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二)

2022-11-19 14:28:1216:18 53
声音简介

第二十八章(二)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车同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马车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的位置一直处于硬地车道上,马车就能行走平稳,就能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这就如同现代车辆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被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带着物资快速到达全国任何郡县。所以,车同轨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战略举措。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修驰道,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可是,秦始皇并不是“修驰道”的创始者,早在西周就有国家一级的道路,称为“周道”或者“周行”。

“书同文”: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文献和地下出土的竹简、金石铭文来看,最迟在西周以后,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始皇的“书同文”措施是令全国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得多。隶书把小篆中的圆形变为直线,把小篆笔画中的勾圆改为方折,又省繁就简——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画、变多画为数点,笔画可以有粗细,部首可以相混用,这些变化无疑都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远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了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到了汉代,进一步简化的隶书被定为“国书”,史称“汉隶”。

“行同伦”:各诸侯国内一般民众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遵守统一的礼乐制度和人文教化。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虽最早出现在《中庸》中,却是作为秦始皇帝的政令而最为后人所熟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不是迟至秦汉时才出现,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此类说法,如《管子·君臣上》:“朝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所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于秦汉间普及全国,四海遵守,但并非秦汉间为始出。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说:“此中段似为子思原来所作之《中庸》,即《汉书·艺文志》儒家中之《子思》二十三篇之类。首末二段,乃后来儒者所加,即《汉书·艺文志》‘凡礼十三家’中之《中庸说》二篇之类也。‘今天下,车同轨’等言,皆在后段,更可见矣。”与冯友兰持相似观点者,近当代学者中还有一些。

近代学者认为此段是后人添加的,理由是《中庸》问世二百多年后,秦始皇才提出“车同轨,书同文”之概念,因此他们认定这几句话一.定是于始皇之后添加的。但始皇新政恰好证明了这几句话确为子思所说,确为《中庸》原文。何以故?正是有了此段原文之启迪,才有了始皇帝落实之新政。即始皇帝之所以明确地颁布“车同轨,书同文”之令,是因为受到《中庸》此处之启迪。

后世学者否定此段文句,另一个理由是:子思之时,正是纲常失坠、礼崩乐坏之际,正是“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伦”之时,与此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完全相反,故非原文。实则此段大意为:若当今之天下,能够维持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那该有多好呀!——子思更深一层的意思为:正是当今之世,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才出现了车不同轨、书不同文、行不同伦的天下无道之乱世。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后世成语“德不配位”即源于此。此“德”并非狭义之品德,乃取其广义,泛指一个人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忠孝节义等全.部才德与智慧。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不是每一位周天子或此前夏朝、商朝等各朝各代之天子,都有才德与智慧来构建礼乐体系的。只有如夏之开国圣君大禹、殷商之开国圣君汤,以及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等这样的圣王与他们身边的贤德之臣,才有才德和智慧来制定礼乐(各项国策、法律法规和军事征伐等)。除此之外,像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君与佞臣们,因为严重的德不配位,故无才德构建出好的礼乐体系来。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君子所思,不越其位。意为一名杰出的君子,对于自己职分内的事应该尽全力去完成,这叫尽职尽责;对于自己职分外的事,不要轻易地发表议论,更不可鲁莽地插手其事。若对上妄图代行天子职事,这是典型的犯上与僭越。若下级随意插手上级之事,或上级随意干涉下级之事,或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可以随意插手其事,职与职之间亦可以随意插手其事,如是则再无任何秩序可言,再无任何规矩与制度可言,必然天下大乱。守好本职,勿扰他心,是美德也,是修身也,是君子自处之道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子思所引出自《论语·八佾》,原文为:“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同篇中另一段原文为:“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思显然是将《论语·八佾》中的这两段话,取其要点并缩略为一段。

“杞”:周天子封夏之后代于杞国(今河南省杞县一带),以奉夏之祀。“宋”:商朝灭亡后,周天子封商之微子于宋,以存商汤之祭祀。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一书中注曰:“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徵”:即“证”,证实、证明。“文献”:“文”指旧典与书籍;“献”者,贤也,指通达并践行这些典籍的在世之人。

商汤灭夏,将夏朝公室弟子封于杞国,即“杞人忧天”这个典故所述之国,并奉祀先祖夏禹一脉。武王克商,效法商汤,将商朝公族之后封于宋国,奉祀殷商之先祖。

孔子说:“夏朝的礼乐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夏的后代)杞国人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商)朝的礼乐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人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不足的缘故。如果典籍与贤人足够的话,我的话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另一段可释为,孔子说:“周朝的礼制借鉴于夏、商二代,多么丰富多彩啊!因此我遵从和传承周朝礼制。”

这段话反映出三点:其一,从夫子自道中得知,他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达到了无不精通的程度,由此可证夫子平生是如何地好学而审问;其二,反映出夫子求知态度之谨慎、采信之严肃,绝不是道听途说几句就盲目地采信之;其三,知晓夫子不仅重视旧典与书籍等史料,更重视对精通这些史料的在世之贤达的求教与师从,简言之,夫子不仅重视“文”,更重视“献(贤)”,文献并重,以重“献(贤)”为主。

子思摘引夫子这段话,意在进一步说明上句“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催眠二十八讲

催眠术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对人类潜意识的开发和利用。它不是巫术,也不是神话。催眠术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人的习惯,消除心理障碍,使人们生活质量获得提高。催眠术的误...

by:我兜里有土豆

生死二十八天

——四十一军对越作战高平战役纪实对于道听途说的我们:这场战役我们胜利了!对于反击战中的将士而言:这是一场艰难的胜利!战前准备不充分,战役设想不切合实际,指挥延迟...

by:文和九疆有声传媒

云台二十八将(完)

汉明帝刘庄追思父亲光武帝刘秀的诸位功臣,就把二十八位有功将领的画像放在洛阳南宫云台,故称云台二十八将。后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对应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

by:老黄粤语

天生九号|我本二十八

蒂埃里-亨利:是的,当我第一次见到乾生的时候,就知道,他会是所有门将的噩梦,他将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9号,所以我花了一百英镑带走了他。(大笑)阿尔塞纳-温格:...

by:听友470263685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长篇小说。徐哲身著。1928年2月上海五权书社初版。《汉代宫廷艳史》即《汉宫二十八朝演义》,它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

by:虹雨书库

解读二十八星宿择吉术

探寻中华文明,解读传统文化,本张专辑主要解读二十八星宿择吉应用。

by:周贺详先天易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

古人为什么要设立28星宿,有何用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是如何形成的?角木蛟、星日马、斗木獬等这些动物又是如何被选中的?华夏各民族如何迁徙裂变,九州地理经...

by:小亚神叨叨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公版书

宫廷演义是传统历史演义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细节描摹方面不无夸饰,但大事上基本忠于史实。尤其是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超过了其他史传类著作。二十世纪封建王朝结束后,出现...

by:颜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