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白话 一切法相品第四 )

2024-04-11 16:47:0928:16 48
声音简介
一切法相品第四
原文:
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
白话文翻译:
一切法相品第四
这时,德本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如您所说,对于各种法相有深入了解和技巧的菩萨,他们被称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但究竟什么是‘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的标准呢?您是基于什么来认定他们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的呢?”
德本菩萨说完这番话后,世尊告诉他:“德本,你问得很好!你能够向如来询问如此深奥的义理,显示出你希望为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你对世间、天人和阿素洛等都怀有深深的悲悯,希望他们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和安乐,因此你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应该仔细听,我会为你解释各种法相。”
解释: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德本菩萨与世尊之间的对话。德本菩萨询问了关于“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的定义和标准,表现出他对佛法的深入追求和对众生的关怀。世尊则赞扬了德本菩萨的提问,并承诺会为他详细解释各种法相。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对于智慧和慈悲的重视。德本菩萨的提问展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而世尊的回答则体现了佛教对于智慧和慈悲的教导。
核心思想:
德本菩萨询问“于诸法相善巧菩萨”的定义和标准。
世尊赞扬德本菩萨的提问,并承诺为他解释各种法相。
这段对话体现了佛教对于智慧和慈悲的重视。
个人启示: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对于佛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掌握了佛法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众生服务,带给他们真正的利益和安乐。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德本菩萨的精神,勇于向智者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原文: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习,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白话文翻译:
所谓各种法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哪三种呢?第一种是“遍计所执相”,第二种是“依他起相”,第三种是“圆成实相”。
那么,什么是“遍计所执相”呢?它指的是一切法都是基于假名而建立的,这些假名之间有着自性的差别,甚至会导致我们随之产生各种言说。
接下来,什么是“依他起相”呢?它意味着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有着自身的自性。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这个,所以有了那个;因为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这就像无明导致了行,进而招集了纯大的苦蕴。
最后,什么是“圆成实相”呢?它表示一切法都是平等的真如。对于这真如,诸菩萨因为勇猛精进和如理作意、无倒思惟的因缘,才能够通达它。通过不断地通达和修习,他们最终能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圆满。
疑难字词解释:
遍计所执相:“遍计”意为普遍地计较或执着,“所执相”指的是所执着的外相或表象。整体而言,这是指人们普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
依他起相:“依他”即依靠其他条件,“起相”指生起的现象。整体意思是事物是依据其他条件而生起的,强调事物的因缘性。
圆成实相:“圆成”表示圆满成就,“实相”即真实相状。整体而言,这是指事物的真实、圆满的本来面目。
真如:佛教术语,意为真实不虚、如常不变的法性,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佛教中关于“法相”的三种分类: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其中,“遍计所执相”强调人们常常执着于事物的名相和表面现象;“依他起相”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自存的事物;“圆成实相”揭示了事物的真实本质,即平等无差、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通过这三种法相的阐述,经文旨在引导人们超越表面的执着,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通达无上正等菩提的圆满境界。
原文:
“善男子!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眩翳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就像眼睛有眩晕模糊病症的人,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各种幻象,这种由病症导致的错误认知,与“遍计所执相”是相似的。这些眩晕模糊的病人可能会看到如发丝、毛轮、飞蜂、苍蝇,或是各种颜色的幻象如青色、黄色、红色、白色等不同的景象。这些因病症而显现的幻象,与“依他起相”也是相似的。然而,当一个人的眼睛清澈无碍,远离了这种眩晕模糊的病症时,他所能看到的真实无乱的境界,这就与“圆成实相”是相似的。
疑难字词解释:
眩翳:指眼睛因病症而产生的眩晕模糊的现象。
遍计所执相:指人们普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而产生的错误认知。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佛教中关于“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理解。其中,“遍计所执相”代表人们因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产生的错误认知;“依他起相”代表事物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但也可能因此导致幻象或误解;而“圆成实相”则代表事物的真实本质,是超越表面现象和误解的真实境界。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理解到佛教对于真实与幻象、本质与现象的区分,以及对于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
原文: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就像那清净的颇胝迦宝(一种宝石),如果它与青色的染料混合,就会呈现出帝青或大青末尼宝(两种珍贵的宝石)的样貌。由于人们错误地执着于这是帝青或大青末尼宝,因此会产生迷惑和困扰。同样地,如果它与红色的染料混合,就会像琥珀末尼宝;与绿色的染料混合,就会像末罗羯多末尼宝;与黄色的染料混合,则会呈现出金像的样子。每次都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执着于这些混合后的宝石是真正的珍贵宝石,从而导致了迷惑和困扰。
疑难字词解释:
颇胝迦宝:古代对一种宝石的称呼,可能是指某种透明的宝石或水晶。
帝青、大青末尼宝:都是指青色的珍贵宝石。
琥珀末尼宝:红色的珍贵宝石。
末罗羯多末尼宝:绿色的珍贵宝石。
邪执取:错误地执着或认为。
惑乱有情:使有情众生(指有感知、情感的生命体)产生迷惑和困扰。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可能并不具有固定的性质或意义,它们所呈现出的样貌往往受到外界条件或人们认知的影响。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错误的认知,就很容易产生迷惑和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从而保持清醒和明智。
原文:
“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白话文翻译:
“是这样的,德本!就像那清净的颇胝迦宝石上染有各种颜色一样,人们对于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言说的习气也是如此。就像在那清净的颇胝迦上错误地执着于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颜色一样,人们对于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的执着也是这样。而那清净的颇胝迦宝石本身,就如同依他起相的本质。再进一步说,就像那清净的颇胝迦上的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颜色,在常时、恒时中都没有真实、没有自性,同样地,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在常时、恒时中也是没有真实、没有自性的。而圆成实相的本质,我们也应当这样理解。”
疑难字词解释:
颇胝迦:古代对一种宝石的称呼,可能是指某种透明的宝石或水晶。
依他起相:指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有着自身的自性。
遍计所执相:指人们普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
圆成实相:表示一切法都是平等的真如,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无有真实、无自性性:指没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自性。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关于“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理解。它强调人们常常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而这些执着在常时、恒时中都是没有真实、没有自性的。真正的本质是圆成实相,即一切法的平等真如。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对于真实与幻象、本质与现象的区分,以及对于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
原文: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白话文:“再者,德本!由于相与名相应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遍计所执相’。因为执着于‘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我们能够认知‘依他起相’。而当我们在‘依他起相’上不再执着于‘遍计所执相’时,便可以了解‘圆成实相’。”
疑难字词解释:
复次:再者,又一次。用于继续之前的讨论或列举。
相名相应:相与名相应,指的是事物的表象(相)与其名称或概念(名)之间的关系或对应。
遍计所执相:普遍地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
依他起相:事物是依据其他条件而生起的,强调事物的因缘性。
无执:不执着,没有固定的执着或偏见。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进一步阐述了“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之间的关系和认知过程。它指出,由于事物的表象与其名称或概念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了解“遍计所执相”。而当我们执着于“依他起相”上的“遍计所执相”时,能够认知到“依他起相”。但真正的了解“圆成实相”,则需要在“依他起相”上不再执着于任何表面现象或名相,这样才能洞察到事物的真实本质。这一过程体现了佛教对于真实与幻象、本质与现象的区分,以及对于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
原文: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如果诸位菩萨能够在各种法的“依他起相”上,真实地了知“遍计所执相”,那么他们就能够真实地了知一切没有固定形相的法。如果诸位菩萨能够真实地了知“依他起相”,那么他们就能够真实地了知一切有杂染、有执着的法。如果诸位菩萨能够真实地了知“圆成实相”,那么他们就能够真实地了知一切清净无染的法。
善男子啊!如果诸位菩萨能够在“依他起相”上真实地了知没有固定形相的法,那么他们就能够断灭有杂染、有执着的法。如果他们能够断灭这些有杂染、有执着的法,那么他们就能够证得清净无染的法。
疑难字词解释:
依他起相:指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它们没有独立自存的性质,是依靠其他条件而存在的。
遍计所执相:指人们普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认为它们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认识和执着。
圆成实相:指一切法的真实本质,是清净无染、平等无差的,超越了一切表面现象和执着的境界。
杂染相法:指有杂染、有执着的法,即受到各种烦恼和业力影响,不清净、不圆满的法。
清净相法:指清净无染、圆满无缺的法,是菩萨修行所要证得的境界。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和“圆成实相”的真实了知,来断灭杂染相法,证得清净相法的过程。其中,“依他起相”是修行的起点,“遍计所执相”是需要超越的障碍,“圆成实相”是修行的终极目标。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理解到佛教对于真实与虚妄、清净与杂染的区分,以及对于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
原文:
“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白话文翻译:
“正是如此,德本!因为诸位菩萨能够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所以他们能够如实了知各种无相之法、杂染相之法以及清净相之法。由于如实了知无相之法,他们能够断灭一切杂染相之法;由于断灭了一切杂染相之法,他们便能证得一切清净相之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便被称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也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来认定他们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疑难字词解释:
遍计所执相:指普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名相。
依他起相:指事物是依据其他条件而生起的,强调事物的因缘性。
圆成实相:指事物的真实、圆满的本来面目,是超越表面现象的真实本质。
无相法:没有固定形相的法,超越了一切表象和执着的境界。
杂染相法:有杂染、有执着的法,即受到各种烦恼和业力影响,不清净、不圆满的法。
清净相法:清净无染、圆满无缺的法,是菩萨修行所要证得的境界。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阐述了菩萨如何通过对“三相”(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真实了知,进而了知无相之法、断灭杂染相之法、证得清净相之法的修行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佛教对于真实与虚妄、清净与杂染的区分,以及对于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菩萨,被如来认定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这是对他们在法相认知上的高度赞誉。
原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不断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不观诸行众过失,放逸过失害众生,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
白话文翻译: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强调这一深义,于是以颂歌的形式说道:
“如果不能了知那无相之法,
便无法斩断杂染相法的纠缠;
因为杂染相法未能断尽,
所以难以证得微妙清净之法。
若不审视诸行的众多过失,
放逸的过失便会伤害众生;
在静止与变动之法中懈怠,
这种失坏真是令人悲悯。”
解释:
无相法:指的是没有固定形相、超越名相的真实法性。
杂染相法:指的是受到各种烦恼和业力影响,不清净、不圆满的法。
放逸:指放纵自己,不遵守道德规范,不修行,不精进。
懈怠:指对于修行或其他正当活动不积极、不努力。
世尊通过这段颂歌,强调了了知无相法的重要性,以及不能了知无相法所带来的后果。同时,他也提醒众生要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放逸和懈怠,以免受到伤害和失坏。
核心思想:
这段颂歌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对无相法的了知是断灭杂染相法、证得清净相法的关键,同时提醒众生要警醒自己的行为,不可放逸和懈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太虚:法相唯识学

太虚著《法相唯识学》

by:半閒堂

金玉滿堂10:法相

(佛光山人间卫视提供)五十年前,慈庄法师担任高雄寿山佛学院教务工作,星云大师嘱咐他以生动活泼的语体方式教授佛教名相学,并将教材汇编成文字;直到1997年,佛光...

by:星云大师

《法相仙途》修仙巨作

张凡,一个资质普通的修仙者二世为人,能给他带来什么优势?崎岖仙途,漫漫长生路。多少天纵奇才,殒身不恤。仙门宗师,魔道巨枭,千年老妖,哪个不是天资卓绝,际遇非凡。...

by:藏书小馆

法相唯识学概论 太虚著

此文为太虚大师所著《法相唯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的一部分,现单独读出,利益读者修习。

by:LarryTang

小AI说:婚姻法相关法律

婚姻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交易。今天,你维护了吗?售后服务有做好吗?

by:AI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