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沉浮》2:车盖亭诗案

2024-05-14 19:00:0015:24 42
所属专辑:小谦聊好书
声音简介

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陈歆耕的《蔡京沉浮》。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蔡确被贬之后,写下了十首名为《夏日登车盖亭》的绝句,很快就传开了,他的对头吴处厚拿到这十首诗之后,就想借这十首诗来攻击蔡确,置他于死地,所以他对这些诗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解读的。


吴处厚从这十首诗中挑了五首作为自己告状的证据。


我们先看其二,吴处厚是这么说的:“‘睡觉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个解读明显就非常牵强,蔡确的诗里说自己一觉醒来,虽说身处贬谪之地,但仍然笑看人生,这说明这个时候的蔡确还是比较乐观豁达的,可是吴处厚却强行把蔡确的心情和朝廷挂钩,现在朝廷政治清明,你在笑啥?如果吴处厚的这个说法成立,那我就想问一句,蔡确要是在诗里写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感到十分悲伤,甚至都流下泪来,是不是就可以解读为自己作为忠臣受了这么大的冤屈,现在的朝廷大臣都是小人,皇帝是昏君呢?


我们再看其四,吴处厚是这么说的:“‘何处机心惊白鸟,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


吴处厚说蔡确这两句是在讥讽谗谮之人,那我就想问了,谗谮之人是啥好人吗?讥讽这种人有问题吗?


我们再看其五,吴处厚是这么说的:“‘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人。


吴处厚说蔡确在这两句里用刚出巢的黄口小鸟和小鱼,是讥刺新进执政官员。那我就想问了,现在这些当权的旧党人士大都是重返政坛的老臣,都已从政多年,谁是小鸟,谁是小鱼啊?


我们再看其八,吴处厚是这么说的:“‘沉沉沧海会扬尘,谓人寿几何,尤非佳语。


蔡确在这句诗中说,世事难料,沧海也会扬尘。这个写法其实很正常,因为诗人经常以此抒发人生感慨。可是吴处厚就联想起高太后这个时候年事已高,而且是高太后重用了旧党之后才开始了对新党的清洗,所以吴处厚这么说就是想提醒高太后,这个蔡确对你一直不满,他想等你死了之后翻身呢!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其十,蔡确在第十首诗中有这么两句:“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说唐代有一个大臣叫郝甑山,他是湖北安州人,而蔡确这个时候刚好被贬到了这里,所以他写诗想到郝甑山也很正常。当年唐高宗身体欠佳时,想逊位皇后武则天,郝甑山就强烈反对,所以吴处厚就说,这个蔡确用郝甑山反对武则天执政的典故,质疑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合理性。


其实两者是有本质不同的,唐高宗是要传位给武则天,而高氏只是阶段性垂帘听政,天下还是赵家的。相似之处,就在涉及女人当政。这是高太皇太后最敏感的一根神经。被愤怒情绪裹挟的女人,是谈不上理智判断的。久混庙堂的“官油子”吴处厚,深谙从何下刀子最致命。


这个就是吴处厚举报信的大致内容,举报信发出后,吴处厚对他儿子说:“我二十年深仇,今报之矣。”儿子了解原委后,哭着说:“这种落井下石、致人死命的事,岂是人干的?我作为你的儿子,今后有何颜面处身立足于人世间?”吴处厚听了儿子这番话,意识到自己这么做好像有点过了,不但有损名节,可能还会祸延子孙,试图派人把奏章追回,但已经晚了。


后来蔡确固然因此状而遭祸,而这个吴处厚也未落到什么好处,在蔡确被再贬时,他从汉阳移任卫州,这只是“平调”,而不是升官,其实只是换一地吃饭而已。不久他就“疽发于脑,自嚼其舌断而死”,当然,这是后话。


吴处厚的举报信在朝廷内引起了轩然大波,高太后自然十分愤怒,而那些旧党人士也趁机拱火,一定要置蔡确于死地,最后高太后的决定是:“蔡确可英州别驾,新州安置!”


这个新州在当时乃岭南瘴疠之地,贬处该地的人,几乎都会染上瘟疫,有去无回。显然,高太后这么做和杀了蔡确没有区别了,有的大臣看不下去了,就给太后说,蔡确的母亲年龄已经很大了,就不要把他贬那么远了,要不换个近一点的地方?结果高太后来了一句:“山可移,州不可移也!”


获知蔡确被再贬岭南新州,其母明氏先是进状至尚书省申诉,未获太后批准。其后又携外孙,在高太后出驾时,拦驾抱住马首,呼天抢地哀号上递诉状,但上诉状软化不了高太后的铁石之心。在她心目中,蔡确“奸邪深险”,不但要贬移新州,且永不得放回。如果死去,则是“社稷之福”。


在“车盖亭诗案”中同时被惩处的,还有为蔡确说公道话的尚书右仆射范纯仁、左丞王存,范纯仁被移知颍昌府,王存知蔡州。而我要提醒你的是范纯仁和王存都是旧党,你就可以想见,这个时候的党争已经到什么程度了,即便是同党,只要你敢为新党说话,那你就是整个旧党的敌人。


蔡确在赴新州途中,只携一爱妾,号“琵琶姐”。又随带一鹦鹉。因诗获罪的蔡确从此谨言慎行,几乎处于沉默寡言的状态。连有生活琐事唤琵琶姐,也通过鹦鹉传话。每次轻轻敲一小钟,鹦鹉闻之遂呼“琵琶姐”。至岭南不久,“琵琶姐”染病先蔡确而去。某日,蔡确穿衣时,衣带误击小钟,鹦鹉又呼:“琵琶姐,琵琶姐,琵琶姐……”可是世间已无“琵琶姐”。


鹦鹉无意人有情。鹦鹉之声,触发蔡确无限感伤,遂赋诗曰:“鹦鹉声犹在,琵琶事已非。堪伤瘴江水,同渡不同归。”诗写完后,他已泪流满面。从此蔡确郁郁成疾,最终死在了新州,享年仅五十六岁。


对于旧党来说,能够把蔡确这样的新党领袖人物贬到岭南,让他永无翻身之日,这当然是他们的胜利。现在的旧党可谓春风得意,他们想乘胜追击,于是宰相梁焘向太皇太后密具一份“新党”名单,这份名单共列出七十七人,但蔡确亲党和王安石亲党名单中,有不少是重叠的,如果减去重复的,总数达不到七十七人。这份名单被“榜之朝堂”。凡上了这份名单的朝野之臣,再次遭到贬逐和清除。


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现在相对于新党的优势只是暂时的,一旦失去了高太后的支持,他们就会遭受来自新党疯狂的反击,而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元祐八年(1093)九月二十三日,太皇太后高氏去世。而就在这一年的正月,蔡确死在了岭南。


高太后一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就得看宋哲宗和高太后这祖孙俩的关系了。关于他们俩的关系,我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宋哲宗什么都听高太后的,从来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至于高太后都忍不住问他:“那些大臣奏事,都是我在处理,你为什么从来都不说话呢?”


宋哲宗回答:“既然您都处理了,那我还说啥呢?”


宋哲宗这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你当然可以说他是在太后面前比较谦恭,觉得自己年龄还小,能力不足,太后都处理得这么好了,根本不需要自己再说什么了。但是可不可以理解为,宋哲宗是在表达对高太后独断专行,凡事不征求他意见的不满呢?当然可以,事实上宋哲宗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高太后死了,宋哲宗亲政的时候,与某些大臣聊起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感受,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每次那些大臣前来奏事,我都只能看见他们的臀背。”啥意思啊?说明这些大臣奏事都是围着太后转,根本不搭理宋哲宗,所以留给宋哲宗的可不就是屁股和后背吗?而高太后对于这样的现象也没有做出任何的改进,说明高太后当时确实是独断专权,根本就没有征求过宋哲宗的意见。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哲宗有啥办法?他没办法,他只能忍,所以他就索性保持沉默了,但是保持沉默,不代表内心没有想法,只是他知道,这个时候不是爆发的时候,他是在等待。那宋哲宗是偏向于旧党还是新党呢?我们来看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宋哲宗常使用的一张旧桌子有些破损,太后命人换一张新的,但宋哲宗不让换,仍继续使用旧桌。高太后就很奇怪啊,就问他为啥不换啊,宋哲宗是这么回答的:“这是爹爹用过的。”高太后听完,可以说是极度伤心。你可能会奇怪,儿子对父皇有深厚情感,不是很正常吗?高太后伤心个啥?你不要忘了,宋神宗一生都在变法,他重用的是新党,可是他一死,高太后垂帘听政,却重用旧党,不但全面推翻宋神宗的变法政策,还对新党人士进行了各种迫害,蔡确是怎么死的大家可都看着呢!当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虽说下了大狱,但新党最后也没有赶尽杀绝,只是把他贬到了黄州,更何况苏轼严格来说也不能算冤枉,因为他确实在不少诗文中讽刺批判了新法,可是蔡确真的是冤枉的啊。但旧党哪管这些,非要置他于死地,高太后也是完全失去理智,她做的这些事,对于深爱着父亲,甚至是崇拜父亲的宋哲宗而言,他的内心能没有任何想法吗?


说到这儿,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高太后一死,终于掌权的宋哲宗会做什么。当然是全面贬斥旧党,重新启用新党。于是,我们熟悉的蔡卞升为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蔡京权户部尚书,由成都调任京都,章惇重新被任命为宰相,而身为旧党的吕大防、苏轼、苏辙、范纯仁等人全部被贬。之前你们不是把蔡确贬到岭南了吗?好,现在我就把你们贬到岭南。正所谓,你让“我党”一人去岭南,我让你“全党”去岭南。


然后,宋哲宗改了年号,之前的年号叫“元祐”,由于在使用这个年号的时候高太后大力扶植旧党,因此我们也把旧党人士称为“元祐党人”,他们废除新法,驱逐新党人士的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元祐更化”。现在宋哲宗把年号改为“绍圣”,这其实就已经表达了他的执政理念。什么叫“绍圣”啊?就是绍述宋神宗的变法思想。既然如此,那王安石的地位就必须提高,于是宋哲宗下诏,将王安石像请入神宗庙庭,同日追复蔡确右正议大夫。


蔡卞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提出要重修《神宗实录》,宋哲宗当然同意。《神宗实录》相当于皇家正史,但之前不是旧党掌权吗?所以旧党人士就在《神宗实录》里面大力批判新法,现在蔡卞是《神宗实录》主编,他带领着蔡京、曾布、章惇这些新党人士删削诋诬变法的内容,补充褒扬变法的记载。


当然,除了这些工作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恢复王安石的新法,在恢复新法这件事上,蔡京出力最多。蔡京、蔡卞兄弟二人的才能在这一时期显露无疑,这一切宋哲宗都看在眼里,所以蔡京、蔡卞兄弟可以说是一路高升,这就引起了曾布的不满。


这个曾布是曾巩的弟弟,当初王安石一开始变法的时候他就参与了,他和王安石、吕惠卿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有过非常密切的交流,所以他堪称新党的元老了,但后来他们三人在很多具体政策上有了分歧,曾布一气之下,退出了。等到了宋哲宗执政时期,新法重启,曾布觉得我作为元老,理应成为宰相主宰一切啊,于是他就找到了已经成为宰相的章惇,想让章惇保举自己成为宰相,但章惇怎么可能同意呢?章惇之所以能成为新党中唯一一个被提拔为宰相的人,其实和他的性格有关。你想,宋哲宗年幼即位和元祐年间的政治情势,以及大臣们“处心积虑”对他的训导,就让宋哲宗养成了恭默、寡言、内敛的性格,但亲政以后,他却要绍述熙丰,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强势干练的人当此大任来辅佐。可是你再看其他人。


蔡卞由于是王安石的女婿所以就表现地过于推崇王安石,而他的哥哥蔡京是个投机分子,谁也没有忘记当初蔡京5天之内废除免役法迎合司马光的事,而曾布这个人相信通过刚才的叙述你也意识到了,这个人工于心计,过分关注权力,所以宋哲宗不会重用他们。但是章惇率直敢为的性格刚好弥补了宋哲宗性格上的缺点。再加上章惇本人也有足够的才干去推行新法,所以哲宗才重用了章惇,让他得以独相七年。对于章惇而言,有了宋神宗的信任,他作为独相那是大权在握,怎么可能跟曾布分享权力呢?就在曾布发觉自己离宰相之位越来越远的时候,他却看到蔡京正在向宰相位置冲锋,于是他从中作梗,阻止了蔡京当宰相。说到这儿,相信你也意识到了,新党内部现在也分裂了。


就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年仅24岁的宋哲宗竟然驾崩了。更要命的是,宋哲宗没有儿子。


这也就意味着新任国君只能从宋哲宗的弟弟,也就是宋神宗的其他儿子中选择,此时宋神宗的皇后已经变成了向太后,她对于下一任皇帝有自己的人选,但她中意的人选却和宰相章惇想要拥立的人不一样,看来,一场争论是免不了得了。那么,谁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蔡京沉浮》,陈歆耕著;


2.《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治研究》,杨小敏著;


3.《宋徽宗》,伊沛霞著;


4.《宽容与执拗》,赵冬梅著;


5.《宋神宗与王安石》,吴钩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枕流_企承

这新党和旧党就像水里的葫芦和瓢,按下这头浮起那头,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小谦_9j 回复 @枕流_企承

这就是北宋晚期的政局

猜你喜欢
沉浮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以千万计的人员在国企改革中被大规模裁减,汹涌的下岗潮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阵痛与无奈。为重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往昔的峥嵘岁月,揭露种种贪污腐化、...

by:小龙女_FLZT

凤主沉浮

她,天生痴傻的废柴无颜女她,天纵奇才的禀赋倾城颜玉陨香消,再睁眼,强势灵魂互换当自信张扬的她取代懦弱无能的她摘去丑颜的面具,褪去无能的外衣华丽蜕变,惊才绝艳风...

by:玉灵霄

商海沉浮

王东东,从事微商教育行业。端过菜盘,摆过地摊,从无背景没人脉,迷茫无望到找到方向死磕2年坚持不懈,凭借真实,坚持,抓住移动互联网机遇,帮助服务影响千万微商人次,...

by:微信营销之微营销微商

我主沉浮

周梅森以一个省级领导班子为叙事主体,精心塑造了省长赵安邦、省委书记裴一弘、省委副书记于华北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形象。同时,首次将笔触伸入到了经济生活的核心,揭示了...

by:鸿达以太

谁主沉浮

内容简介书中描述了一位副乡长到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市政法委书记....到省级高官的官场历程。以及数百位官员的粉黑登场。全面呈现中国官场生态。

by:梧茜玥

沉浮婚姻

好的婚姻不是守来的,是靠你的经营得来的。如何经营婚姻、守卫自己的爱情、做一个高情商的女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关注我们,陪你一起寻回幸福!

by:沉浮婚姻

宦海沉浮录

为您详细讲述了盛唐名相宋璟的辉煌一生,几番的大起大落,到最后事业达到顶峰,可是最后他却选择退隐,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

by:不再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