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2023-05-08 14:16:3308:36 1356
声音简介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书目:《创伤与复原》

作者:美国顶级心理创伤专家朱迪思•赫尔曼


节目文稿:

对创伤最早的系统性研究是弗洛伊德开始的。当时他的病人中很多中上层阶级妇女罹患癔症,即她们会产生种种奇怪的幻想,或者身体某个部分无法正常运转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其中相当一部分童年时都有过创伤经历。

随后,一战与二战的到来极大拓展了创伤研究的广度、深度及影响力。人们发现许多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功能异常,如易怒、失眠、噩梦、酗酒、过度警戒等,他们对巨响、烟火、血肉等有过激反应,即使身体完整也丧失了大半战斗力。

当时心理学及精神病学对此现象没有研究,军方将领们多将这种反应归结于士兵的懦弱、胆小、不够坚强,将其变为道德问题,更有以逃战为名将受过创伤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处死的。

直至1945二战结束后,大量二战军人回流社会引发种种问题,加之科学心理学的主要阵地随着德国的战败及纳粹人的逃离转移到了美国,战争、压力和创伤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一直到了越战后,由于越战退伍军人有组织的努力,才有了系统性的大规模的对战争引起的长期心理影响的研究。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熟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迟至1978年才被人提出。

今天我们藉着这本书一起聊聊关于“创伤”的那些事。

首先是PTSD的主要症状,也是创伤事件对人的主要影响,可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

1.“过度警觉,持续不断地预期将面临危险,将生活中中立无害的线索解读为危险的信号,从而时刻处于戒备状态里;

2.“记忆侵扰,是受创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常以噩梦、闪回的形式反复出现;

3.“禁闭畏缩,则反映出屈服放弃后的麻木反应。

记忆侵扰和禁闭畏缩形成了一个矛盾的辩证关系,一种摆荡于两端的律动。这两个相反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许就是创伤后症候群的最大特征。

最初的三到六个月里,记忆侵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更高,受害者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情况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环境中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将他们带回创伤事件发生的当下。随后禁闭畏缩逐渐成为受害者生活的主旋律,他们逐渐断绝与从前生活的练习、闭门不出,或是表面上努力完成各项日常任务内里却变得麻木不仁,只有短暂地记忆闪回的时刻能重新唤起。

受创者会发现自己被摆荡在失忆与创伤重现两个极端之间,摆荡在被排山倒海而来的强烈情绪淹没和完全无感无觉的麻木状态之间,摆荡在慌张冲动的行为和完全被抑制的无能之间。此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创伤破坏了人体危机应对的平衡态。正常情况下,我们既需要在危机到来或预测到危险靠近时做好准备,又要在事件过去后平息自己,遗忘一定的细节。当受创者这种平衡功能被破坏后,他们便只能处在两个端点,无法享受中间的过渡状态。

创伤对人的改变是广泛的,首先创伤会改变人的记忆系统。

创伤记忆与一般记忆不同,它难以用言词叙述,也缺乏前后脉络,而是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影像方式储存起来。研究日本广岛与其他一些民间灾难和战争创伤患者的罗伯特·利夫顿,将创伤记忆描述为一种抹不去的影像死亡印记。通常会有一组特别的影像让创伤经历更显清晰具体,就是利夫顿所称的终极恐惧

其次创伤会改变激素分泌,影响感知觉系统。

受创者会对环境中的危险线索极度敏感,即使没有处在危机中,肾上腺素及其他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也比一般人高,从而使得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当人的生理基础与行为模式都被改变后,心理功能和社会关系自然也会遭受损害。

受创者在以前的生命经验中习得的诸多能力如今都受到不同程度地干扰,如独立自主地生活、建立和处理亲密关系、规划自己的未来、效能感和进取心.....你的人生被连根拔起。创伤事件的不寻常处,就在于它破坏了人类对日常生活的适应能力。

人的安全感,或基本的信赖感,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与第一位照顾者的关系中获得的。这种信赖感源于生命本身,并将跟着一个人走完人生旅程。它是所有关系与信念系统的基石,更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普通人可能意识不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仰赖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对一套精密运转而我们不知机制的系统的相信。当我们踏上公交或走入地铁前,需要相信司机会准时、安全地将我们送达指定的地点,而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当我们进入餐馆就餐或旅馆休息,需要相信服务人员不会在饭菜中动手脚、不会在我们放松休息时对我们不利。即使是走在路上或搭乘电梯这样的小事,也得以相信路上的行人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发起攻击为前提。

恐怖事件发生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向最初安全感的来源寻求安慰和保护,一旦这样的哭喊没有得到响应,基本的信赖感即开始破灭。失去了这种对人基本的信任,再想要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可谓天方夜谭。所以治疗当中,临床工作者的第一步便是与受创者建立初步的信任,否则难以开展后面的工作。

伴随着基本信任感的丧失,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破裂,受创者经常还感到一部分的自我死去了自我是一种叙事,是我们对于自己是谁、如何行动的一种连贯性叙事。当创伤性事件发生时,这种连贯性便被打破了。创伤幸存者往往有着强烈的羞愧,羞愧自己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们会责怪自己不够勇敢、没有反抗、本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受创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幸存者,他们可能还会有幸存者愧疚。许多人会反复追问:为什么是我活了下来?为什么死掉的是其他更值得活下来的人而不是我?如果当时我反应再快些,是不是能够救下其他人?这种强烈的愧疚感常常让受害者拒绝接受帮助或开始改变,以此作为一种自我惩罚;或是将遗忘视为一种背叛,因此不愿减轻记忆侵扰的症状。

基于以上理由,创伤的复原也应从生理、行为与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有时仅仅让受创者持续参加治疗都非常困难,因此创伤的治愈往往要花费经年累月的时间。

如果您的周围有这样的患者,建议尽早寻求专业的治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反脆弱

对《反脆弱》这本书也感兴趣的人,空闲时间眼睛看累了,那就来听听吧,欢迎加入你的有声书书目

by:啦啦啦啦abc

脆弱星球

人生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挫败、不甘、遗憾、挣扎的时刻,它们破碎地留存在你我的记忆里。在那些黑暗的时刻中,我们有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感悟,但黑暗终将会耀眼。欢...

by:建桥时光

脆弱的力量

我们常常困扰于那些负面的经历和情绪,如脆弱、羞耻、恐惧和自卑,甚至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深陷于疲惫,阻碍了我们的成长。但在布琳·布朗看来,正是我们自身的脆弱赋...

by:慕言TIME

脆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作者布琳.布朗,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是认证的社工师(LMSW),也是休士頓大学社工研究院的研究教授。她花了十二年時間研究人类心灵的脆弱、勇气、价...

by:袁晓锋读书会

反脆弱养育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等问题,指出了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本书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

by:启辰说过要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