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2021-04-21 08:57:4611:58 5319
声音简介
你好,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洪武皇帝朱元璋理想中自给自足的静态社会未能实现,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让明代的商业得以发展,商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明代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历史有两种学习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背诵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人物以及起因结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一种历史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会让历史书越读越厚,因为每件事情的时间和人物都是不同的。第二种方法是研究隐藏于历史事件中的内在逻辑,通过逻辑,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多了,我们会发现太阳底下无新事,不过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重复着过去的事,这种方法会让历史书越读越薄。今天的这本《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是属于第二种方法的历史书籍,作者卜正民会带领我们通过研究明代不同时期的商业与文化,让我们了解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部分的内容为大家介绍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代早期的商业与文化;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来接着了解一下明代中后期的商业与文化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的解读。
明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要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对于贪官和商人非常痛恨,为官者贪婪是失职,至于商人,本身就是贪婪的代名词,因此在朱元璋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
朱元璋所向往的世俗文化源自于《道德经》中的原文,那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每个地区的人民自给自足,喜欢自己的食物,对自己穿着也很满意,对于当地的风俗喜闻乐见,地区与地区之间虽然很近,听得到对面的鸡鸣和狗吠,不过来往就没必要了。这种稳定而又孤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态可循环的桃花源一般的社会文化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为明代中国所设计的伟大蓝图。
在朱元璋的治理之下,明代的老百姓各司其职,农民就种地,农民的儿子也种地,士大夫就读书,士大夫的儿子也继续读书,大家都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从事父辈的工作,换工作和擅自离开出生地都是违法的,抓到了要坐牢,朱元璋认为这种静态的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在地区之间的隔离之外,国家为了安排国有物资的运输,建设了一系列的驿站交通体系,驿站体系相当于今天的邮政体系,负责公文以及一些必需品的运输。有了国有的驿站交通体系,就为明代商人的兴起提供了基础,这些商人利用驿站体系多余的能力,说服驿站员工在公干的同时也做一点私活,毕竟当时只有国有的邮政体系,私人公然大摇大摆在各地之间带货是有可能要坐牢的。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皇帝那么厌恶商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冒着坐牢的风险从商呢?理由无非两种,其一是高额的利润,其二是快饿死了。明代早期的商人,大多是因为快饿死了才开始从商的,这些人多数来自贫瘠的山区,家里没田也没矿,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从事当时最低等的工作:从商。他们之所以选择商业,完全是在绝望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行为,他们中大部分人始终停留在商人阶级的最下层,只有少数商人获得了成功,成为商学院课本上的成功案例,但是正是这些大量不太成功的小商人,推动了明代早期的经济发展。
小商人虽然通过从商活了下来,但是社会地位极低,明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学说,儒家对于商业是否定的,当时社会阶层的顺序最高一等的是士大夫,也就是读书人,第二等是农民,第三等是小手工业者,最末一等才是商人。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小手工业者不也是商人吗?两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小手工业者卖的商品是自己生产的,而商人从事的是买进卖出赚差价的工作。
第二部分中,我们来接着了解一下明代中后期的商业与文化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一部分商人先富了起来,有了钱之后的商人很自然地过上了声色犬马的日子,普通老百姓羡慕有钱人享受的那些东西,希望自己有了钱之后也可以那么过,这就给朱元璋为老百姓设计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前面说了,当时商人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极低,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士大夫,那么商人自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士大夫的一份子。
商人开始通过赞助的方式,频繁参与到士绅精英分子的文化活动中,并通过与官员打交道确保家族的繁荣,商人从衣着、爱好、谈吐方面都极力模仿士大夫阶级,除此之外,商人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完全是按照培养读书人而不是商人的方向来的。自己看起来像士大夫,自己的孩子真正成为士大夫,是当时很多先富起来的商人的梦想。
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商人的努力让他们感觉到焦虑,为了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艺术上的正统,士大夫开始了新的探索。用今天的例子来说,暴发户只知道购买昂贵的波尔多葡萄酒,而真正品酒大师则可以闭着眼睛通过盲测,说出酿制这瓶酒的葡萄是哪个年份,出产于哪个葡萄园哪片葡萄藤上的。士大夫的这种努力在今天看起来或许做作,却透出了当年士大夫阶层,对于阶级界限变得模糊而由衷的不安。
说完士大夫的不安,我们最后再来说说明代海外贸易对于国家的影响。随着隆庆也就是1567年到1572年开关,明代的商人可以合法进行海外贸易了,大量价格昂贵的瓷器和丝织品出口海外,这些奢侈品为当时的中国换回大量的硬通货:白银,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贸易顺差。但太多的白银只能带来表面繁荣,却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真正的提升,真正能让生活条件提高的是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举个例子,原本市场上一共有100元和100个苹果,苹果平均下来1元一个,现在钱多了变成500元,苹果还是100个,其后果就是苹果变成5元钱一个。
随着海外贸易的大力发展,中国国内的白银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大批原本种植粮食的土地用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明代末期遭遇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严重,此一增一减就导致了粮食价格的突飞猛涨,加之北方满族的入侵,民不聊生,这为明代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说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了明代早期的商业与文化。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心目中,一个井然有序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才是他希望的,在那时的文化体系中,士大夫地位最高,商人最为低贱,即使如此,一部分无法靠着土地实现自给自足的人,为了活下去,无奈之下只能走上了从商之路;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了解了明代中后期的商业和文化,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一部分商人先富了起来,他们在享受声色犬马的同时,也对士大夫阶级心存向往,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士大夫,这也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不满,希望能划清自己和商人的界限。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对外贸易导致的白银流入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明代衰落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我们的解读,再一次深刻的了解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即使洪武皇帝对于自给自足的桃花源一般的隔离小社会心存念想,但是这些念想终究抵不过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正如牛顿所言:我可以预测行星的轨道,但是却无法预测人性。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何真正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索,因为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答案。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茶树榕树

没有脑图🤣

猜你喜欢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本书的作者:卜正民,早年留学中国复旦,是一位多产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本书所描述的中国明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本书即是对那个中心的描述,它不是一部经...

by:韩流1

纵乐的困惑

作者借四季更替、周期循环来描绘明代的历史,将明代的历史分为开始(冬)、中期(春)、结束(夏),每个季节都以世纪中叶作为起迄点。再用秋季作为一个简短的结尾章节,来...

by:爱讲故事的独角兽

《纵乐的困惑》卜正民

《纵乐的困惑》是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运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文化的轶事,观察,抱怨-卜正民再现了明代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社...

by:南閩閒人

明代奇案

明王朝有277年的历史,留下难以数计的案例,从中选择一些“奇案”,其目的不在于解释“奇”字,而是在于发现古人的智慧。因为一个“奇”字,既有案情的离奇,又有破案的...

by:英明神武安心觉罗

明代奇案

明王朝有277年的历史,留下难以数计的案例,从中选择一些“奇案”,其目的不在于解释“奇”字,而是在于发现古人的智慧。因为一个“奇”字,既有案情的离奇,又有破案的...

by:風吹草低見牛羊

明代军事史

本书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7年的军事史。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by:德克听书

父母的困惑

抛弃那些“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蠢“的教育鸡汤吧,让我们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探讨真实的困惑,看见真实的孩子,实践真实的教育——《父母的困惑》每一期都是对真实的父母提...

by:嘲風先生

明代经济史

本书是一部简明明代经济史。作者根据历史跳动的脉搏,将明代经济的变革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着重论述了明初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改革、明后期社会经济...

by:德克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