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若梦

英语音标重读和轻读怎么区分,怎么读?
1个回答2024-05-27 11:49

重读在音标里会有‘标记,  ,为次重读,其他轻读。重读音节就是提高音调读的音节。相当于中文里重读某些词语表示强调这些词,读英语中重读音节的时候是类似的感觉。重读元音:按重读元音规则发音音调高,音量大,发音淸楚时间长轻读元音:按轻读元音规则发音音调低,音量小,发音含糊时间短( 一带而过)

爆竹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5-27 11:47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莱芜如何有效治疗小儿阅读障碍...
1个回答2024-05-27 11:47
本症的学习障碍表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感知觉、表象、抽象等认识的偏异,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记忆,任何一方面障碍均可导致阅读问题。 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阅读困难有家族倾向。Sysvia等发现:阅读困难的发病率为45%以上;双生子的研究也显示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比异卵双生高,有报道其比率为87%∶24%。
《童话镇》里面的小亨利是谁演的?太喜欢他了
1个回答2024-05-27 11:46
这个要看收视率的 收视好就会有很多季 现在童话镇第一季都预定了一季有22集 10集 第1集 原始森林中白马王子一个吻拯救了去世的白雪公主,两人幸福的
大口小脚的杯子叫什么名字
1个回答2024-05-27 11:44
马克杯也叫则灶大柄杯子,我们日常生孙肆扮活中口大底小的杯子有很多,像好多喝牛奶、喝咖啡、喝茶的雹薯陶瓷杯都是这样的。
小儿头痛病
1个回答2024-05-27 11:44
病情分析:引起的头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遗传因素.内分泌.药物.某些食物.压力.情绪.器质性病变.血管痉挛等。
指导意见:可以采用中药头痛舒系列方剂配以穴位植入、高频电火花、臭氧穴位注射、射频痛点消融等头痛特效疗法
hello女神第几集挠痒痒
1个回答2024-05-27 11:43
第八集,《hello女神》中第八集女神背部过敏,导致后背很痒,然后开始挠痒痒。
瞳子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5-27 11:43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
纯属虚构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27 11:42

一方面指凌空构作;凭空捏造;虚幻之实化体现。捏造创造,并不代表不存在,人知晓也是一种存在。另一方面虚构是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家创作时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

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

一般记叙文写作,不应当像写小说那样虚构,但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某些加工,比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想象,某些细枝末节的改动等。但无论怎样,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扩展资料

虚构具体手法:

1、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

故事迷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5-27 11:41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民间故事-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

  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

  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

  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