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二)

2022-11-13 09:42:2216:56 51
声音简介

第二十七章(二)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优优”与前文“悠远”同义,即“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曰:“优优,充足有余之意。”朱子将“优优”训为优裕,即富裕、充足之义。此与“悠远”之义无别。“优优大哉”仍然是对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之赞叹。

“礼仪三百”:指《周礼》的礼文,总纲达三百条之多。“威仪三千”:古代祭祀、冠礼、婚礼等典礼过程中的动作仪节、表情与态度等。从上下文而知,子思此处所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数非实数,事非实指,同样是借事以明理,破相以显真,循物以发现,假寄以示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他律道德。心性之中的自诚、自明、自然、自发、自觉、“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导)也”,统统在于阐发心性本有之自律道德,包括孟子所言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之“良知”,同样是纯然的自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平民道德,是凡夫道德,是小人道德;自律道德是君子道德,是大人道德,是圣贤道德,是成就者(得道者)道德。“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当一位“优优大哉”的圣贤来行各类礼仪和威仪时,自带圣贤气象,自带“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之风度与随行。“威仪”之“威”即《论语》所载的子夏之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和圣贤们共有之气象有三个方面:远远望之,如泰山般庄严与峻峭;走进其生活与其互动时,他们全.部如美玉一般温润亲切;可一旦他们开始了正式的讲学论道,则严谨得一丝不苟,肃穆得庄严圣洁。

《礼记·仲尼燕居》曰:“礼也者,理也。”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复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我们由此可以清楚地知晓,夫子十.分注重外在的礼乐制度,因为这是维护家国天下之和谐与繁荣的根本(纲维),如擎天柱一般支撑起个人的人格之天和家庭与国族之天,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夫子更为强调礼乐之源,即他律道德背后的自律道德,唤醒自律道德(良知)并将其落实和透显于身心言行之中,才是夫子谆谆教导之宗旨、诲人不倦之本意。得夫子言传心授的子思,必然于“玉帛”追寻礼之真义,必然于“钟鼓”追寻乐之实相,如此一番破相以显真,循物以发现之后,定然深明自律道德之真谛,了悟礼乐之外虚内实、形虚义实、事虚理实之本质。是故子思慨然曰“待其人而后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究竟是他律道德,还是自律道德?究竟是徒有其表,还是形虚义实?这一切皆依你而定——依你的觉醒程度、成长阶段和工夫境界而定。如同一首杰出的乐谱,只有由一群优秀的演奏大师才能将其演奏出天乐般的效果。反之,则是不堪入耳,不成曲调。“待其人而后行”,一切依人而定,一切依你而定。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此明“诚于中,形于外”之理,此明德配不配位之理。“不凝”即不成、不显、不得之义。整句意为:承上句“待其人而后行”而知,唤醒道德、彰显良知、德化人生、践行诚明,不可半途而废,务必止于至善,务必达到彻.底与圆满而后已。儒家成道与他家不同,他家是破幻显真,或深悟天地之大美而入道,自家是通过唤醒道德、彰显良知、深造诚明而成道。故有德不至则道不凝(不成)之论。若德化有成,诚明有得,“诚于中”必然“形于外”,于礼仪和威仪之际,于日常生活之际,于言谈举止之际,必有圣贤气象透出,必有天地境界显化,以成己成物,以化己化物。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些语句的内在逻辑性(因果关系)都是很强的。前句是因,后句是果;后句之果,复为后后句之因。但凡“故”字之前即为因,之后皆为果。因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所以作为志在践行道德的君子,志在成就圣贤的君子,定然非常地尊崇德性之知(心性),同时也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道问学”之“道”与“导”通假,意为“倡导”“引导”“导向”等。“问学”之“学”既指德性之知(成就内圣的证悟体系),亦指见闻之知(成就外王的经验知识体系)。“问学”者,谦虚求教、学而不厌、慎思明辨、终身不倦之意也。整句意为:君子首要在于尊崇德性(心性),并在此前提下积极倡导博学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

“致广大而尽精微”:践行成德之教的君子,践行诚明之道的修行者,需以无修而修之状态安处于诚明(明体、心性)之中,温养化育,某些时段还需退处静室,或远行至无人打扰之处以闭关静修。如此工夫日久,诚明(心性)越来越深广博大而深刻精微,既向“其大无外”增广,也向“其小无内”处精深。没有实修实证之人,纵然千言万语也难以让其明白;工夫到达之笃行者,不言自明,心开.悟解。故《大学》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就是这么容易呀!

二三十年前我阅读大手印法脉中最伟大的祖师的传记《密勒日巴尊者传》,该传记中记载道:有一个傲慢无礼但有一些佛学知识的出家僧人,坚持要与密勒日巴尊者辩论。因为他了解到密勒日巴尊者幼儿时只受过少许的入门教育,成年后至今再也没有研读过经论,因此他很自信能辩胜他。没想到这位义学僧人无论提出怎样刁钻的难题,密勒日巴尊者总是能一针见血地破解之。最.后此僧人心悦诚服地自认失败并恳求归依尊者。后来已经成为弟子的他向其上.师请问道:伟大的上.师呀,您从没有像我们这样穷经晧首地研读佛家经论,终生住在无人的雪山岩洞里,身边一片经文也没有,为何您知晓并精通佛法所有的面向和细节呢?密勒日巴尊者答曰:谁说我没有研读佛法经论呢?我眼见之一切,耳闻之一切,自然向我呈现为内涵深奥的经论。我看一切都是在读经,我听一切也是在听经。我闭目禅修,内在的明体更是将心性之所有内涵层层展现给我。心性无穷无尽之内涵与属性就是终.极经论,就是终.极智慧,我每天沉溺其间,分分秒秒都在学习,都有惊喜的发现和收获。相反,你们研读的才是“圣人之牙慧”,是典型的读死书、死读书。



尊者之训,与《庄子·天道》所载“轮扁斫轮”的故事何其相似也。轮扁告桓公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复与此处子思“致广大而尽精微”之训,何其相似也!故禅家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佛.经亦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此“立处即真”和“触事而真”,被密勒日巴尊者“吾见山河大地,飞禽走兽,皆为般若真.经;吾闻风雨之声,众人言语,全为佛陀教化”一语道尽。

“致广大而尽精微”一句属于本觉之见,属于生命终.极之境;“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属于心性全体大用,属于心性(良知)透过圣贤而落实于行。此句意为:当臻于高明之极致境界(即心性全然回归为在其自己)时,“君子而时中”,即君子时时刻刻处于心性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即“庸”之别名,故此句可改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庸”。简言之,“发而皆中节”即圣贤的一切言行全.部自然地、自发地合乎心性,圣贤即心性之化身,通体内外皆心性也。“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基督所言“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我就是光明”,完全同理同趣。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窗户),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此段为“极.高明而道中庸”之道家式表述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二十七号琴房

很久很久以前,但是至今蓉城学校还流传着这个传说,传说,蓉城学校以前艺术系有一个非常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孩,她常常在27号琴房弹琴,尤其是一首名叫《月光》的曲子,琴声...

by:德科巴勒

二十七号琴房

高品质有声恐怖小说7号琴房的传说若干年前,蓉城师范大学艺术系一女生在中秋月圆之夜投水自杀,该女子生前常在27号琴房弹奏《月光》。此后,每年中秋月圆之夜,人们均会...

by:

二十七堂气场修炼课

二十七堂气场修炼课,教你由内向外绽放独特的吸引力

by:得道玄机

我的二十七岁女房客

天空的城爱情到底是什么,又产生何处呢?我有些想不透,或许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只彩色的蝴蝶,看起来美丽,却永远也不能接近,倘若你真的想把她攥紧在手里,她便会挣扎,...

by:期待许久的春意盎然城

春秋胡傳集解—卷二十七-二十八

吳笑非老師講解春秋者,聖人經世之書也。其大要,謹名分,辨華夷,錄功罪,明天理,而正人心,以為百王法。胡文定公嘗謂事實取左氏,義采公轂,大綱本孟氏,...

by:春耕园书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by:萌萌小猪背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

by:小巧小玲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二十七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由《唐平东都》《唐平河朔》《唐平陇右》《唐平河西》《唐平河东》《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

by:浙江人民出版社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