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下第38章(终)

2023-06-24 21:09:2989:59 2443
声音简介
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到孔子时代为止,中国圣贤连同孔夫子在内,最著名是八个人,即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 《史记》曾把商朝的创立者汤的直系世家追溯到他的家庭的最初祖先帝喾,总共14代。帝喾(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记叙他是黄帝的曾孙。通过甲骨文中历史家考据和《史记》的记叙文字及世系图表,在关于姓名和按历史延续的次序两方面,都是一致的。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中庸》有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是孔子在称赞舜的孝道、德行时有感而发的。

“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不仁哉”(尽心下)。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

《古文尚书·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十六字心传”中,“允执厥中”是核心,尧禅让王位给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史记》。传授给舜四字心法——允执厥中,至今书写这四字的匾额,仍在故宫的中和殿正中悬挂。可以说这是最早中华道德文化的基础,而翻译过来的意思,其实就是国人一直奉行的“中庸之道”。直译的意思是“言行一直,公正不倚,去符合中正之道”。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孔子在修《春秋》时,就把历史资料分成了三个等级:有见,眼睛看到的,六十一年;有闻,听别人说的,八十五年;有传闻,就是传说中的,九十六年。春秋一共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分所见、所闻、所传闻的。

孟子所说的“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媵文公》说禹“疏九河”,“排淮泗”,“八年於外三过其门不入”。《史记》说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孔子赞美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

皋陶:《尚书》记载了皋陶的法治思想,他提出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主张以“法治”辅助“德治”。

伊尹,前文《孟子》万章章句上 第七节提过。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
莱朱,名仲虺,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左相。仲虺作诰,在诰书中首次提出天子失德失天命之哲学思想,乃世界各文化中所独有,并为中国后世改朝换代,提出合于天命之道德准则。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十一年春,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经历了14年的流浪生活后,他再次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孔子回到鲁国,在其生命最后的五年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教学工作和整理保存古代文献,主要是用在“六艺”或“六经”的编撰核定工作上,
孟子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四十岁以前主要在邹鲁一带活动,四十岁以后开始在诸侯国间游历,先后来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魏国。其中,曾分别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两次来到齐国,先后停留八年之久。而在宋国、魏国分别只有两年,在滕国也不过三四年。

“六書”中“象形”和“指事”是屬于“文”;“會意”和“形聲”是屬于“字”;“假借”和“轉注”是屬于用字法。能造字的只有“四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假借。“假借”是口語中有這個字義,也有讀音,就是沒有這個字,于是找一個同音字來代替。例如“北”是兩個人相背之意,假借爲方位詞“北方”之意;“我”是古代的兵器,假借爲第一人稱代詞;“來”是麥子的象形字,被假借爲動詞“到來”之意。“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法。
轉注。“轉注”,許慎說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建類一首”是說轉注出來的字同屬一個部;“同意相受”是說轉注出來的字和本字意義相同。從“考、老”這一對轉注字,可以看出這兩個字形似、同義、音近。這就是轉注的標準。先有“老”後有“考”,“考”是“老”的轉注字,它們同屬“老”部,字義相同,讀音相近。轉注字是爲了反映語音的古今變化,或方言的語音不同。否則就沒有必要轉注了。

宋人王柏以为子思《中庸》有两篇,其主旨各不相同。第一篇从第 1 章到 20 章,以行为主,讲“修道”;第二篇当从今本 20 章中分出,以知为主,讲“明诚”(本文《中庸》章号依朱熹):
  虽各题一“性”字,而其义不同。一原其性之所自来,一原其性之所实有。虽各提一“教”字,而其旨亦异。一以行为主,故曰“修道”;一以知为主,故曰“明诚”。始于天者,终于天;始于诚者,终于诚。分限严而不杂,涂辙一而不差。
  王柏在分析了两部分内容之不同后,指出今本《中庸》原为二书,显然是意识到今本《中庸》之内在结构存在前后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王柏的观点,得到了今人冯友兰、徐复观,及当代学者郭沂、梁涛等人的回应。《中庸》和《诚明》。今本《中庸》第一章与第二十章下半段以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先在第一章提出“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接着又在第二十章下半段及第二十一章对以上命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二者上下呼应,思想连贯。而第二章以下关于“中庸”内容的插入,多少将这种联系打断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分歧和困难。相反,如果将“中庸”的部分拿去,那么原来的思想脉络便清晰可寻。这进一步说明,今本《中庸》是经过后人改动的,“诚明”与“中庸”原来各自独立,并非一个整体。

孟子·滕文公上:昔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先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孟子认为“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孟子·公孙丑上》)
子夏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韩非子·显学》,“八派”中时间较早的有子张之儒、颜氏之儒、漆雕氏之儒;《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贱儒”有子夏氏、子张氏、子游氏,也当都曾立过派。荀子还常常提到子弓,荀子将仲尼、子弓并举,看作儒学的正统,孔子传《易》于(商)瞿qu,后再传到子弓时也曾立派,这就是孔门第一代弟子分化的大概情况。

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大学》,以立其规模。《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
《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中庸》则明确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释此句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礼记·中庸·第三十章》)

《周易·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人足从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孔子,圣之时者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孟子·万章下》)

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7》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公孙丑上2》

世:象形字。“世”与“枼”古本一字,像枝上的叶子,二字古音相近,用法相通。王孙遗者钟“枼万孙子”、䣄王子钟“万枼鼓之”中的“枼”皆读为“世”。“世”本像枝叶形,为“叶”的本字,多被借作“世代”的“世”,为了区别,在表树叶义的“世”下加了表意偏旁“木”,但“枼”也被借用为“世代”的“世”,于是在“枼”上又增加了“艸”以表示植物茎叶的“叶”。会意兼形声字。金文是三个“十”递相连接,表示延续,篆文则将三个点演变为三个短横。


乎:hū 《说文解字》:“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象声上越扬之形为其范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乎”字表示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向”。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为“吧”“吗”。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尔:殷商甲骨文像三足的络丝架,上有锐头,中有器身,下有竖足。到西周春秋时,锐头下各衍出一点,遂成“尔”字,且由原本的象形构件转化为表音构件,原来的象形字也就演进为形声字,尔与尔同为日纽脂部。此时,器足消失,与器身整合为一,器身上用多少不等、方向不同的线条表缠绕之丝。
东汉·许慎《说文》:“尔,丽尔,犹靡丽也。”
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1.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2.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3.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初为象形字。

通呼: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告子上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孟子梁惠王
《穀梁传·庄公三十年》:“何善乎尔?”
《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袁枚《祭妹文》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庄子.天下篇

金刚经的最后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郭店楚简《五行篇》,其中谓:“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

在鹿善继(1575-1636)《四书说约》言,孟子在谈及“见而知之者”时,先是举出禹、皋陶,后是举出伊尹、莱朱,继而举出太公望、散宜生,而在谈及“闻而知之者”时则不然,这表明:孟子担心若“见而知之者”仅有一人会发生传道失于有偏的危险,如孔子后春秋、诗经、易经都有几种版本,所以孟子并举二人。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本照平怀

部分文字演变图形与解释:世、乎、尔(爾)。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孟子·尽心章句下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幸福人生

by:踏雪寻梅

天下第二

荣国公世子魏宁,他结党营私,颠倒黑白,他狼子野心,意图谋反堪称大魏第二权臣,因为天下第一权臣徐元嘉是荣国公世子夫人。

by:五个半青檬

天下第二美

【内容简介】多年以后,有人问大燕第一位平民皇后,她的传奇一生该如何总结。美娘:发家致富!闵柏:……幸好,朕只是靠祖传的美貌继承的皇位,不是刷脸娶到的媳妇。美娘:...

by:青藤月下

天下第一

【内容简介】郝蒙:我是要成为天下第一的男人,怎么能死在这里?【作者/主播简介】作者:天雷猪,网络小说作家,代表作《天下第一》《剑神重生》。主播:春秋之地。【购买...

by:花呈

孟子 尽心篇

南师《孟子》系列讲座之一,《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师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

by:菩提雅舍

天下第一厂

抗战小说《天下第一厂》,振撼出击作者,李同峰,播讲,纪纲隐藏战线谍影重重正面战场艰苦卓绝讲述在抗日战争中东北军人与奉天坊纱厂员工团结一致抗击日本的传奇故事。他们...

by:大连喜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