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与希特勒的崛起(上)

2023-06-24 00:49:2521:41 5975
所属专辑:勾勾读世界
声音简介
债务、危机与希特勒(上)

每日一书:《1931:债务、危机与希特勒的崛起》

叶子的书屋 2023-02-21

下面是文章正文: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1931:债务、危机与希特勒的崛起》。

这是一部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的重量级历史著作。作者托比亚斯·施特劳曼是瑞士银行的经济顾问与苏黎世大学的经济史专家。这本书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学养和思考,他想从经济角度,解释二战为何发生。

说到二战爆发的起因,我们大家或许会有一个常识性的答案,那就是“二战是大萧条的产物”。按照这种解释,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让德国的国内矛盾空前激化,最终导致了纳粹党的上台。

但《1931》这本书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作者认为,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大萧条虽然严重,却并没有失控;而且,早在它发生的几年前,欧洲各国的经济就已经处在萧条状态了。所以严格说来,美国大萧条只是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火索并不是它。

作者认为,真正让整个世界落入金融恐慌和经济衰退,并帮助纳粹党在德国掌权的,是1931年的德国经济危机。施特劳曼认为,一战债务与赔款问题的持续发酵,因缺乏互信导致的国际协调失败,以及当时德国政府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三者一起引爆了这场经济危机,从而动摇了德国当时脆弱的议会民主制,摧毁了德国民众的信心,给希特勒登上权力舞台提供了机会。

接下来,我将分两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一战后的德国经济,在畸形繁荣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在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在1931年,德国的繁荣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了一场大规模金融风暴,并迅速波及整个欧洲,并被纳粹党利用,成为其上台的契机。

第一部分

首先,让我们回到1930年,当时美国大萧条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不过,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这时的欧洲也是哀鸿遍野,那就大错特错了:欧洲的政府官员、经济学家、银行家都非常乐观,认为虽然美国的经济还没有反弹,但至少已经触底。大萧条最多持续六到九个月。

但就在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里,却跳出来一个讨厌的乌鸦嘴。这个人是奥地利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索玛瑞。当人人都相信经济即将复苏的时候,他却站出来提醒说,1929年以来的危机,只是今后十年危机的开端;他甚至推测未来欧洲经济危机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德国银行体系出现问题。为什么索玛瑞可以这样未卜先知呢?让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看一看索玛瑞列举的理由,就能明白他的判断逻辑其实既清晰又简单。

首先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欠了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准确地说,按照1921年制定的“伦敦付款时间表”,德国光是支付战争期间造成的协约国平民损失,就要赔1320亿马克,而战争全部赔款就高达2260亿马克。顺便说一句,德国直到1983年,才付完本金,而最后一笔赔款利息,是在2011年还完的。

你可能会说,背负着巨额赔款,德国肯定得节衣缩食过日子了。但事实恰好相反,自从1918年战败以来,德国政府既没有大幅度增税,也没有大刀阔斧地削减民众的福利。换句话说,他们是既不开源也不节流。不仅如此,德国还上马了一系列拉动就业的公共工程,还为工人修建了当时欧洲条件最优越的公租房。难道德国政府手里有个聚宝盆?当然不是,德国政府能如此大方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贷款:德国能有钱上马这些基建项目,用的都是来自国外的贷款。

和德国政府一样,德国企业也是贷款大户。1920年代后半期,德国企业通过贷款大规模修建新厂房、更新机械设备、引入新式管理制度,从而让德国工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制造成本也减下来了。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甚至让德国成了上世纪20年代欧洲仅有的一个繁荣国家。同时,德国的服务业也欣欣向荣,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欧洲,都可以说遥遥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经济一片繁荣,德国还款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索玛瑞还说德国的银行业马上就要暴雷呢?因为德国的繁荣其实是非常畸形的: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让德国人民不愿意储蓄了,因为钱放在银行里也是贬值,还不如拿来消费;再加上德国出口恢复,城镇工人工资水平高了,大家更愿意过一阵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所以,德国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并不来自德国民众的储蓄,而是外国贷款:而外国投资人之所以愿意贷款给德国银行,首先是因为德国银行给的利息普遍非常高,有的甚至能达到10%。在10%的利息基础上德国银行还要再加上自己的利润,结果就是企业贷款的利率往往超过了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第二,德国银行愿意接受非常短的贷款期限。1930年德国总数接近270亿马克的私人外债里,有将近一半都是短期贷款,最短的还款期限甚至只有六个月。

了解了以上这些事实,你就明白了,德国的政府、企业甚至普通民众,都在拼命透支未来,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运转。根据统计,1929年底,德国外债总额是3100万马克,相当于GDP的三分之一,如果再算上赔款,就占据GDP的86%。这种局面下,德国经济其实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最脆弱的环节无疑就是银行,只要政府的外债、赔款有任何波动,或者企业的投资遭受任何重大打击,德国的银行业就可能暴雷。到了1930年,德国的银行业实际上已经危如累卵,这就是为什么索玛瑞预言,德国经济危机一定会从银行业爆发。

那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德国的政府和企业要冒着暴雷危险,这么拼命地借钱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道威斯计划,给德国打开了借贷方便之门。但要解释什么是道威斯计划,我们就暂时得跳出这本书的范围,来补补课。

刚才已经说过,德国打输了一战,背负了巨额赔款。这笔巨款要怎么赔呢?战胜国把它分成了三部分,其中头两期五百亿马克必须尽快支付,而另外八百二十亿,说白了主要是为了满足战胜国的民间舆论而设置的,并不真的指望德国还。但是这一笔赔款在纸面上的存在,就深深地激怒了德国的民众。

德国民众的反对,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德国政府不敢用正常的方法去还款了。德国并不是负担不起五百亿马克的赔款,但不管谁执政,都不敢去积极赔付,因为这意味着失去选民的支持,在政治上自杀。所以,即使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支付赔款,德国的政治家也要想方设法地避免采取征税或者削减福利的手段。

于是,从1921年到1923年之间,德国政府采用了一个极端化的办法。为了应付赔款,德国政府故意滥发纸币。两年之内,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从两千马克兑一美元,暴跌到一万亿马克兑一美元,这就是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胀。当马克变成了废纸,德国经济也彻底崩坏。这就让急于拿到德国赔款的英法两国,和急于让英法偿还自己贷款的美国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他们组织了一个联合委员会,给德国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德国有支付赔款的义务,但德国对外支付的总额应该维持在德国经济能够运转,不至于崩溃这样一个水平。为此,道威斯计划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去监督德国的关税、工业、金融、铁路等各个领域,以此确定德国的支付限额。同时,为了让德国的赔款有价值,德国马克必须成为一种稳定的货币,这就意味着要让德国马克的价值与黄金挂钩。没有相应数额的黄金储备,政府就不能发行钞票,这就是所谓的“金本位”。但是为了让德国实行金本位,就必须让德国拥有足够的黄金,所以必须给已经破产的德国再提供一笔贷款,可是德国已经背负了一千多亿赔款,怎么可能有人愿意再借钱给它呢?

于是道威斯计划就设置了所谓的“转移保护条款”。这个条款宣布,当对外支付危及德国经济的时候,德国可以延期偿还赔款,但私人贷款不在此列。这就意味着,因为德国有权延期支付赔款,所以它欠的巨额赔款客观上可以暂时忽略了。同时,德国又有几千万高素养,有技术的人民,又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有丰富的资源,它的内债又因为1923年恶性通胀被一笔勾销了。这些利好条件加在一起,让德国在华尔街投资家眼中,反而成了一个资质好到不能再好的优质借贷方:比如华尔街就为德国发行了一笔专门的“道威斯国际贷款”,反响热烈,推出后,认购额居然超过了预计的10倍。


英法两国为什么支持这个明显利好于德国的方案?因为一战让它们财穷民尽,所以都希望能够把德国赔款和美国贷款问题捆在一起,自己可以不要德国赔款,美国最好也别追着自己屁股要债。不仅如此,英法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对于英国来说,德国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更希望德国的经济能够早日恢复稳定,所以赔款不那么重要。而法国呢,虽然想要钱,但它更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英国美国距离德国挺远的,自己却在德国隔壁。如果再打一次战争,法国根本无力单独对抗德国,所以它最害怕德国重整旗鼓,所以希望通过赔款问题,让英美两国在中欧的安全问题上站在自己这边。所以1923年,当英美都倾向于对德国宽大处理的时候,法国也接受了道威斯计划。

同时,别国愿意贷款,而德国也乐意借款,既然能靠贷款搞到钱,政治家都不会选择民众痛恨的征税。同时,既然德国每年对外支付被道威斯计划规定了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需要还的贷款越多,它付的赔款额度就越少,还能申请延期支付,那么拼命贷款,就等于摆脱赔款。所以当时德国外长施特莱斯曼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们欠的债越多,其实也就安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索玛瑞能看出来的危险,德国政府上上下下那么多人看不出来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德国政府觉得这种借新债还旧账的把戏,能一直玩下去。

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事件悄然改变了德国的命运。道威斯计划本身是一个为期五年的临时计划,协约国要求接下来必须制定一个永久性的计划,来解决德国的赔款问题。于是1930年1月,在海牙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这个永久性赔款解决计划,也叫杨格计划,出炉了。

表面上看,杨格计划对德国来说,是进一步利好。首先。对德国经济的监管被取消了,德国得到经济上的完整自主权。其次,德国每年需要支付的赔款数额也被削减了。但说完这些好消息之后,坏消息就来了:杨格计划对道威斯计划里的“转移保护条款”进行了重大修改。

前面咱们说过,在道威斯计划里,规定国外私人性质的贷款,德国必须优先偿还;如果德国的支付额度完全被私人贷款偿还所挤占,那德国理论上是可以完全延期支付战争赔款的。但是杨格计划里设置了一个“绝对年金”。所谓绝对年金,就类似咱们平时信用卡或者网贷里的“每月最低还款额度”:不管德国的经济会不会崩溃,德国还欠多少私人贷款,都必须定期支付一笔固定的赔款。这个绝对年金的数额虽然只有6亿多马克,但它却给德国的信用评级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在道威斯计划执行的年代里,德国和各国银行,可以不把战争赔款当回事儿。但到了杨格计划里,德国却成了一个每月新增债务5千多万马克的老赖,德国的借贷信用,一下子降级了。

为什么时隔短短五年,协约国就对德国转变了态度,痛下狠手?这是因为,在道威斯计划的扶持下,战败的德国在20年代后半期持续繁荣,然而英法的经济却陷入低迷之中。德国不仅工业、服务业蓬勃发展,更可怕的是它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恢复了。比如,德国在1918年投降的时候,把自己全部的远洋商船队都赔偿给了协约国,但战后没几年,它再次打造了一支世界第四位的远洋商船队。这让严重依赖航运和贸易的英国感觉紧张,所以立刻站到法国的一边,主张不能再让德国过得太舒服。这样一来,美国也没法和2个昔日的盟友唱反调,于是也就默许了杨格计划。

于是,杨格计划一出台,德国借新债还旧债的游戏就真的玩不下去了。

第二部分

既然原来的游戏玩不转了,那该怎么办?德国政界和金融界就开始动歪脑筋,寻求一个既能保住经济,又能摆脱赔款的计划。于是,一个公认的聪明人布吕宁出现了:他是公认的财政专家,1930年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布吕宁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套自以为高明的计划,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布吕宁指出,既然德国的政府、银行、企业、个人都在借新债还旧债,而杨格计划已经卡死了德国继续贷款的门路,那么就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其中,德国政府是唯一有可能继续争取到国外贷款的,所以只要采取紧缩政策,把此前十年应做而未做的加税、削减开支等措施落到实处,德国政府的收支状况就能好转。到时候,凭借德国政府的信用,国外贷款就能继续流入德国,等政府用这些钱改善收入之后,再去救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拉动就业。

说白了,布吕宁决定先牺牲德国老百姓,保住政府财政,再用政府财政去救企业,振兴经济。布吕宁相信,为了重振经济,民众生活水平的降低,是一种必要的牺牲;忍一忍,德国经济反弹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也会恢复了。

其实,布吕宁还打了这样一个小算盘:自己大搞财政紧缩、压缩福利、增加税收,固然会苦了德国老百姓,但这一幕如果传到英国法国那边,有利于唤起他们对德国的同情。一旦英法不再把德国视为威胁,转为同情德国,德国就可以利用这种善意,推动杨格计划的修改,把德国战争赔款的规定再向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变一变。

布吕宁认为他的方案,是德国在1930年唯一的出路,当然这个方案的风险也是明摆着的:就是要让已经在1923年经受过恶性通胀的德国老百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布吕宁心里也明白,任何政府要推行这样的政策,在政治上都等于是自掘坟墓,毕竟老百姓手里还有一件终极武器:选票。布吕宁没办法,只能呼吁德国议会里各个政党能够团结起来,共克时艰;但其他政党却不愿跟他一起背锅,开始唱反调。

于是,一场政治闹剧发生了:1930年7月16日,当布吕宁发布第一个财政紧缩提案,要求加税、增加社保缴纳比例、削减福利的时候,国会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布吕宁没办法,只能解散了国会,依靠总统兴登堡的支持,越过了国会这个坎儿,强行通过了自己的1930年年度预算案,把自己的财政紧缩政策变成了法律。

布吕宁虽然暂时度过了自己的执政危机,但换来的却是整个德国政界,乃至社会的撕裂,而且让德国的经济社会危机急剧激化。

事后看,布吕宁的决策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他误判了德国财政问题的严重程度。他认为用一次坚定、果断的财政紧缩,就可以扭转投资人对德国的信心,恢复德国政府和马克的信用,让德国从外汇枯竭的局面里解脱出来。但作者分析过,德国此前优秀的信用评级,是道威斯计划带来的,一旦杨格计划去除了原本那些优待德国的条件,德国就只不过是一个身背巨债,还刚刚爆发过恶性通胀的国家。结果,布吕宁的方案一实施,贷款还没盼来,资本反而开始外逃,德国央行持有的外汇和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其次,布吕宁把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紧缩带来的物价下跌上。他相信只要德国的物价变得足够低,人民的消费能力就能恢复,德国商品在国际上也会恢复竞争力;而只要消费和出口恢复了,投资就能恢复,德国的经济就能反弹。但事实上,由于欧洲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和通缩紧缩带来的内需低迷,德国经济连续两年不断触底,却始终没有反弹,失业率大大上升。到1932年初,德国的失业人口已经突破六百万,适龄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处在失业状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9280244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greenwald

回顾历史,关照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统治危机,当权者通过挑唆民族矛盾,挑起战争来转嫁经济危机和统治危机。美国正在当年德国的老路上狂奔!警惕!!!

勾勾读世界 回复 @greenwald

谢谢评论!

tmg_mp

主播严谨!

勾勾读世界 回复 @tmg_mp

谢谢!

勾勾读世界

我只使用原文里面的图片,没有就是没有。

猜你喜欢
危机与心态

创业请联系微信号:13887163296创业领域知识内容服务商不求知识最牛逼,只愿连接更鲜活!树立危机意识是企业的常态。对于企业来说,危机既是灾难又是机会,对...

by:XIAXIA_夏夏_520

李强 危机与心态

创业领域知识内容服务商不求知识最牛逼,只愿连接更鲜活!互联网营销商学院首席讲师:明香,欢迎交流学习:微信15938783661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by:明香网络商学院

李强 危机与心态

创业领域知识内容服务商不求知识最牛逼,只愿连接更鲜活!互联网营销商学院首席讲师:兰珊,欢迎交流学习:微信18762039513树立危机意识是企业的常态。对于企业...

by:方立商学院

心态决定成败 危机与心态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大家好,欢迎您们订阅本专辑栏目。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您创业成与败的关键因素。本专辑,李强老师为您详细讲解一下,如何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让您创业...

by:PANBIAORUI

《全球公共债务:经验、危机与应对》| 一部国债简史

从历史的长期视角来看,公共债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在经济危机事件中,财政的应对经验足以表明债务是支撑经济基本运行的重要力量。公共债务要想起到保持金融稳定、实现经济...

by:旧街口大爷

王树人:文化危机与原创智慧

(公众号:wuzhikuhai)王树人(老树),1936年生,祖籍山东莒县。著名学者,哲学史家。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

by:余耒

现代家庭教育的危机与解困

张鹤立,一个全国百家直营、千家加盟教育品牌的缔造者;一项打破幼教空白、享誉海内外教学方法的开创者、有着“神童母亲”称号的传奇女性,完成了小学语文一年...

by:鹤立之声

健康的真相 人体的危机与出路

你眼前的这本书是一本编辑了最新的有关营养健康人体和疾病科研进展资讯书,也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健康概念和观点的与众不同的科普教育书籍,尽管包括现代细胞营养学在内的营养...

by:福恩朋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

by:多云下的蛋

声音主播

56611万

简介:小学六年级开始接触并喜欢朗读,考播音专业说我牙不齐,一赌气开始抽烟喝酒弄成了烟酒嗓,反倒另有一番风味,苍(沧)桑、嘶哑、低沉,但痴心不改就是喜欢。感谢喜马拉雅提供的平台,给了我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求流量粉丝,只为实现梦想。谢谢您的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