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07:善护不知,立乎不测

2018-06-24 16:46:1557:29 2684
声音简介

文字由先生讲课整理而成,经先生修改后摘录如下:


01/脱落文字,一相三昧


《逍遥游》这个课程,陪着我们跨过新年,这是一个很好的征象。


每次分享庄子,我都诚惶诚恐,不是怕讲得好或者不好。治学是一个掩盖、遮蔽和发蒙同在的过程。所有诠释的语言和文字,都可能造成二次遮蔽,没有哪一种文字是觉醒的文字。凡以为有觉醒文字可持者,不过是因觉醒之名义,再一次被覆盖而已。


无论什么样的语言和文字,是器,不是道。迷于语言和文字者,即是障碍,即是着相。


这里听课的很多都是新人,人群结构也很丰富。凡学,都是机会与问题并在。如一见逍遥,就有情绪应对出来,诸如:愉快啊、无拘无束等。这种应对出来的情感,易导人妄想,与“逍遥游”本义了无干涉。如果不能剔除这种妄念,就无法真正修学。历代圣哲,皆以诚为药,戒学者易起之情妄。诚,不自欺也,念念反省,不敢自美,即是精进。


不是过来人,无法预想过来事。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多半生者,或迷于死,或恐于死,竞日不得安宁。小人不宁,小人依其不宁,才见得满世间皆小。以妄想治学和修行,就是小狗咬尾巴,自己玩自己。圣人不然,唯圣人知止能安,唯圣知圣。


《逍遥游》上一讲讲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参考前人注本,多是说:至人是没有自己的,神人是无所谓讲功劳的,圣人是不会被名利所误的……诸如此类等等。


这种解释,不能说不对,就像我们看到一头牛,未见牛时,可能先闻牛声“哞哞”,近则见牛四肢形体,再近则见毛肤筋节。牛有牛毛,但牛毛不是牛。而学者宗经明道,常迷于所见,以自为方,为词章所欺,被自是所蔽,见毛不见牛,犹自以为有得,执毛为牛。恐永生不得见牛,可不慎欤?


读圣人书,不可以置身书外,望文生义。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翻滚,以为理解,恐是陷阱。有人说:你这样讲庄子,我们一般的人听不懂啊,你能不能讲我们听得懂的呢?讲学,不是为了服务于听众的耳朵。学人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听懂而听,当省思:为何听,欲听个什么?莫被听懂骗了,听懂未必有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不知为知,可以有学。当我们没有能力直面困惑,不能触机观照,反求诸己时,学门尚未入,更惶论开智。若外求耳目之解,以为懂了,于理不能贯,于心不能和,于行不能践,怎么是懂了呐!更是添堵。


一个诚意的善学者,不急于为问题找答案。一切问题,皆内遇己心,才能缘问题而明心,此亦佛言“烦恼即菩提”。莫急急慌慌外求理解,千百年来,凡以为自己理解了、得道了者,多是自欺,亦是欺人。学不能旋面,纵读书五车,亦是终生无学。


“至人无己”,不可用白话文的意思去替代它。不要随便拎一块牛肉就以为是牛。试举《养生主》之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历代智者,多引牛设喻。禅宗有牧牛图,西游记中有牛魔王。当知:修身即是解牛,牛是自己,庖丁也是自己。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我们看到的所谓牛,只是牛的声闻色相。“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三年之诚,始未尝见全牛,不执牛相了。


上根如庖丁,尤历三年之磨砺。今天,太多学人不能安不能静,求速之心胜,未有不败者。没读两天圣人书,就急急慌慌指望当下开悟,急急慌慌觉醒。若三月半年,不能满足妄想,马上改换门庭。时时追求短平快的各种法门,如此,恐将终身役役不得解脱。“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才始入门。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人牛以天遇天,是为神遇。交集不仅是眼物之间,不局于色对色,物对物,而是色空不二,神动天随!庖丁解牛,不要泛泛地说庖丁的技术多高啊,更不是什么庖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庄子不会额外地讲一个外在的道理,凡为了总结出道理而读书宗圣,终是玩伎俩!为己之学,触目无外,圣人处此,与己无别。庖丁与牛,一相三味。



02/善护不知,立乎不测


凡事,总有一个表里,我希望在庄子网上书院,能与大家一道渐入佳境。所谓渐入佳境,不是知识的量化增加了,反倒是愈学愈损,愈学愈不敢以为自己知道了什么。由习惯上的自以为知,渐生出对知与不知的敬畏。不知是不测之域,不要去臆测“不知”。夫子说:“不知为不知。”莫强不知为知。


庄子提出了四个字:小大之辩。若窥得“小大之辩”,则整部庄子的文字壁垒就土崩瓦解了,三教的封界也都消散掉了。人因不明小大,不晓义利,习经信教都可能异化为外在的膜拜,勤奋反倒可能成为明道的阻碍。


经典如钟,可以用木锤、铁锤试叩,感受响声。叩钟即是诠释。习古琴,打谱即是琴人对曲子的撞击,力小力大、心正心邪,各有示现。


学圣宗经,欲用白话文的易懂,替代原文的精深,恐失真远甚。


敲完鼓,鼓马上就会收声。纵余音绕梁,也会收声,终归于寂静。归寂是保始。归寂则不测,不测如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圣教之理不是明摆的教条,圣教是归寂的,即庄子说“振于无竟,寓诸无竟”,无从把握,无碍当下一用。


庄子说,人因“知”达“不知”之境。俗人,以知来养知,即累积经验以为判断。圣人、智者,则以“知”养其“不知”。善护好了人的“不知”, 才可能有一条无封的康庄大道。





『尧让天下』节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03/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理由是:日月已经出来了,大地都很光明,而我点的篝火还没有把它熄灭,这是勉为其难的,出了大太阳我还点灯,没有意义。已经风调雨顺了,我还要灌溉,这对于庄稼来说,可能是会涝的。因为夫子您这样的贤圣,立于天地间,天下都大治了。尧之为大圣,由此可见,尧以许由为日月,为时雨,尊贤重德有如此者,虽贵为天子,不敢贪功,卑己而尚德,功成不自居。


尧非常地谦恭,说“而我犹尸之”,尸位素餐的尸。说哪还有我什么事儿呢,您的德行那么高,您在,天下就平泰,所以用不着我了。“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尧说我自视力不足,恳请把天下托给您。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许由说,子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挺好了。“而我犹代子”,而我还要取代您,“吾将为名乎?”我是为了天子之名吗?我是喜欢天下之王的虚位吗?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名,不是实,名是实的宾、附属的东西。您这样讲,难道我是为了那个附属的东西吗?


这个故事,差不多都能看懂,犹有微言大义处。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人性凌迟,于是孔孟老庄,各以反省为归本之途。然孔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老庄却连带尧舜也一并反省了。老庄以为,人性之丧自黄帝尧舜已开始,道裂德衰,每况愈下。所以,此节尧动念处即已乖离。天下哪可以让呢?动念想让天下,恐已经把天下当成私己的东西了。天下,不是私产,不是私权,没得让!如人交好,无法让命。


“尧让天下于许由”,这一段中,“让”字打眼啊!


04/天生烝民,各安其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鹪鹩,一种小鸟,身体很小的鸟。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不过一个树枝就可以了。纵然有数不清的树,对这个鸟来说,所用不过一枝。对于老鼠来说,跑到河边不过是喝饱肚子,它不会以能占有这条河流感到荣光。


学不以读书多为贵。可以背十三经,若活不出一个立人来,背书何用!多见学者们做贴标签的学问,如道家是务虚的,儒家是务实的,庄老是务虚的,孔孟是崇实的,这些都是玩概念。哪个圣人不务虚,又有哪个圣人不务实呢?孰知虚实?夫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危急关头,依然弦歌不辍,是务虚还是务实?虚邪,实邪,亦圣贤之机用耳!所以“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者,只是当下的机用。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您还是请回吧,我用不着你给我的这个天下,“君”是尊称。“予无所用天下为!”我用不着这个天下,或曰:我也不能为天下做什么。


况天下,岂外哉!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天下,张三剥夺不了李四的天下,秦始皇也强占不了区区一个黔首的天下。哪怕是囚徒,外力也霸占不去一丝他生命的天下,此文王囚羑里也。生命的国土,每个生命的天下,都是无际的。外境能局促的,不过是一堆血肉。


人人皆有生死,然自有不死者在。儒家说杀身成仁,身可以杀了,仁不能剥夺。此儒所以自立者。儒,不是一个帮派,儒是能柔怀天下的大人;儒不是个阶层,儒是活的温柔敦厚之人。


仁者所以无敌,温柔敦厚也。温柔,如不着物,清风拂面。所谓“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以温柔为剪,剪开了花千万朵,一时繁华竞逐。人称夫子“宣圣春风”者,美其可以化民于无形也。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相当于今之厨子。庖人虽不治庖事,那负责祭祀的尸祝,也不会去越位下厨代庖的。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万物皆各就其位,各安其安。儒曰: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不越位难,不自知者,如何不越位?人生的悲苦,多半是越位使然。不自知者,不能安,不能止,不能就位。


所谓开悟者,就是能时中之人,不越位的人。每个当下,都能在位阶上,就是君子大人,就是觉者,就是大丈夫,就是天人师,就是佛。


所谓的成就者,就是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伦序,知先后。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者,不是外在的僵化,而是生命有伦。


一个人每日活得七荤八素,还整天地口说修行,生怕俗事打扰了修行。自以为是的“静”,自以为是的“不动”,只是作,焉有修?


中土之教,贵在随顺。圣人,随成者也。学佛的人常说随喜随喜,随喜是跟着走啊!春来应春,夏来应夏。圣人设教,句句为点醒,以期明道。明道不是外在的知识所能界定的,是活得能随顺天理。圣人说:知止,如如不动,这就是不易。当知道什么是不易之理,才能随成。在这个不易的世界中,没有一刻停留。和光同尘,入乡随俗,方见不易。


易或者不易,不是横向并列的一对词句,横向地讲易或者不易,都是相。横向是移,不断地变,没有一刻停留,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如车轮上的每个点,它在轮的圆周上。轮有一个轴心,轴心是不动的。《道德经》说“三十辐共一毂”,“共一毂”即是守中,是一切治学纵深之处,是为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则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可以入乡随俗矣!故入乡随俗,不是一个外在的要求,也不是屈己以随人,而是人世的周行。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不是各扫门前雪。治学宗经,文句不可孤立解,闻言不可离人,不可离庄子议庄言,不可离孔子讲论语。若离人议句,横解竖解皆有可能。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常常会在笔记本上抄很多格言警句,那些被孤立拎出来的句子,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化。章句要放到《逍遥游》整体里去体贴,才不至于往而不返。




『肩吾问于连叔』节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05/姑射神人,不近人情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接舆说话,都像是在说大话,没有哪句话靠谱,不着边际,“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我听他说话,被吓到了,“惊怖其言”。


“犹河汉而无极也”,用蒙城县方言解释就是吹牛,吹得没有边际,东北人说满嘴跑火车。


“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说出的话,无逻辑性,风马牛不相及,且完全不近人情。不近人情,就是不正常,无厘头。“不近人情”,四字着眼!


读《逍遥游》,直觉得全篇不近人情,仿佛庄子不会好好说话似的。一个让后世仰视的响当当的“道家创始人”,写了一部道书,一点也不严谨,一点都不合乎论文格式,真是不近人情!开篇不说“道”,却说什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你看今天哲学家,开卷即是什么本体论,道的世界观……翻遍庄子书,庄子也没有几句像哲学的话,净扯些没边的。


觉者之言,言无言,故,解弊者,言可;掩埋粉饰者,言亦可。公子牟说:知不达是非之境欲观庄子之言,如蚊虻负山。犹觉“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连叔说:接舆都说了什么?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藐”,遥远不可及的地方,有个姑射之山,在《山海经》里面也有这个山。有神人住在那儿,神人长什么样呢?肌肤像冰雪一样,淖约若处子,身体都有芝兰之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肩吾说:听听接舆都说了些什么,尽是空话狂语,我觉得不可以取信,“狂而不信”。


人与人交,信难。君子可以不疑,小人不能不怨,何以信?


有人以实证为信,用什么来实证?参照物是什么?比如有一个一米的尺子,这个一米的尺子真的是一米么?没有精准的一米之尺,所谓一米,只是一个假用。一旦假设成为习惯,就信以为真了,我们已经忽略了对尺子本身的检测,或者说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检测尺子。况且修身者所谓的实证,多半是自己的体会,体会因人而异,如何为证?


世俗所谓的信用,多是信用的假设,执幻为真,以伪为实,假真替代了真如。


有些汲汲于实修者,常会举此藐姑射之神证明世上有神仙,还有人说:“庄子讲的修行法门,高人都是用脚后跟呼吸,我们俗人都是用鼻子呼吸。”这样解庄,真让舌举口呆。庄子在《缮性》开篇就说,人如果以世俗的思维去修行,必了不可得。人要知耻,才有反省,不敢自以为是,不敢自美,才可能“旋其面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兰亭石

一符通十界 表之亿年未 缘慧自开莲 甘损尽持持 如担井中水

猜你喜欢
庄子—逍遥游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

by:原来是尺素大仙

《庄子·逍遥游》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by:桂语涛声

张真讲庄子之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安徽蒙城人,先秦伟大思想家。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存世著作《庄子》33篇,又称《南华真经》。庄子之学,是至真之学...

by:张真讲庄子

声音主播

4641817

简介:张真,字抱一,号连山。1972年生,安徽蒙城人。现任北京象罔书院、黄山竹山书院山长。经学私淑先圣,绘事师从武隆萧中胤先生。精研体证庄子之道,游艺丹青水墨之间。多年来,兴办书院、讲学论道、祭祀先贤、授徒弘艺,历千辛而不懈,经万难而不移。为文化传承、民风归厚、生命庄严,渐开一方之先风,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