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无二(白话 胜义谛相品第二 第一段)

2024-04-01 01:24:1241:00 61
声音简介
原文: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有为、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白话文翻译:
这段文字,讨论的是关于“一切法无二”的深奥义理。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解释:
这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在佛前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提问:“最胜子(这是对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的尊称)!你说一切法无二,这是什么意思?‘一切法无二’中的‘一切法’指的是什么?‘无二’又是怎样的状态?”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这是对如理请问菩萨的尊称)!所谓‘一切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有为法和无为法。在有为法中,有些看似有为,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同样,在无为法中,有些看似无为,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无为,也不是有为。”
这段对话探讨的是佛教哲学中对于“一切法”和“无二”的理解。有为法指的是有生灭、有变化的现象世界,而无为法则指的是无生灭、无变化的超越现象界的本体世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的回答表明,在有为法和无为法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这体现了佛教哲学中对于现象与本体、相对与绝对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
“无二”则是指一切法在本性上是没有分别的,是统一的。有为法和无为法虽然在现象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无二的,都是源于同一的本体世界。这种无二的思想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它强调了万物之间的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是佛教哲学中关于“一切法无二”的深奥义理的探讨和阐述。它表达了佛教对于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有为法和无为法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于无二思想的深刻洞见。
原文:
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无为。”
白话文翻译:
如理请问菩萨再次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提问:“最胜子!你所说的有为法非有为、非无为,以及无为法亦非无为、非有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当我们提及‘有为法’时,这其实是本师(指佛陀)为了方便教化而暂时设立的名词。既然是本师暂时设立的名词,那么它就是通过人们的遍计所构造出来的言辞所描述的。这种通过遍计所构造出来的言辞,最终都是种种虚妄的分别和执着,因此并不真实,所以说它‘非是有为’。
“同样地,善男子!当我们说到‘无为法’时,这个词也是陷入言辞的范畴。如果我们试图离开有为法去单独谈论无为法,那么这种谈论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无为法就是无事可说的空洞概念。那么,什么是无为法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呢?它是指那些圣者通过圣智圣见超越了名言概念的束缚,直接体悟到诸法的真实本性。为了引导其他人也能达到这种体悟,圣者便假借名相来称呼这种体悟的境界为‘无为’。
“善男子!所以说,‘有为法’和‘无为法’其实都是本师为了方便教化而暂时设立的名词。它们都是通过人们的遍计所构造出来的言辞所描述的,并不真实。然而,这并不是说它们就完全没有意义。它们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超越虚妄的分别和执着,直接体悟到诸法的真实本性。”
这段对话的核心思想是阐述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本质和意义。有为法是指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而无为法则是指超越现象界的本体世界。然而,这两者其实都是人们通过言辞所构造出来的概念,并不真实。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超越这些虚妄的分别和执着,直接体悟到诸法的真实本性。这种体悟的境界才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同时,这段对话也体现了佛教哲学中对于言辞和概念的看法。佛教认为,言辞和概念都是人们为了方便交流和理解而创造出来的工具,它们并不等同于事物的真实本性。因此,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不能被言辞和概念所束缚,而应该通过它们去探寻事物的真实本性。这也是佛教哲学中“离言绝相”思想的重要体现。
原文: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或谓有为、或谓无为?”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草叶、木、瓦砾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知晓,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知晓,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白话文翻译:
那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再次向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提问:“最胜子!那些圣者是如何以圣智圣见超越名言概念,从而体悟到正等觉的境界的?对于这种离言法性,他们为何又要设立名相,称之为有为或无为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这就像一位善于变幻的魔术师或他的弟子,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用草叶、木片、瓦砾等物变化出各种幻象,如象身、马身、车身、步行者身,以及各种珍宝、财物等。对于那些愚昧无知、顽钝不化的众生来说,他们会看到这些幻象并坚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从而执着于这些虚幻的事物,并认为只有他们所看到的才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然而,对于那些具有智慧、能够了解真相的众生来说,他们虽然也看到这些幻象,但知道它们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迷惑人眼的幻影而已。他们不会执着于这些幻象,也不会认为只有他们所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同样地,善男子!对于那些未得圣智、不了解一切法离言法性的愚夫异生类来说,他们看到有为法和无为法时,会认为它们是决定实有的,从而执着于这些法相,并认为只有他们所看到的才是真实的。然而,对于那些已见圣谛、已得圣智的众生来说,他们了解一切法的离言法性,知道有为法和无为法并非决定实有,只是分别所起的行相而已。他们不会执着于这些法相,也不会认为只有他们所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因此,善男子!那些圣者以圣智圣见超越名言概念,体悟到正等觉的境界后,为了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达到这种体悟,便假借名相来称呼这种离言法性,称之为有为或无为。”
疑难字词解释:
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
正等觉:是佛的十号之一,指佛所觉悟的真理是正而又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幻师:指善于变幻的魔术师。
衢道:指四通八达的大道。
末尼:即摩尼宝珠,传说中能生出一切珍宝的宝珠。
愚夫异生类:指愚昧无知、未得圣智的众生。
圣谛:指佛教中所说的真理。
行相:指事物的行状或相貌。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圣者如何以圣智圣见超越名言概念,体悟到正等觉的境界,并为了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达到这种体悟而假借名相来称呼离言法性。同时,通过魔术师变幻幻象的比喻来说明众生对于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不同认知和理解层次。这体现了佛教哲学中对于名言概念的超越、对于真实与虚幻的辨别以及对于智慧与愚昧的区分的重要思想。
原文:
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愚夫于此痴所惑,乐着二依言戏论。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䂎,更相䂎刺,恼坏既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
白话文翻译:
此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为了重新阐述这个道理,于是说起了偈颂:
“佛陀宣讲了离言的无二义,
这深奥之理,非愚者能行。
愚昧之人被痴惑所困,
执着于二元对立的戏论中。
他们的见解或是动摇不定,或是邪恶歪曲,
因此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受尽了苦难。
违背了这正智之论,
他们将会投生于牛羊等畜生道中。”
就在这时,法涌菩萨摩诃萨对佛陀说:“世尊!从这个东方越过七十二殑伽河沙数的世界,有一个世界名叫‘具大名称’,那里的如来号称‘广大名称’。我在不久前从那个佛国来到此地。在那个国度,我曾亲眼目睹一处地方,有七万七千名外道和他们的师首聚集一堂。他们试图思考诸法的究竟真理实相,一起进行思议、称量、观察和探求。然而,对于一切法的究竟真理实相,他们终究无法领悟,只有种种不同的主观解释、分歧的见解和变化的观念在相互抵触,引发激烈的争论,言语如矛,互相刺伤。这场纷争过后,他们各自离散。世尊!我在那个时候,心中暗自思忖:如来出世真是世间少有!正因为有如来出世,才能对这样超越一切寻思的究竟真理实相有通达和证悟的可能。”
这段经文阐述了佛教中对于真理实相的追求和理解。解甚深义密意菩萨通过偈颂,强调了离言的无二义,即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真理,是愚昧之人所难以理解的。而法涌菩萨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即使是众多的外道和学者,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也难以真正领悟究竟的真理实相。同时,这段经文也展现了如来出世的稀有和珍贵,以及佛法对于通达真理的重要性。
原文: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白话文翻译:
在法涌菩萨摩诃萨说完这些话后,世尊(即佛陀)对他说:“善男子!你说得很对,就如你所说的,我对于那超越一切思维所能理解的胜义谛相,已经体悟到了正等觉。在我体悟到这种境界之后,我为了利益众生,便宣说这种境界,显现开解,设立各种方法来阐明它。为什么呢?因为,胜义谛是那些圣者通过内证所得到的,而寻思所行的境界,只是那些凡夫俗子通过思维所能理解的。所以,法涌,根据这个道理,你应当知道胜义谛是超越一切思维所能理解的境界。
“再者,法涌,我说胜义谛是无所执着的境界,而思维却只能行于有相的境界。所以,法涌,根据这个道理,你应当知道胜义谛是超越一切思维所能理解的境界。
“又,法涌,我说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而言语思维只能行于言说的境界。所以,法涌,根据这个道理,你应当知道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言语思维所能表达的境界。
“再者,法涌,我说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表象的,而思维却只能行于表象的境界。所以,法涌,根据这个道理,你应当知道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表象所能表达的境界。
“最后,法涌,我说胜义谛是超越一切争论的,而思维却常常陷入争论的境界。所以,法涌,根据这个道理,你应当知道胜义谛是超越一切争论所能触及的境界。”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胜义谛的超越性,它超越了寻思、言说、表象和争论的境界,是圣者通过内证所得到的体悟。这种体悟无法通过普通的思维、言语或表象来完全表达,也超越了凡夫俗子的理解范畴。这是佛教中关于真理或实相的一种深刻描述,体现了佛教哲学对于超越性和内证体悟的重视。
原文: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著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著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著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白话文翻译:
“法涌,你应当知道,这就像有人在其一生中只习惯于辛苦的味道,对于蜜糖或石蜜这样的上妙美味,他们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其存在。或者,有些人在漫长的黑夜里被欲望所驱使,被各种欲望的烈火所燃烧,他们内心无法消除对色声香味触的执着,因此对于远离这些执着的微妙乐趣,他们同样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
又或者,有些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沉迷于世间的华丽言辞,乐于其中的胜解,他们对于内心寂静、圣洁的沉默之乐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再者,有些人在长久的生命中,由于过于依赖通过见闻觉知来表示的胜解,他们沉迷于世间的各种表象,因此对于永远消除一切表象、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他们同样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
法涌,你还应知道,就像有人在长夜里,因为种种自我执着和争论的胜解,他们沉迷于世间的各种争论,对于北拘卢洲那种无我、无执着、无争论的境界,他们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
同样地,法涌,那些只习惯于寻思的人,对于超越一切寻思所能理解的胜义谛相,他们也无法想象、无法比较、也无法理解和相信。”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于超出自己经验和认知范围的事物,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了人们在欲望、言辞、见闻觉知、争论等方面的局限,以及这些局限如何阻碍他们理解和接受更高层次的真理或境界。同时,这也体现了佛教对于超越执着、达到内心寂静和究竟涅槃的追求。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白话文翻译:
这时,世尊(即佛陀)为了重新阐述这个道理,于是说起了偈颂:
“内心体悟那无相的境界,
无法用言语来表述,超越一切表象,
平息所有争论,这就是胜义谛,
它超越了一切思维的界限。”
就在这时,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对佛陀说:“世尊,真是奇妙!世尊所说的胜义谛相,微妙而又深奥,它超越了诸法的一异性质,难以通达。世尊!我曾在一个地方,见到众多菩萨正在修行胜解行地,他们聚集一堂,共同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的一异性质。
“在这个聚会中,有些菩萨认为‘胜义谛相与诸行相完全相同,没有差异’,而有些菩萨则认为‘胜义谛相与诸行相并非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有一些菩萨感到疑惑犹豫,他们问:‘这些菩萨中,谁说的才是真实谛理?谁说的又是虚妄之言?谁是在如理修行?谁又不是呢?’有人主张‘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无异’,也有人主张‘胜义谛相异于诸行相’。
“世尊!我看到他们这样争论不休,心中暗自思忖:这些善男子真是愚痴顽钝、不明事理、不善于如理修行。他们对于胜义谛那微妙而又深奥、超越诸行一异性质的真谛,显然无法理解。”
“超越诸行一异性质”是一个深奥的佛教哲学概念。为了理解它,我们首先需要分别探讨“诸行”、“一异性质”以及“超越”这几个词汇在佛教中的含义。
“诸行”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世间万物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这些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这就是“诸行无常”的观念。它揭示了宇宙间万物变化不息的本质规律。
“一异性质”则涉及到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在佛教哲学中,过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都被视为是片面的观点。中论中提到“不一亦不异”,意味着在究竟的层面上,事物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绝对不同,而是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
“超越”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超越世俗的执着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这种超越不是外在的超越,而是内心的转变和提升,是从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和执着中解脱出来,以更加宽广和深邃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将这几个概念结合起来理解,“超越诸行一异性质”可以理解为超越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执着,也超越了对事物之间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片面认知,达到了一种更加究竟和圆满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心灵解脱和自由的关键所在。
在佛教经典和哲学中,这种超越的境界通常与“真谛”、“胜义谛”等概念相关联。它指的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概念束缚的、直接体悟宇宙万法本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能够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对世界的错误认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胜义谛的超越性和深奥性。通过善清净慧菩萨的见闻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众生在理解胜义谛时的困惑和争论。同时,也体现了佛陀所宣说的胜义谛相的超越性和难以言说的特点。这段经文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胜义谛的理解,也启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应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探求真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白话胜鬘经

胜鬘女儿身,清净如玉如。一朝闻佛法,亲近佛菩萨。解除世间惑,华光如来为!

by:华光如来

金刚二话:禅话金刚经·白话金刚经|能断一切苦

《金刚经》,释迦牟尼在三千多年前讲给菩萨开悟的佛学经典,有人认为它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宪法,它也是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金刚经》代表着佛教最高的智慧,是...

by:吉生学堂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在一般人眼中,玩家肯定是赢不过庄家的,但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在半个世纪前就找到了击败赌场的秘诀,而且还触类旁通地把这些技巧成功地...

by:钱哥财富读书会

精读-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在一般人眼中,玩家肯定是赢不过庄家的,但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在半个世纪前就找到了击败赌场的秘诀,而且还触类旁通地把这些技巧成功地...

by:跟着钱鸽学投资

精读《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在一般人眼中,玩家肯定是赢不过庄家的,但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在半个世纪前就找到了击败赌场的秘诀,而且还触类旁通地把这些技巧成功地...

by:钱鸽的财富圈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钱鸽精读

在一般人眼中,玩家肯定是赢不过庄家的,但这本书的主角,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在半个世纪前就找到了击败赌场的秘诀,而且还触类旁通地把这些技巧成功地...

by:投资理财读书圈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直译白话文 一切诸法皆从心地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收于大正藏本缘部。该经中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自古以来,以经中关...

by:多云下的蛋

无根树·白话解

《无根树》是明代的张三丰真人在武当时留下的丹道名篇,但是诵读者众多,尚未发现有白话解说者,主播用白话的形式为大家讲解,若有纰漏之处,望告知,以修正。参考《无根树...

by:十五Lyndon

一切 这也是一切

一切这也是一切作者:北岛舒婷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

by:西北汉_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