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孟子》解读(158)【告子下 12.6 进退之道】

2022-09-07 07:14:5011:45 33
声音简介
梁老师《孟子》解读(158)【告子下 12.6 进退出处之道】

【原文】

淳于髡曰(1):“先名实者,为人也(2);后名实者,自为也(3)。夫子在三卿(4)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5)为政,子柳、子思(6)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7)”曰:“虞(yú)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8),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9),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10)。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fán)肉不至(11),不税(脱tuō)(12)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13),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译文】

淳于髡说:“重视名誉功业,是为了经世济民;轻视名誉功业,是为了洁身自好。先生身处齐国三卿之中,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造福百姓,却要辞职而去,仁者原来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身居下位,不以贤者的身份侍奉不贤的君主,这是伯夷的作风;五次投到汤的门下,又五次投到桀的门下,这是伊尹的作风;不嫌弃污浊的君主,不拒绝卑微的官职,这是柳下惠的作风。三人的作风不同,目标却是一样的。一样的是什么呢?就是仁。君子只要做到仁就行了,何必要相同呢?”
淳于髡说:“鲁缪公时,公仪子主持国政,子柳、子思也都在朝为臣,可是鲁国被削弱得更加严重,贤者对于国家没有益处,就像这样啊!”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用了他就称霸。可见不用贤人就会亡国,到时候只想被削弱办得到吗?”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因而擅于吟唱;绵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因而擅于歌唱;华周、杞梁的妻子痛哭他们的丈夫,因而改变了一国的习俗。里面有的,一定会表现在外。做了一件事却见不到功效,我还没有见过。所以现在是没有贤者,如果有,我一定会知道。”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不被信用,跟随鲁君去祭祀,祭肉没有按规定送来,于是顾不上脱下祭帽就离去。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了解孔子的,知道他是因为鲁国失礼。至于孔子,则是想自己背一点小罪名而离去,不想随便辞官而去。君子的作为,本来就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

【注释】

(1)淳于髡:齐国稷下先生。见《离娄上》7.17注(1)。
(2)为人也句:朱熹《集注》:“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也。”
(3)自为也句:朱熹《集注》:“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善其身者也。”
(4)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或谓一卿是相,二卿是将,三卿为客卿。
(5)公仪子:即公仪休,鲁国博士,曾任鲁相,事迹见《史记·循吏列传》。
(6)子柳:即泄柳,曾任鲁缪公的卿。子思:孔子之孙,名伋(jí)。
(7)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即“贤者之无益于国也若是乎”。
(8)王豹:卫国人,善于唱歌。淇水:卫国河流名。
(9)绵驹:赵岐注:“善歌者也。”高唐:齐国邑名。
(10)哭其夫而变国俗句:华周、杞梁为齐国大夫,传说他们战死后,妻子痛哭而哭倒城墙,国人仿效,善哭成风。
(11)燔肉:祭祀时用的熟肉。古礼,天子和诸侯祭祀后,要将一部分祭肉赐给大夫。
(12)税:通“脱”。脱下。
(13)孔子则欲以微罪行: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选齐国美女八十人赠送鲁君,季桓子与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说,先生可以离开了。孔子说,鲁国将要举行郊祀,如果赐燔肉给大夫,我还可以留下来。结果鲁君郊祀时,不赐燔肉给大夫,于是孔子离去。朱熹据此认为,“盖圣人于父母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yuè)去,而以膰(fán)肉行。”则“微罪”是指鲁君不赐大夫燔肉。阎若璩(qú)《四书释地续》则称“孔子不欲其失纯在君相,己亦带有罪焉。……以燔肉不至遂行,无乃太甚,此之谓以微罪行。”是说孔子自以为有了小的过错,没有得到祭肉才离开。译文从阎若璩说。

【本期解读】

本章记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进退出处之道;二是贤者的作用。孟子在齐国时,虽受到宣王的厚待,但他的仁政主张却一直没有得到执行,特别是经过伐燕战争后,孟子与宣王的矛盾激化,于是准备辞官归家。淳于髡知道后责问孟子,身居高位,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造福百姓,却要辞官而去,恐怕不是仁者的做法。孟子认为,仁没有固定的标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的行为互不相同,但都是出于仁。君子只要做到仁就行了,不能用一种标准要求他们。关于这一问题,3.9、10.1也有讨论,可参看。二人又就贤者进行了争论,孟子认为,贤者对国家作用重大,治国必须要任用贤者,这是不容怀疑的。但贤者的行为处事,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所以齐国不是没有贤者,而是淳于髡不识贤者。
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又见7.17,应该也是孟子辞官时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梁老师《孟子》解读

《孟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四书五经”之一书。梁涛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大家。

by:明空曌尔

李学江老师解读《孟子》语录系列

赤峰本地学者李学江老师做客赤峰综合广播《958读书会》节目,解读《孟子》语录。主播:孙迪

by:主播孙迪

朱老师讲国学之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一位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子散文的发展,从《论语》到《孟...

by:S朱老师Y

虚空济老师《孟子》

“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学习孟子这种潇洒自在的人生态度

by:清心抱朴

王伟老师——《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司马迁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是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弟子。后人将子思和孟子一起并称为“思孟学派”。而唐朝的韩愈则认为,中国文化的道统...

by:慧韬书院

陈昌文解读孟子

《孟子》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也是中国文化思想重要的一部分,发挥、发展、发扬更系统化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陈昌文

by:陈昌文老板社群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