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考者13: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

2022-09-14 03:58:3317:29 31
所属专辑:每天朗读群
声音简介
“科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厉害的词。如果说一个东西“不科学”,那就是宣判了它不行,它表现得再好也是偶然和不值得学习的。如果我们说什么东西是科学的,那就说明它不但是对的,而且是高级的,代表最高的认识水平。如果有问题,我们想要一个科学的答案。

可到底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个形容词吗?科学是一种行为吗?科学是一套知识,还是一套方法?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别到底在哪?这一讲我们要明白认识科学。

我先给你出一道选择题。以下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正确的 ——

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

A:因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

B:因为科学是一套方法。

C:因为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

D:因为科学家很厉害。

正确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科学是什么”,你问科学家是不行的,你得去问哲学家。这就好比鸟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鸟,你得问鸟类学家才知道什么是鸟。

1.方法

科学和迷信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十九世纪有个法国哲学家叫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提出一个关键洞见:宗教迷信给你的是“教条(doctrine)”,科学则是一套“方法(method)”。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第一个人只告诉你一些什么是什么,第二个人却告诉你如何取得知识,你应该听第二个人的。

相信方法,就是要重视事实调研,而不是听从别人给的预设立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经把“科学方法”总结为下面五步 ——

1.观察

2.提出理论假设

3.用你这个假设做出一个预言

4.做实验来验证预言是否成真

5.分析你的结果

如果结果符合你的预言,你的理论就可能是对的;如果不符合,你就需要修正假设。

1910年,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写了一本书叫《我们如何思维》[1],正式提出“科学方法”是判断科学和不科学的标准。杜威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叫胡适,胡适有句名言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的就是科学方法。我们相信科学并不是因为科学是什么“权威”,而是因为科学的方法厉害。这个认识够高级吧?

一般人,包括很多科学家,对于“科学是什么”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这个认识太浅了。其实那套方法并不足以让人相信科学。

比如你听说了牛顿力学,就在家里抛小球做实验,发现牛顿的重力加速度理论是对的。你能说你*验证*了牛顿力学吗?你只能说在你家这个地方,对小球来说,牛顿力学是对的。那别的地方和别的东西呢?你敢说登陆器在火星上的运动也符合牛顿力学吗?太阳系以外呢?就算你做的所有实验结果都符合牛顿力学,你也只能说你的结果“支持(corroborate)”牛顿力学,而不能说你验证了牛顿力学。这个道理就如同就算你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不能保证天鹅就一定是白色的……你无法排除黑天鹅存在的可能性。

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性。这有个新药,对美国患者都有效,那你能肯定它对中国患者也有效吗?一个以美国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得出的心理学理论,你能说它对亚洲人也适用吗?你不知道。

思考需要事实、只是事实和全部的事实 —— 可是你永远都无法验证全部的事实。事实可以误导,绝对的客观公正根本就是一个神话,科学理论也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如果牛顿力学可以被相对论取代,你又怎么能说相对论就一定是对的、就不会被别的理论取代呢?

只有数学可能绝对是对的。对真实世界来说,没有任何方法能判定一个理论绝对是对的。现代的哲学家有很多观点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他们的共识 [2]:根本没有什么一锤定音的“科学方法”。

2.证伪

进入20世纪,卡尔·波普尔(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横空出世,他是只要你谈论科学哲学就不得不提的人物。波普尔的招牌观点叫做“可证伪”。波普尔说,科学不是方法,而是态度:科学的本质是“我不信,我要提出质疑”。

想要证明一个科学理论,那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但是*证伪*一个理论则只需要一个实验。1919 年日全食,爱丁顿观测到本该在太阳背后的星光出现在了太阳的正面,说明空间不是平直的,牛顿力学立即就被证伪了 [3],爱因斯坦这才上位。

所以波普尔说科学家真正应该追求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科学理论,是用来等着被证伪的。波普尔还把这个思想推广到了政治上,提出了“开放社会”的概念,说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去质疑。“可证伪”这个观念现在也已经深入人心,一提科学,人们就会想到“可证伪”。

然而真实的科学家并不是整天都在“证伪”。“可证伪”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给你举个例子,密立根油滴实验。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把一些非常小的油滴通过电场悬浮在空中,根据油滴的重力和电力这两个数值,就能计算出油滴带有多少电荷。密立根发现,不管油滴大小,它的带电量总是一个数的整数倍,比如有时候是3倍,有时候是4倍,有时候是7倍 —— 那么那个数,就必定是最小的电荷单位,也就是单个电子的电荷。这个实验给密立根带来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好,现在我们本着波普尔的质疑精神,请你重做一遍油滴实验。

我敢打赌你做不成。我上大学的时候做过这个实验的模拟,操作实在太难了,你会遇到各种麻烦。假设你的实验结果跟密立根的不一样,你没有发现电量都是某个数的整数倍。那请问,你能说你证伪了密立根的理论吗?

你当然不能。实验结果不对可能是密立根的理论有问题,但更可能是你的实验操作有问题,也许你的仪器不精确。就算你对自己的实验很有信心,也不一定仅仅是密立根错了啊,你做计算要用到电磁学和牛顿力学,为什么不是电磁学和牛顿力学也错了呢?

事实是密立根本人也好,后来重复油滴实验的物理学家也好,他们都有意无意地修饰了自己的数据,他们是刻意地想让实验数据符合理论 [4]。他们根本就没有在证伪!为什么呢?因为科学家知道,证伪是个没有建设性的动作,证伪是无法得出新理论来的!

这个道理是要验证也好、证伪也好,你必须得先*信*点什么东西才行。什么都不信,不是做学问。你总要*维护*一些什么东西才行。你得相信牛顿力学、电磁学和你的实验仪器,才谈得上使用它们。

可是你那个“信”又是从哪来的呢?

3.共同体

只能是来自科学家的集体。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一位出身微生物学家的哲学家,路德维克·弗莱克(Ludwik Fleck,1896–1961)。以前的科学哲学家都默认科学是科学家单干的行为,弗莱克说不对,科学其实是科学家的集体行为。

没有哪个科学家是孤立的。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共同体,所有科学家形成一个个圈子。科学家们总在一起开会,写论文互相引用,要编写教材、讲课带徒弟。“民间科学家”才单干,真正的科学家必须入圈,必须尊重同行的工作。你的实验成功与否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必须是科学共同体说了算。

科学进步不是由某个科学家使用某个方法推动的,而是由科学家这个集体推动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位科学哲学的大人物,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

库恩的招牌概念叫“范式(Paradigm)”。所谓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对当前局面的共同认识。量子力学出现之前,所有科学家都认为原子是一个一个的小球、都是粒子,这就是范式。量子力学出来以后,人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有了不确定性的观念,这叫“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要点在于,范式转移并不经常发生。大部分情况下,科学家是在当前范式之内搞研究。你不是质疑共同体的理论,你是补充和完善那些理论。你的实验结果要是跟范式对不上,最大的可能是你实验有问题,而不是范式错了。只有当证据实在太明显了,很多科学家反复证明以前那个范式确实不好使了,范式转移才会发生。

库恩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他不能说明为什么这个范式比那个范式好。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比如让科学家们开个会,投票表决要不要范式转移。范式转移有点像“涌现”现象,不是安排出来的 [5]。



孔德说科学不是教条是方法,波普尔说科学不是方法是态度,弗莱克说科学不是个人是集体,库恩说科学不是单个理论是范式,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在他们的基础上,最新一代科学哲学家,比如美国科学史专家娜奥米·奥雷克斯(Naomi Oreskes,1958 -),有两个关键认识 [6] ——

第一,科学不是方法,而是一系列的实践;

第二,科学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社区的事。

4.“当前科学理解”

科学是一个社会行为。所谓科学知识,其实是当前这一代科学家的集体共识,仅此而已。

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清朝人,他为什么承认大清政权的合法性呢?他不是用逻辑推导出来爱新觉罗家族就应该是中国的皇族正统。他承认清朝,是因为大清有兵。我们之所以相信科学,是因为科学家很厉害。前面那道题你应该选 D。

这就是为什么精英日课专栏总爱说“当前科学理解” —— 我从来没说我们在使用“真理”,因为真理根本就不是科学这门业务所能得到的东西。当前科学理解,是当前这一代科学家共同编织出来的、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一套描述和解释。

但是请注意,我服从当前科学理解可不是因为我害怕科学共同体,并没有人拿枪指着我说你文章必须这样写,而是因为我对科学共同体表示服气。科学共同体有四个厉害之处,你不得不服。

第一,它是相对客观的。没有绝对的客观,但是相对科学家个人有各种偏见,科学共同体是比较客观的。客观是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多样性的群体。你从哪来、怎么想、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只要你能说服我们就行。

第二,它有很强的纠错能力。科学家和科学家不搞互相吹捧,永远都是互相质疑的关系。你提交一篇论文,审稿人的任务就是给你挑毛病。科学家互相批评但是又很讲理,他们是最愿意被人说服的群体。

第三,科学家有创造性。科学家不是一群机器人,科学研究不是在执行算法。“没有科学方法”的意思是不存在标准化的科研操作,每一代科学家都在发明自己的研究方法。科研活动就像是一门艺术,而这恰恰保证了科学能够不断地发展。

第四,科学这门业务永远联系实际。有时候科研活动跑偏了,比如超弦理论已经跟实验没关系了,或者宏观经济学模型解释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就一定有科学家跳出来反叛:我不跟你们蹭论文了,我非要去看看中国到底是怎么富起来的。科学家永远在意真实世界。

我们信任科学是因为我们信任科学家。这就如同你会信任医生、信任水管工一样。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带有魔力,而是因为他们就是做这件事的。水管工的任务就是知道哪根水管好使,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发明新理论、对理论提出质疑,兢兢业业地把理论跟真实世界对比,不讲情面地互相批评。

民间大师做不到这些,传统疗法做不到这些,政治意识形态做不到这些,所以我们选择不信任他们那些社区,而信任科学家。

我们号称是科学思考者,可是我们已经从纯逻辑后退到了讲立场讲信念讲希望,又后退到讲审美,现在又后退到了讲社区。这是我们对真实世界不得不做的妥协。

但我们这个信任是有条件和边界的。我们知道“当前科学理解”不一定对。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我们爱科学

《我们爱科学》节目是2019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天津新闻广播共同推出的科普节目。节目将设《热新闻冷知识》《问题来了,敲黑板!》《科普小纸条...

by:科普天津云

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侦探

精彩、惊险、悬疑,让我们一起跟名侦探小D探长一起学科学,破奇案!

by:紫杉星

独立思考建立科学思维

建立独立思考的人生,不再随波逐流。

by:纳斯达克纳

我们如何看见,又如何思考

《环球科学》杂志2021年度“最美科学阅读”主榜单图书※每一天睁开眼,我们就在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我们的眼睛究竟是如何承载这个世界的信息的,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

by:启辰说过要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