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打一巴掌给把糖”的行为是否正确?

2023-11-28 23:37

2023-11-29 00:06

  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在其所著《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开篇写到这样一个法则:言出必行。

  她指出,“这条法则包含两层意思:1、如果你不能或不会强制执行你对孩子制订的规则,那就不要制订这样的规则。2、遵守你的承诺。”

  


  那些形同虚设的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给孩子制定了规则,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往往不能真正做到。

  比如,规定孩子每天看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但是,却禁不住孩子的央求,而做出妥协,随意延长了时间。

  比如,在家庭会议上给孩子安排了一项擦地板的家务劳动,但是,在孩子没有按要求去做的情况下,却选择责骂孩子,然后直接代劳。

  比如,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如果把面包屑掉到地板上,按照规则他应该自己清扫干净,但是,妈妈却大声责骂他,直到把他骂到大哭,然后却给孩子嘴里塞进一颗糖。

  再比如,父母答应孩子写半个小时的文章(或者做其他事情)之后,会陪孩子一起玩,但是,时间到了,却没有离开自己的电脑。

  


  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规则的后果:

  无法明辨是非,行为易出现偏差。

  类似于以上几种情形,许多父母可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父母可能会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是,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可以说是教育孩子最大的禁忌。

  某件事情有时候允许做,有时候不允许做,某项规则,有时候履行,有时候不履行,父母总是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疑惑,辩不清是非,也会十分痛苦。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制定的规则是可以打破的,是可以不遵守的,同时,孩子从父母的草率行为中,也无法学会认真地执行与坚守,孩子的行为自然就容易出现偏差。

  


  父母言行一致,则会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

  01 孩子会把规则当成自己的本分,内心安定而踏实,拥有安全感。

  每一种行为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成为一种习惯,遵守规则亦是如此。

  如果父母始终言出必行,孩子就会习以为常,把规则内化于心,当成自己的本分,轻松做到遵守规则,而不会觉得痛苦。

  另外,还有两个附带的好处,一个是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懂得拿捏分寸;另一个是会让孩子的内心安定而踏实,很有安全感。

  


  02 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言行能产生不同的后果,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先来看一个事例:

  明明家有一条规则,每天早上必须按时起床吃早餐,如果起晚了,父母就会按规则行事,把早餐收走,明明就没得吃了。

  当明明想要为自己辩解的时候,父母会对他说:“我们也觉得很遗憾,也很想把早餐留给你吃,但是,有规则在先,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它,你吃不到早餐,只能由你来承担后果了!”

  父母遵守规则,赏罚分明,孩子就会行为有度,就会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违反了规则,就只能接受相应的结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孩子下次就会留心遵守规则。

  


  同样是早餐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虽然也制定了规则,但是,在孩子起晚或者被其他事情耽搁之后,父母常常会因为心疼孩子,而破坏规则,给孩子留了早餐。

  一顿早餐事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言行不一事大,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对规则存有敬畏,不会把父母的话当成一回事了。

  


  03 言出必行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增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

  如果父母总是言出必行,孩子就会知道父母是说话算话的,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尊重,而信任与尊重是营造一个和谐美好家庭的基础。

  有了这一基础,孩子才会做出让父母开心满意的事情,才会更愿意配合父母。而且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社交、认知等方面也会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与此同时,父母也应遵守自己对孩子的承诺,这也是赢得孩子信任的一个方面,如果父母总是失言,孩子就不会再相信父母的承诺。

  父母一旦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没有履行承诺,一定要及时向孩子承认错误,或者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做到。

更多回答
我觉得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只会培养出一个有奴性的孩子,并不会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
正确。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非常不错,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好处,也不会让孩子迷失方向。
不正确。对于孩子做错的地方,家长应当及时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孩子自己说以后要改正这些。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