你好。为什么说这种方式比较有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对别人不好,就一锤子打死,老死不相往来的话,他就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他对别人不好,别人迁就忍让仍然对他好的话,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有错。结果怨恨会越积越深,形成老子所说的大怨,那就更加难以调和了。
当然这种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处事原则是世俗之人普遍认为的相对比较公平的方式。而到了以培养君子为目的的孔夫子那里,则奉行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处事原则。“直”就是公平正直。孔子主张用善行来回报善行,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恶行。
首先这是因为孔夫子为人师表,先要做到的就是公平、正直、公正、无私。
其次,孔夫子主张克己复礼。以培养君子也就是社会的管理者为目标,而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应该公正无私,而且同时需要抑恶扬善。为了把善和恶有所区分,所以孔夫子说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其中更是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
那为什么老子提倡以德报怨呢?就像孔子反问的那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呢?这里我们需要再强调一遍,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写给统治者和领导者的法则,其目的在于培养有道的圣人。圣人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其思想境界应该是更高的一个维度。要以无私无我之心态,以玄同无分别之观念来看待和处理自己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善已经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做好人好事了。老子口中的德善是指没有好坏之别的一种心理状态。德善的境界就是无分无别,无善无恶,无德无怨。有道的领导者有仁慈宽厚之心,遵道贵德而不重法,虽处高位并不以权势压人,而是以自身的德性去感化对方。
老子认为统治者用道和德去感化民众,要比礼和法更加有效。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民众心服口服,而不至于心生怨恨。如果说什么人对有道有德的统治者仍然有怨恨的话,那一定是为非作歹,十恶不赦之徒。对于这种泯灭人性的人,自有“司杀者杀”,无需圣人自损德性对其进行惩戒。所以在老子看来,报怨以德才是圣人之道。
当民众偶尔不理解,有小的怨恨时,领导者以德性予以化解,就避免生出大的怨恨。这也就是老子在第64章中所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如果统治者不以德性化解小的怨恨,一旦积少成多,形成大怨再去化解就变得艰难了。因此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方法呢?
关于对他人的伤害,我们经常做的一个比喻就是把钉子钉在木板上,即使再拔出来,木板上的钉孔却不会消失。同样的道理,所谓“大怨”就是积累很深的怨恨,而要化解这种深仇大怨,无论怎么做都必然有顾及不到的地方,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怨恨。所以老子说这并不是妥善的办法,真正妥善的办法就是避免“大怨”的形成。
有道的圣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凡事遵道而行,以德治国,无私无我,一心为民众考虑,那老百姓“亲之誉之”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心生怨恨呢?反之,如果执政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以大量赋税来剥削百姓,用严刑峻法来压迫百姓,一味的搜刮民脂民膏,而不管百姓的死活,则必定严重的构怨于民。就像明朝末年,由于连续几代皇帝都昏庸无道,腐败无能,让这种大怨发展到民不畏威,民不畏死的程度。即使最后的崇祯皇帝想励精图治,化解民怨,也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
老子接着又做了一个比喻,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契就是契约,或者说是借据或者合同。古代的一纸契约分左右两部分,左契相当于现在的存根,归债权人持有,右契归债务人持有。责意思是责求、索取。司的意思是掌管。彻的原意是指田税,在这里引申为逼税或者剥削。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有道的圣人布施恩德,都是出于自己的天性使然,并不要求百姓的回报。就像债权人手持债权的契约,却不向对方索讨债务一样。有德的人只是保留借据和契约,并不强求对方偿还或者履约。而无德的人则像征税的税官逼税一样,强逼对方偿还债务或者履行契约。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就有疑问了,租田交税,欠债还钱,这不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吗?怎么还跟有德无德扯上关系呢?是啊,我前几天还在一个短视频上看到一个债主跪求债务人还钱。不久前还出过一次快递员向同事讨债不成将其杀害的悲剧,真可以说是颠覆三观。
我们暂且抛开春秋时代赋税过重、肆意盘剥的历史,单就民间借贷事宜讨论一下。很多朋友经常说借钱的是爷爷,讨债的是孙子。又有人说永远不要借钱给朋友,否则人财两空,朋友也没得做了。没错,很多事实确实如此,即使跪求还债或者拿刀威逼,甚至法院判决都不一定能够讨回债务。你说人性泯灭也好,说道德败坏也好,说没有契约精神也好,总之借出去的钱是不太容易往回要的。特别是亲戚之间别说讨债了,借钱的时候你让他打个欠条,就有可能把他得罪了。所以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对老子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既然这债要不回来,那就干脆不主动去要了。只要是债主不主动要就不还钱的人,那就干脆不要借钱给他。如果决定借给他,那他不归还你也不要怨恨。因为有德之人,如果有能力偿还,无需主动索取自会归还。反之,如果没有能力偿还,或者本就是无德之人,那主动讨要或者强逼索取,只会增加怨恨,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不是圣人,在处理债权债务的关系上都应该学习老子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执左契而不责于人”,那么有些朋友就更加有疑问了,这样的话不是很不公平吗?这不是纵容那些欠债不还,有约却不履行的人吗?
其实不然,老子在前两章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布施恩德本来就应该不求回报,因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如果施德是为了寻求对方的回报,那就不叫有德了。但老子同时又认为天道是公平的,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领导者所有的恩德都会得到好的结果,所有的功劳也都会被后人所铭记。因此最后老子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亲友诗作朗读

见贤思齐,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许多亲友用他们的行动给我做出了示范,还用文字刻入我的内心。

by:赵同广

单亲妈妈答亲友问

作为一名资深的离异带娃女性,平时接到很多网友来提问,不如把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整理整理分享给大家听咯,嘿嘿

by:且听疯吟何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提升记忆力

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记忆之树

道德经章节学习

《道德经》难学,难懂,但从中的规律运用到生活去践行,那就是好学,好用。每天聆听一章,领悟一章,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道德经》的智慧,就成为生活的日常。

by:DX思信

道德宝章

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

by:小巫读经

禅解道德经|禅学|道德经

【内容简介】《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船长和他的亲友们

2017年春夏之际,辞职北上后又返乡,内心苦闷的Verda在朋友圈刷到正在建设中的成都明月村,出于对乐毛家主理人的信任和喜爱,只身前往明月村,以求躲个僻静的新地...

by:VerdaJane

每天读一章道德经

节目主题:道德经章句朗读。适合谁听:中年,爱好传统文化的人群书籍信息:道德经内容重点: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主播:不定时会分享自己的感悟。主播介绍:相哥月华...

by:乡声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