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王老寡想汉子

古汉语是如何转化为现代汉语的?
1个回答2024-02-17 04:20
历史是发展的,一切都随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而发生着变化。汉语也不例外,而且还将不停地发展下去。现在社会上不断出现新词(网络词汇最为显著),与此同时,一些原先比较流利的词不断淡出主流或已遭弃用就是明证。
在古代口语里说的不可能是白话文,因为白话文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但说的也不会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古时的书面语,是古时文学家们提炼的语言。古代口语里说的应是较文言文要浅显、直白、通俗得多的大众语言,不过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比较生涩的。由于那时没有音像材料,我们现在很难(几乎不能)得到古时口语的准确情况。即使古文里的对话,也是经过文学家们的提炼,面呈已非原汁原味。
至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的字为什么会意义不同,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涵盖的。不过主要还是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随着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频繁,逃往的区域不断扩大,就存在一个相互同化的问题,即语言不断接近,都是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永不停息的过程,日积月累变化也就大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决定语言的变化,而且更明显。
总之,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决定的语言的演变,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的字自然会意义不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存在的继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若干千年后,我们的语言也将变得生涩难懂。
古汉语是如何转化为现代汉语的?
1个回答2024-02-11 23:51
其他回答:我们说的古汉语,其实在中古前确实是记录人们口头说话的语言。但是在中古之后,(我们这里指的是语言学的时间划分,中古即指隋唐时期),书面语和口头语就渐渐地分离了,当时的文人为了追求古风,特意在作文或者记录一些事情的时候用古代的语法和汉字,说白话的老百姓又不会写字,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白话语言不能流传到现在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宋代,元代的时候,市井艺术开始兴起,我们知道的有元杂剧,勾栏瓦舍,我们会发现元杂剧我们基本上能读懂,而不是像一般的文言文那样晦涩。我在翻元史地方志的时候发现,其实元代官方用的文言文和前面的朝代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说明元杂剧真切地记录了元代的白话。 古代口语也分阶层,士大夫阶级肯定说的是文言文,但是不保他不和家中的佣人说白话,老百姓们,显而易见,是站在语言发展的最前端,说白话文是肯定的了。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征之一就是单音节词占优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用两个字表示的词在古代大多数使用一个字表示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的变化,人的智商的提高,要用有限的字代表日益增多的事物,就必然会造成一些字、词改意或者多意,一旦词义产生引申,就有可能偏离当初造字时的本意,以至于最后可能与本意相差甚远,因此才会有古今意。 当然,也有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民族融合造成语言的变化,这就是语言学家要研究的了。 不知道这样说你是否能明白一点。
郁郁寡欢是什么意思,"郁郁寡欢"的汉语
1个回答2023-03-20 21:41
【成语】: 郁郁寡欢
【拼音】: yù yù guǎ huān
【解释】: 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成语典故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举例造句】: 在她给余永泽和王晓燕的信中充满了悲天悯人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词语辨析
【拼音代码】: yygh
【近义词】:忧心忡忡、忧心如焚、愁眉苦脸
【反义词】:怡然自得、得意洋洋、得意忘形
【用法】: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的心情
【英文】: His/Her face fell
广汉寡妇村在哪个位置
1个回答2024-01-20 13:47
广汉寡妇村在福建省最南端东山岛的一个独特的新文化村,本称“铜钵村”。广汉“寡妇村”,顾名思议,就是这个村子已婚的男人都因病或意外等等原因,离开了人世,留下孤儿寡母艰难生活,位于福建省最南端东山岛的一个独特的新文化村,本称“铜钵村”。
她是汉朝公主,两次守寡,最终嫁给自家仆人,她是谁?
1个回答2024-01-21 19:35

这位应该就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西汉时期社会风气本就相当开放,加上平阳公主身份高贵,所以自然能够改嫁。而且,她的这位仆人,也不是一般的仆人,而是西汉著名将领卫青,曾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况且卫青的姐姐就是从平阳公主府走出去的卫子夫。也就是说这几个本就有着很深的利益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汉时期,对于女子改嫁的事情本就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因为经过春秋战国的连年混战,社会对于女子的贞洁要求也就没有那么严格。就拿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来说,王娡当年就是带着前夫的女儿嫁给汉武帝的父亲的,有这样的模板,公主出身的平阳公主自然是可以再嫁给别人的。

其次,卫子夫、卫青、平阳公主本就是一条利益链上的人。要知道,汉武帝的姐姐也不止有平阳公主一个人,为了和弟弟拉近关系,自然就要投其所好,那么给弟弟送几个贴心的女子就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个好方法之一。而卫子夫就是这些女子里面的佼佼者,卫子夫和平阳公主可以说是互为彼此的靠山。

最后,从公主府上出去的卫青,本事了得,年轻英俊,这样一个有魅力的男子能得到平阳公主的青睐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吧!况且,作为皇上的姐姐,年轻貌美,怎么可能会一直守寡呢?而且,平阳公主去世以前,向子孙表示一定要和卫青合葬,可见她也是真心爱着卫青。

寡人寡情寡义寡凉薄 求下联
1个回答2023-08-10 17:53
隐士隐山隐水隐世间
寡言寡语四字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19 07:16

不总是说话,不和随便的人说话,属于较深沉。,就是不喜欢和别人沟通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05:15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
什么是罗汉转世
2个回答2022-12-28 19:51
就是姓罗的老汉转世。
汉字翻译英语转换器
1个回答2024-01-27 06:04
试一下谷歌的翻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