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概述

贾森·刘易斯的事迹概述
1个回答2024-03-07 01:09
贾森·刘易斯 英国探险家 1994年的7月12号,为了宣传环保,挑战人体极限,时年27岁的贾森·刘易斯和他的朋友史密斯从伦敦格林尼治子午线出发,不借助任何机械动力开始环球旅行。一路上,刘易斯或徒步、游泳,或骑自行车、划船、使用轮滑鞋等“环保方式”,足迹到达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成为首位以纯人力方式完成环球历险之旅的人。 2007年10月 6号,贾森·刘易斯脚踩踏板船再次横跨了位于伦敦的格林尼治子午线,在人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完成了长达13年、总行程7万4千公里的环球历险之旅。 13年多的旅程中,不仅仅是迷路、疾病、劳累和寂寞。他在美国被汽车撞成双腿骨折,与同伴分道扬镳;在澳大利亚遭到过鳄鱼袭击;在埃及被怀疑是间谍而被捕;在大西洋上小船被鲸撞翻险些丧命。另外,他还因为财务困难不得不在中途找工作赚钱还债。就这样,刘易斯把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洒在了身后7万4千公里的行程上。 贾森曾很多次想放弃旅行,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人们曾建议贾森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他不连贯的行程却不符合申报规定。贾森说,他更愿意把旅途经历写成一本书,并用稿费建立一个基金,为环境保护和慈善事业尽一份力。
注意!关键词是通俗易懂。比如说向一个对此一概不知的小孩讲述,怎么讲?
1个回答2024-03-09 19:30
(我来了)巴以冲突也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就比如一伙以色列人在一大块肥沃的土地上耕田过日子,但是突然来了一场洪水把这儿全淹没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他们只好离开,后来洪水退去(罗马帝国衰败),来了另一群巴勒斯坦人,于是就在此定居下来(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以色列一直将那块土地视为圣体,到现在以色列人一直想把巴勒斯坦人赶出去,于是有了巴以冲突!(不知这样讲可不可以)
《易经》主要是讲述什么的?
1个回答2024-01-26 13:07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故事概述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5 11:01

就是简要地把故事说出来,也就是讲述大意。

但在讲述时,不能斩头去尾,不能遗漏重要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都要交代清楚。

语言要简洁,尽量长话短说。

神话故事概述
1个回答2024-02-10 13:38
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 ,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
请简要概述《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1-29 21:53

一位脆弱、充满不安全感的英国王室成员,在内忧(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口吃以及陷入王位继承纷争)外困(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之中,鼓起勇气,战胜自身,最终承担起责任,鼓舞了当时的英国军民。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人物改编的励志电影。

看不见的城市的内容概述
1个回答2024-02-01 21:31

马可波罗到达已经年老的忽必烈大汗的皇宫中,向大汗讲着他在帝国所见到和游览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城市,却是完美的,存活于(马可波罗或忽必烈的)脑海中,由所有不完美的城市的不同优点组合而成。忽必烈十分渴望找到这座城市,但听过马可波罗对其他城市的描述后,大汗就知道它根本不会以城市的形式被建造出来。

神剑情天2的剧情概述
1个回答2024-02-02 00:52

数千年前,蚩尤与人族首领轩辕氏大战,轩辕氏开启诛仙大阵将蚩尤封印,轩辕因与仙女相恋,天地不容,遂放弃飞升成仙的机会,坠入轮回。千年后大唐官府弟子怀念与女儿村弟子钱小燕一起做任务的途中因一场梦而结识了化生寺首席大弟子逍遥生,好心助人竟发现朱紫国有意进犯大唐天朝的惊天大秘密,随着越深入的调查越是寒心,世间隐藏的妖孽竟然与朱紫国达成某种交易,共同寻找解除远古魔神蚩尤封印的方法,三人在阻止对方阴谋的同时亦有贵人相助,然而这些贵人不仅仅带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还有一些零碎的远古传说,而这些远古传说拼凑在一起,便是怀念与钱小燕的前世今生。故事以轮回为线索不断的挑战观众对感情的认知,剧情更是紧凑有序的表达出了“轮回”一词的模糊定义。

概述《简爱》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1-24 04:17

主要内容:

主要是讲一个孤女简爱,从小被收养在舅舅家,他舅母十分讨厌她,在她舅舅死后,将还是未成年孩子的她送到一家教会学校,由她自生自灭。

几年后,她大概十八岁离开炼狱般的学校,到一家庄园做家庭教师。由此爱上了那个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而正当两人举行婚礼之际,得知了男主人居然有一个老婆,还是疯子,就被关在她每天生活的城堡里。

于是,她伤心离开,被一户兄妹三人所救。她隐姓埋名又做起了简陋临时学校的教师,而三兄妹的大哥却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他们竟然是表兄妹的关系,并且得到了一个死去亲人的一大笔遗产。

找回亲情,拥有财富的简爱心中挂念罗切斯特先生,悄悄回到那个庄园,却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在疯妻放火烧屋的行径下,受伤成了盲人,城堡也成了废墟。于是简爱回到了已经单身,没有束缚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两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扩展资料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

对罗切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切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同情罗切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

小说通过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并始终把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这本小说说明了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

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罗切斯特自己也成了一个残疾人,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当然也是有爱情的。

数字故事的概述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
1个回答2024-01-24 04:11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教学与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广为流传。但随着这种方式在中小学的开展,数字故事在选题、设计、制作与评价反思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发挥数字故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