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书长板坡

你能讲讲苏东坡在惠州的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19 12:03
北宋绍圣元年(一○九四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对新法的苏轼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到惠州。这一年的 十月二日 ,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于是消除了政治上失意之感,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一住就住了三年,写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序跋。后来因为他写了“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传到章恬耳里,章认为他的贬谪生活太闲适了,这才再贬到海南儋县。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间,所谓“东坡居惠,勇于为义”,他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考百姓有干扰,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颇为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他常常月夜游丰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以至“达晓乃归”,游兴是极酣的。他月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写下了“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这“玉塔微澜”成为西湖十景乏一。



苏东坡左惠州,也有一段伤心事,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在这里病死。朝云是浙江钱塘人,字子霞,为人聪敏,有见地,是东坡在杭州做官时里的歌姬,不识字,后已粗通文墨,学书,“粗有楷法”。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死时只三十四岁。她死后,东坡与楼霞寺僧葬她于寺旁的松林间。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东坡梦醒后,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东坡在西湖三年,广泛地接触了各个阶层的群众。由于他之大得人心,因此,西湖的许多建筑物留有纪念他的名字,如苏公桥(西新桥)、迟苏寺、东坡亭、东坡祠、苏堤、……甚至东坡肉,东坡扣肉、东坡酒家等。
苏东坡在杭州的事
1个回答2024-02-19 01:31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千年的西湖和苏堤已经述说了这个结论。
苏东坡与杭州西湖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17:15

北宋文豪苏轼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苏轼与杭州的故事很多,其中的苏轼主持疏浚西湖、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他与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突出,广为传颂的就是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宋史·苏轼传》:"﹝轼 ﹞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因居民饮水苦恶,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虽经唐代中后期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任内主持疏浚,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了杭州人饮水。公元1070年,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在苏轼的建议下,西湖内清淤的泥浆,垒在西湖的湖心南侧成为一道长堤,方便了群众出行、用水、养殖、种植,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引人入胜,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而今我们漫步在长长的苏堤,风拂柳枝,赏一湖碧水,遥想千年前的苏轼带领杭城百姓热火朝天疏浚西湖的场面,该是感慨万千吧。

苏东坡与杭州
1个回答2024-01-04 18:48
  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

  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粗略地游一下杭州也许没有多少

  的感知,及至移居杭州后才深深地感受到,杭州已经把自已

  和苏东坡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发育,

  这种融合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它强有力地渗透到城市生

  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

  一条而已。可是杭州却给予了苏东坡特殊的待遇。濒临西

  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

  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

  达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

  历史上出任过杭州知州的何止百人,可是能有几人留下

  姓名?苏东坡两度出任杭州,前后大约5年。从时间来

  说不算很长。然而他在任期间,体查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

  浚西湖、修筑苏堤;清淤治河、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民

  解决饮用咸水之苦。他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直到现在杭

  州城还烙印着他的足迹。

  沿着南山路南行,经过“柳浪闻莺”不远是“学士港”。

  港湾上有一座开闭式木桥,这就是有名的“学士桥”。桥旁

  有一间两层楼的饭店,称“学士居”。不知此处当年是否就

  是东坡大学士的故居遗址。通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

  园”。公园如半岛状伸入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站在湖

  岸边近处柳枝低垂,远处白堤隐秀。日出时湖面涌金,雨色中

  烟雾空蒙。

  杭州人感念苏东坡,在于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

  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还在于他给西湖添加

  了浓墨重彩的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我爱苏堤。它是最有江南味和最有西湖味的地方。不仅是

  春天可以欣赏到桃红柳绿的美景。沿着苏堤散步,你还可以获

  得别处无法得到的惊喜。你可以领略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

  城的姿容。可以见到湖中孤山峙立、三堤纵横湖间,把西湖分隔

  成几片湖面。往东看,小瀛洲等三岛鼎立湖中,波光潋影,明媚秀

  丽。苏堤,真个如西子美人“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外,苏东坡和杭州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也有诸多渊源。

  “东坡肉”和“吴山酥油饼”就是其中的代表。传说当年苏东

  坡为了犒劳筑堤民工,将猪肉用酒烧好送往工地。百姓为了感

  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至于“吴山酥油饼”说

  的是,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正值一位大嫂在卖点

  心。苏东坡买了一只并询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大嫂答:并

  无名字。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说:就叫它

  蓑衣饼吧!我想大概是苏东坡的四川话让这位杭州大嫂听成了

  酥油饼。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
苏东坡与常州的14次情缘:为何最后在常州终老?
1个回答2024-05-01 12:11

日前,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开门迎客了。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缘何江苏常州要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将讲述苏东坡怎样的故事?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探寻苏东坡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曾14次到常州,并最后在常州终老。”常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唐星良说起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渊源。

“宋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唐星良告诉记者,当时,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赶考,结交一批学子,其中就有常州晋陵县人胡宗愈。次年,朝廷宴请新科进士,苏东坡的邻座恰是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听完蒋之奇介绍家乡之美,苏东坡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14次行程中,熙宁六年(1073年)那次经常被常州百姓提起,尽管苏东坡并未上岸。”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邵玉健介绍,那时苏东坡被派往常州、润州(今镇江)赈灾,于十二月下旬至常州无锡县。除夕下午,船抵常州城东,苏东坡下令泊舟。船家大惑不解,因为毗陵(今常州)驿站仅距数里,完全可享受高级的食宿。原来,苏东坡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辰打扰地方官员,坚持不上岸。“正是那晚,苏东坡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两首,咏道‘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在赈灾半年间,苏东坡踏遍常州所属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并萌发了归老常州的心愿。元丰七年(1084年)十月,苏东坡写下《乞常州居住表》,请求皇帝“特许于常州居住”。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石沉大海。苏东坡全家在扬州等待了近月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年底在泗州(今盱眙),又写《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并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

“苏东坡余生的落脚地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弟弟苏辙所在的许昌,另一个便是常州。他之所以会选择常州,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常州的感情。”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告诉记者,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常州特意组织乡贤团带着文房四宝、茶叶等前去拜访。而且当时,苏东坡的常州老友钱世雄已借来孙姓人家的宅院,供苏东坡免费居住。

1101年6月,66岁的苏东坡长途跋涉,与全家从海南流放地返归常州,定居孙氏馆,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在苏东坡纪念馆东厢房的木质屏风上,两行字记录了他去世的场景:“宋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吴越之民相哭于市”。

两园、三绝、九景

苏东坡纪念馆右侧的墙壁上,一幅“顾塘迎坡”,再现了1101年苏东坡从顾塘桥登岸,常州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

“苏东坡纪念馆是在藤花旧馆的旧址上修建的。相传苏东坡曾手植香海棠和紫藤各一颗于院东北隅,故孙氏馆又称‘藤花旧馆’。”常州苏东坡纪念馆负责人指着有些发黄和模糊的水泥牌匾告诉记者,这里曾遭受战争毁坏,多次重建而成。“清末民初,水泥可是高档材料,足以体现苏东坡在常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迈入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苏东坡半躺雕塑。“国内有许多苏东坡塑像,或坐或立或仰望,不同神韵、不同姿态。但这里是他的终老地,半躺状态更加符合当时场景。”设计该雕塑的常州籍雕塑家冷天明说道。

“纪念馆占地500平方米,许多场景来自史料或相关诗文记录,还原出苏东坡与常州的各种情缘。”纪念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雕塑下面的“毗陵我里”四个字,就是源自苏东坡的“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此我里”,说明苏东坡早已将常州视为第二故乡。

在纪念馆的憩心园,记者看到,一槽砚池和一口古井左右呼应,西墙壁上平行排列着3块灰色方形砖雕,刻写着苏东坡终老时留下的绝笔、绝诗和绝言。唐星良告诉记者,这槽砚池是仿制而成,再现了东坡墨池洗砚的场景。原先的洗砚池因为乾隆南巡,已移于舣舟亭。“那泉斑驳的古井,是东坡生活时的唯一遗物,也是馆内唯一的宋代遗存。”

周晓东介绍,旁边的东厢房是苏东坡终老的地方,门前布满了他最爱的青竹。“从书桌、玫瑰椅、官服架、香几,到罗汉榻、矮官帽椅和小茶几,都是选取晚清榉木,按照宋代风格制作。”

不光是纪念,也是传承

如今,国内的苏东坡纪念馆,主要有杭州、惠州、黄冈等十多座,常州为何要再建一座?

“常州正在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使用好常州籍的名人,还要充分发挥与常州关系紧密的名人效应,从而引领常州的文化传承和人文建设。”周晓东说。

常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纪念馆的建成,将成为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后,还将通过名人故居、古街巷的保护,突出宣扬苏东坡等名人的生平和成就,以古街巷空间为载体,串联漕运文化、地方志文化、学派文化与民俗文化。“今后,这里将串起‘老常州’的文脉风貌,让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浸润在古老文明的气息中。”

康震评说苏东坡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2-07 22:30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在苏州听苏州评弹,去哪里呢?
2个回答2022-07-24 14:34
评弹博物馆每天下去都有演出的
很不错
门票是3-4元含一杯茶
平江区中张家巷 昆曲博物馆边上
天人合一苏东坡——读《苏东坡传》
1个回答2024-01-29 14:02
每次拿起《苏东坡传》,皆手不释卷,意趣无穷。之前从其诗词中感受着苏东坡的伟岸形象与俊朗气质,感叹其才华横溢。而阅读此书得以走近东坡,不能不为其人其文其诗其画其情其趣所折服。东坡一生可谓坎坷多舛,然而其生活态度不可谓不令人称羡。其诗情意趣随性绽放,如磁石般吸魂摄魄,我的目光再也不能从这些文字上挪移,一鼓作气,读个酣畅淋漓。

  苏东坡集诗、书、画三者精华于一身,精神、气韵、情调于笔端舞出,寥寥数笔,大自然生命力与运动感便变化丰富无限。苏东坡与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中国画汲取了书法的技巧与美学原理,吸收了诗的精神与气韵情调。苏东坡等中国绘画的南派重视一气呵成快速运笔的节奏感,道法自然。林先生说:“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法家走,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或弯曲,或转折,所表达出的是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表明了不能仅仅以形似来论画。他画的仙鹤羽未动而先有飞走之意,无人际则完全悠闲轻松的神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努力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精神。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而势不穷。情景交融,意味无穷。苏东坡的画惜墨如金,但传达出的却是一种物我胞与的喜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胸中有丘壑,方谙意无穷。由此我想到了阅读过的其他文与画,其高明处无一不与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小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中,小徒弟以弯曲的线条和两只骆驼画出了许许多多只骆驼的意蕴,以有限代无限,构思巧妙;“踏花归来马蹄香”,画师以翩翩起舞的蝴蝶表现花香,形有尽而意无穷;“深山藏古寺”,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将“藏”起来的古寺抽象在欣赏者的心中,真乃曲径通幽;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用几只湍流中活泼欢游的小蝌蚪来表现可"听"见的蛙声,联想奇特,恰到好处。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给人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苏东坡的写意画。中国画在不知不觉中表示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这个道理,苏东坡在《自题郭祥正壁》一诗中解释得最为清楚: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这正是他即兴作书绘画的写照。他作画如此,写诗如此,生活亦如此,从不矫揉造作。

他极其仰慕陶潜,曾与子由的信里说:“然吾与陶潜,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由此想到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是懂陶渊明的,一如林语堂之懂苏东坡。陶公在诗句中所表达的闲远自得之意,超然邈出宇宙之外。苏东坡赏之,对“见”字心领神会,他说:“此诗景与意会,故可喜也。无识者以”见“为望。”在这一点上,苏东坡可称陶渊明的知己。在人格方面,苏轼与陶渊明同样淡泊名利。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苏轼同样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苏东坡临死前方丈对他耳语:“现在,要想来生!”东坡回:“空想前往,又有何用?”朋友钱世雄说:“你最好还是要作如是想。”东坡对老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位豁达老人,他的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今天观之,苏东坡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不空想前往,不沉湎过往,把握好当下。他的一生就是这样随性、自然,旷达,所以活得洒脱、自在,令人艳羡而敬仰。

  在叹服苏轼笔落惊风雨的同时,更感叹苏东坡之幸。在时,有知己好友论诗情品画意,远亲近邻送温暖带呵护;去后,有一代国学大师为之立传,有无数仰慕者倾心追随。林先生喜欢苏东坡,因为林先生真的读懂了苏东坡。喜欢一个人不难,懂得一个人不易。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苏东坡因为懂得阴晴圆缺,懂得悲欢离合,所以慈悲旷达;而林先生因为懂得苏轼,所以倾心成就《苏东坡传》。

    虽然这位老人乐观豁达,但读至文末,心中对于他的离世还是涌起莫名的不舍。是因为林先生的文字魅力,更是苏东坡的人格使然。由最初的入目,到最后的已然入心,苏东坡的一生紧紧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文字唤起的是共鸣,读者对主人公产生了情感,苏东坡对生活和生命的激情在读者的心中激荡。林先生在结语中写道:“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从这个 意义上说,苏东坡永远活在读他的、懂他的人心中。

    难忘他那心灵的喜悦,倾心于他那思想的快乐。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质朴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有些人费尽心思追求的高职显位却是苏东坡不需要的,然而,职位却偏偏找到他。苏东坡在“乐与苦”一文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苏东坡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在生活中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能大能小是条龙,能大不小是条虫。对于人来说,能屈能伸何尝不是一种英雄本色?苏东坡可以在朝居高官,亦可在田为农夫。居高官时心系苍生才华尽展,为农夫时身体力行快乐似神仙。这种能屈能伸的生活姿态是每个热爱生命的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苏东坡才华横溢,如决堤之水势不可挡。曾有学者章元弼为东坡而休妻;一时之间”子瞻帽“竟致好多文人模仿;关于逸闻他以”六眼龟“戏吕大防;还有他与朋友钱勰三白三毛互相愚弄;以及朝云侃他”一肚子不合时宜“……这些关于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的喜悦与快乐不同于韩维的声色美酒奢侈之乐,他的喜悦与快乐从来都与精神和思想系为一体。

    宋朝出色文人多为苏东坡好友,时常在彼此家中相会,饮酒、进餐、笑谑、作画、题诗,已然陶然佳境,堪比世外桃源。从”西园雅集“一事,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过的是何等令人艳羡的生活啊。林先生的描述颇为简洁生动,几个人物的神采如在眼前:

“……画里有宋朝三大家,苏东坡、米芾、李公麟,还有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苏门四学士。石桌陈列于花园中高大的苍松翠竹之下。最上面,一只蝉向一条小河飞去,河岸花竹茂密。主人的两个侍妾,梳高发髻,戴甚多首饰,侍立于桌后。苏东坡头戴高帽,身着黄袍,倚桌作书,驸马王诜在附近观看。在另一桌上,李公麟正在写一首陶诗,子由、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围在桌旁。米芾立着,头仰望,正在往附近一块岩石上题字。秦观坐在多有节瘤的树根上,正在听人弹琴,别的人则分散各处,以各种姿势,或跪或站,下余的则是和尚和其他文人雅士了。”

不由自主赞叹:好个人间仙境!环境无他,意境无穷也!就像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 》中所说的那样: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不禁令读者感慨:”高山流水“也要遇知音哪!苏东坡这一生是不缺少知音的,暂且不表三位德才兼备、温良贤惠的夫人,但说吃个饭“以三白待客“捉弄东坡的钱勰,,使苏轼以”三毛餐“报复,嬉笑之余令人感叹:有这样一位互相愚弄的朋友,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即使开玩笑,也要事逢知己才称得上幽默!

  苏东坡,犹如那轮青天明月,带给读者的是他那达观明朗的喜悦与天人合一的快乐!
苏东坡在杭州的事
1个回答2022-10-21 14:00
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苏东坡与惠州故事概括?
1个回答2024-01-20 03:31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被放逐惠州。南迁时,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竟出乎他的意料,惠州原来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一向乐天派的苏轼,抵达惠州后不几天,便发出“海山葱曦气佳哉”的赞叹。在惠州三年间写下了不少赞美惠州山川景物的佳作,最著名的当然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他是十分眷恋和热爱惠州的。在惠州他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士轻打五更钟。”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