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合道的生活 第三节 宇宙的法则

2023-06-30 14:42:5616:33 59
所属专辑:学佛真義
声音简介
宇宙的法则

经由这个机会,我们慢慢去弄明白——怎么样去了解佛法的内涵,怎么样去了解人生的意义。人生怎么样才过得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的生活怎么样跟学佛联系在一起?有些法理一下子跟你讲,你不容易理解,你也做不到。所以跟你说,为什么现在要让她(何老师)来练习为大家沏功夫茶?一句话,融入到环境当中去,这是学习课程的需要。你当然要以一个主人或道人的姿态出现,去参与生活,而不是做一个客人或走马观花的游客。况且,在场的是什么人?你从现象上看,不是你这一世的六亲眷属;但事实上,从过去无量世看呢?


所以就是要打破你头脑当中这样一个框框。必须为大家活着,必须为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活着,也就是为天下一切有缘人活着,在“灵性的成长”(生命的升华)上,利益他们。除非你朝着这个方向,这样活着,否则要想这一世过得真正有意义,过得真正有光彩,是不可能的。当你有这样的心量,朝着这样一个方向迈步,再进一步有一天因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经由因缘告诉你接下去的课题:怎么样见道?或证得无我的智慧?那是接下去的话题。


慢慢你回过头来再看,你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没有意义的。从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为了培养你菩萨的种性,或者帮助你为学佛或开智慧打好基础。


所以现在就告诉你们一个话题,记住这个原则,一定要融入到大家、整体的氛围当中去。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才会像大自然的花一样,一点点地打开。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你会一点点体会到,在你面前展现出来的是全新的世界,你会体会到佛法的利益。然后接下去,你会像周老师一样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获得解脱?怎么样才能开悟?这才是目标!要解脱,必须得开悟(此指悟本心),开悟才是真正解脱的开始;而没有达成大乘悟道,所谓的解脱只是佛陀的一种方便之说。*


【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善男子,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


(周老师:“请问师父,什么方法能开悟?”)最好的方法是参禅的方法,但要先打好基础。我们现在说的,现在做的,就是告诉你怎样打基础,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慢慢随着这个因缘——喝茶,帮助她们学习沏功夫茶。也许你发现不了这个跟开悟有什么关系,但是可以明明白白告诉你这句话,大家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让你朝向那个道,靠近那个道。开悟就是找到那个道,就是证道。那么现在就是要让你朝向那个道,靠近那个道。直到有一天,具足证悟所需要的福德和智慧资粮,你就能经由参禅的方法找到祂。所以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你慢慢会体会到,对你有用,而且就是帮助你朝向那个道。


(师父经由沏茶等因缘,谈威仪及细行。稍后继续开示如下)你们注意到她(陈会计)的变化了吗?(心态、气色等)好多了。这说明什么道理?一个微妙的法理,很多人从来不曾意识到,但它对我们的人生极其重要。那就是,当你只想着自己的问题,只为自己的感受而活着,你是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的,而且相反,越想越苦恼,结果越糟糕;而当你放下自己的问题,去融入环境,去融入整体,去关注、照顾别人,尤其是利益有缘众生法身慧命的时候,你会忽然发现,你所有的问题不知不觉间全消失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理,涉及到宇宙的法则。


比如有些人什么都顺利,工作、事业、家庭……什么都一帆风顺,但就是开心不起来,甚至患上抑郁症,或得其他一些怪病。为什么?因为你违反了宇宙的法则,得到一个被惩罚的待遇。


一般人都只看到世间的法律,却看不到宇宙的法则。很多事情,你看起来不触犯世间的法律,但却违反宇宙的法则。所以你得到一个被惩罚的待遇,你还是逃脱不了被制裁。比如有的事情,就像如果你伤害动物,或者爱发脾气,或者很自我,活在自我中,或者不知道包容,跟别人不相融……看起来这些不触犯世间的法律,但你还是会受到影响,得到不好的结果。这就是因果啊!因为你违背了宇宙的法则,你得到的是宇宙法则的惩处。


那么,宇宙的法则有什么依据?秉承的是什么宗旨?简单讲,就是维护宇宙正常、有序的运作,而其核心是,促进或推动一切有情生命的升华……所以,凡是障碍有情生命升华的,即为违背宇宙法则的宗旨,将得到被惩罚的待遇;反之,凡是助益有情生命升华的,即为符合宇宙法则的宗旨,将获得被奖赏的待遇。这也就是做善事或无私会令人快乐,而做坏事或自私会令人郁闷的原因。


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任何一个有情众生都在生命的“进化”——升华过程中。用佛教一佛乘的话来说,就是要历经五十二个菩萨阶位。那么对于还没有开始学佛的人来说,他是在准备阶段,是在最初的十信位之前。所以,有两种情况,是一个人最痛苦的阶段。一种是学佛的人找不到了义佛法的明师,找不到实证的方法;一种就是没学佛的人,没有人生的方向,尤其是不相信生命有三世,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知道沿着五十二个阶位往上走,所以一直迷茫、无助,以致轮回六道。有的人没有人生的准则,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活在全然的无明、自我中,所以就不知不觉屡犯宇宙的法则,而一再得到被惩罚的结果。


一个人的待遇或命运的胜劣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这样,根据对宇宙法则的违顺,来决定有情生命的被奖惩或优劣的待遇。这就是所受的果报,也正是由三世因果的法则决定的,成为有情所谓的命运。而决定者、执行者,正是有情各自的本心含藏识,又名道。因为你的造作所熏成的业种,由你无覆无记性*1的本心(持种识)自动执持,并据此实施三世因果,是本心,即道的自然的运作*2。


【注】*1《成唯识论》(卷第三):“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2《成唯识论》(卷第一):“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又(卷第三)云:“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所以,凡遵循宇宙法则的宗旨而生活,而做的,就是合道的生活,就是无我、觉悟的生活;反之,凡违背宇宙法则的宗旨而生活,而做的,就是背道的生活,就是无明、自我的生活。因为道——有情生命的本源心,是无我清净涅槃性的,所以,合道的生活——转向乃至转依本心的无我清净性而善用五蕴的人,是为了别人、整体而活着,为了一切有缘众生生命的升华——解脱、开悟(及悟后起修)而活着,是无我、利他、慈悲的,结果是获得被嘉奖的待遇;反之,背道的生活——背离本心的无我清净性而不善用五蕴的人,只为自己而活着,为了自己虚妄的见闻觉知心的感受、苦乐而活着,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与整体的利益,是自我、自私、无明的,结果是获得被惩处的待遇。


有人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个“我”如果指宇宙的法则就对了,你也不妨理解为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也就是,当你顺着宇宙法则的宗旨,便合道,即看到三世,度化一切有缘人,无我、利他、慈悲,你就往上走,你就过得幸福;当你逆着宇宙法则的宗旨,便背道,即只看到一世,只想到自己或小家庭,自我、自私、无明,你就容易沉沦,你就过得痛苦。


所以你看,你现在为什么会过得这样郁闷、苦恼?你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你是怎么过日子的?你从来只活在自我、自私、无明中,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从来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过。回想一下,你曾经为别人做过什么?考虑过什么?小的时候,跟小朋友争;上学,跟同学争;参加工作,跟同事争;回到家里,说不定跟丈夫孩子争,看个电视都争,要是丈夫不如你所愿,跟别的女人热情一点,你就不高兴,更争……所以你说,“师父,我的心出了问题,请你救救我”,就是在这里出了问题,所以你才过得这样痛苦、无助。


你明白了这些,就知道学佛的重要,知道佛菩萨、良师益友的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帮得了你,能为你指点迷津,才是你人生的指路明灯。学佛就是告诉你,宇宙的法则是什么,怎样遵循宇宙的法则,过一个越来越轻松、解脱、自在的生活,合道的生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第二章正道

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讲求方正,即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

by:妙巴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by:有声小杨

《道德经》第二十章

愿全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祥和平安富足喜悦自在!

by:1318709tamp

搞鬼:废柴道士的爆笑生活第二部

史上最废柴的道士——马力术,是一个以贴小广告为生的“文化工作者”。他出生在一个历代都有一个有通灵能力传人的道士世家,而这一代的通灵能力又刚好遗传到了马力术身上,...

by:贰飞有声故事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愿全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祥和平安富足喜悦自在!

by:1318709tamp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愿全世界所有人事物祥和,平安,富足,喜悦自在。

by:1318709tamp

生活宝典《道德经》分享 第二版

虚空先生诠释《道德经》,打开您生活中智慧之门!

by:弘扬虚空盧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

by:小芳读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求德近道

第二十三章求德近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

by:小芳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