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3)条

2024-03-20 18:35:0314:20 34
声音简介
《论语》雍也篇(3)条

子华使于齐。
“使”动词,出使的意思。
子华出使齐国。

“子华”公西赤,我们之前有讲过,孟武伯问孔夫子的三个学生,一个是子路,一个是冉求,一个就是公西赤。

问道公西赤的时候,孔夫子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
说到公西赤的时候,他可以去做接待宾客的事情,所以说这里他出使齐国。

冉子为其母请粟
“冉子”就是冉求。

因为冉求和公西赤是同门的学生。公西赤出使齐国以后,他向孔子为公西赤的母亲

“请粟”就是请要粮食、米。

子曰:与之釜。
“与”就是给 。
“釜”是一个计量单位。

一釜等于六斗四升,十升为一斗,六斗四升大概换算一下,相当于一百多斤的米。

为什么说大概换算一下呢?
因为在春秋那个时期,每个国家用的计量单位不太一样,直到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才统一的文字度量衡,那个时候开始书同文,车同轨,才开始实行统一。

之前的计量单位是略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只讲大概,是让大家心中有一个概念,知道他给了多少米。

请益
“益”是增加的意思。
这个时候冉求说,能不能再多给一点,请求增加。

曰:与之庾
这个时候孔夫子又说了,那再给一庾,
一庾等于二斗四升,给的也不多,比刚才还要少。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冉求没太看明白其中的事情。

首先,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找孔夫子来为子华的母亲请要粮食,注意,请要粮食。然后给了一百多斤粮食。

这个时候冉求再说能不能再多给一点?
那么孔夫子再给了二斗四升。

我们再看其中的道理,说明什么呢?
是不是孔夫子是不愿意给的,甚至本来都没有打算给,所以才需要再来请要粮食。

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办冉求这样的事情?看不懂一件事情,一味地去问,一味的去说,你会发现我们的老板也好,或者那个经理也好,他有他自己的打算,而我们看不明白,就不停地去要,那你说要了不给也不合适,那就说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去做一个懂得看清楚背后事情的人,这个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

冉子不光没看清楚中间的事情,并且还自作主张。

冉子与之粟五秉
“秉”又是一个计量单位。

十斗等于一斛,十六斛等于一秉。也就是说 一秉相当于一百六十斗,这里给了五秉,相当于八百斗。

我们来看八百斗是一个什么概念。刚才孔夫子让给一釜,六斗四升,冉求给了八百斗。

我再说一个例子,古代的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就是指的他当下的为官的大小和他所做的事情。

下士一年的俸禄二百九十斗,正常可以养活九个人,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可以做官的,哪怕是一个小官,是一个下士,他的俸禄粮食是可以养活一家九口人的。

中士四百六十斗,上士九百二十斗,也就是说冉求所给的粮食是一个上士的,一年的俸禄,给了八百斗。

为什么孔子不愿意给呢?
通过下面这番话你就可以了解了。

子曰:赤之适齐也
“适”就是到、前往的意思。

说公西赤、子华去齐国的时候。

乘肥马,衣轻裘。
“乘肥马”乘坐的是很好的马。
“衣轻裘”
“衣”是动词,穿着,穿着的是非常好的皮袍。

我们之前学过孔夫子和颜回、子路各言其志,子路的理想就是愿车马,衣轻裘。

那我们看看这里,子华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是乘肥马衣轻裘了,这都已经达到子路的理想了。

所以说明什么呢?
他出去的时候条件是非常好的,并且国家是给了俸禄的,而且给你好的马车,穿着好的衣服去出使齐国的,并且他的家庭条件是很好的。

那么这个时候你再去给他母亲这么多米是不合礼的,不合规矩的。

接下来孔夫子又说是吾闻之也,
说我听说。

君子周急不继富
补其不足,称之为周。
“救急”
说我们要救急,帮助那些着急的人。

“不继富”
什么叫富呢?
蓄其有余成为富。

说这个人本来就是有余的,我们还去帮助他,这个时候就叫做继。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个君子的风范是帮助那些着急的人,真正有需要有困难的人,而不是去帮助原本就有余的富足之人。

这里在说冉求,你这样做不是君子之风范。

那冉求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因为他的心中还有亲疏远近,因为和子华是同门,那么子华不在,我要给他的母亲在多要一些粮食,这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想为自己亲近的人,自己认识的人,自己的同门多争取一些粮食和外在的物质条件。

听到这里,会不会有人觉得孔夫子是不是不愿意给粮食?

其实不是的。

接下来讲的前后就形成了对比
原思为之宰
“原思”就是原宪,字子思。

“为之宰”
是给孔夫子做家宰的,这个时候孔子还在做大司寇,所以原宪做孔子的家宰。

与之粟九百,辞。
给他九百斗的粮食。

我们说了,上士一年的俸禄是九百二十斗。


原宪不要。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邻、里、乡、党这是四个字。

“邻”五户为邻。
比如说我们自己家里住在哪个位置,前后左右这五户称为一邻,所以叫邻居。

五邻为里,也就是五五二十五户成为里。

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我们学《论语》经常听到一个词乡党,或者经常听到吾党之小子狂简,那么吾党是什么呢?

五百家为一党,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村子,所以通常说吾党就是指的我们那个村子里的人。

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就相当于很多村子合在一起称之为乡。

那么这里,我们再看,孔夫子说原宪,
毋就是你不能不要,说你自己用不完,可以去给你的邻里乡党。

因为九百斗的粮食很多的,这个时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给邻里乡党,你看看有哪些是困难的,哪些是吃不上饭的,你可以给他们这些粮食。

那这里又体现了一件事情,该给的一定要给,该拿的一定要拿。

所以这里孔子说了,这是人家该得的俸禄,是人家的劳动所得,是人家的才能相匹配的,这个是你必须要拿的。

即使你吃不了,你可以给你的邻里乡党去用。

但是子华出使齐国的时候,有他自己的俸禄,并且他家里不是贫困的,你给八百斗粮食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他的家庭是不富足的,我们说了周急,救急和帮助那些急需的人,说他家里都已经吃不上饭了。这个时候你是可以给的。

家里本来就富足,子华又拿了他自己应得的,你怎么还能给他那么多的粮食?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为人正直公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该拿的你必须要拿,不该拿的你给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总结这句话看看君子的作风,原则性很强,是非分明,没有个人的情感偏执,没有远近亲疏。

我不会因为子华是我的弟子,他已经拿了俸禄,已经家庭很富足了,我还去多给,这个不是君子的风范。

我也不会因为子思他自己不要我就不给,那也不是君子风范,所以他只是该拿多少拿多少,不该拿的就不要拿。

可是冉求做这件事情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是因为跟子华的关系更好,所以为其母请要粮食,并且还自作主张多给粮食。

我们再来思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团队当中,尤其是我们做企业的人,做公司的人,做团队的人,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不能自己坚守原则,就会出很多的麻烦。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这次子华你给了他明明还不需要,那以后其他人再来要怎么办?

你看看在一个企业当中是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偏私了,我们偏向于某一个人,那其他人再下来要怎么办?

即使不来要,其他的人心里会平衡吗?

那这里子思也是一样的,他的劳动所得,即使他不要,我们也要给他,否则的话,别人是不是心里也会不高兴?你看他没要,那是不是我要就不好呢?

所以只有我们自己做事情是公正的,是公平地具备君子之风范,我们坚守自己的原则,这个时候我们讲出来的话才能铿锵有力,我们的行为才不出偏差,否则一定会有很多人产生意见。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讲,假设子华的家庭条件如果不好,他的母亲吃不上饭。这个时候去给你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别人说也说不出任何话。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思维对我们的重要性。

当我们持守自己的原则,只要我们是真正的可以对所有人言说的,我们不怕任何人知道,我们也不怕任何人有意见,因为道理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我们自己是没有远近亲疏的。

那么做事情都是按劳分配,你有多大的才能,你做了多少事情,你就应拿多少。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功夫哲学论语雍也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3...

by:張淸楊问手轩咏春拳功

论语 雍也第六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

by:林氏包子

《论语·雍也第六》

钟茂森博士的《论语讲记》,从儒释道多方面来阐释和解读,通俗易懂且见解不凡,值得您垂听。

by:沈德斌

陈昌文解读论语《雍也篇第六》

找我9021481加入此读书会,浸润身心、影响后代,学习一年

by:陈昌文老板社群聆蕴

论语智道篇

2011年南昌发现汉代海昏侯墓,经过5年的挖掘才有文物出土,其中失传1800年的齐论智道篇和问王篇扫描完以后,第二道清洗,文字露出来以后,立马第二道扫描,两道扫...

by:听友71888815

雍也第六——論語章句集註

馬培路老師主講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by:春耕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