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自律的诗词

表示自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7 06:48

奉公正己、复礼克己、克己慎行、按行自抑、严于律己等等。

(1)【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出处《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2)【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出处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4)【按行自抑】 : 按行自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n xíng zì yì,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出处唐·柳宗元《梦归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5)【严于律己】:严于律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án yú lǜ jǐ,指的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君》。近义词: 严以律己。

表示自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22:20

奉公正己、复礼克己、克己慎行、按行自抑、严于律己等等。

(1)【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出处《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2)【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出处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4)【按行自抑】 : 按行自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n xíng zì yì,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出处唐·柳宗元《梦归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5)【严于律己】:严于律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án yú lǜ jǐ,指的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君》。近义词: 严以律己。

表示自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8 07:58

奉公正己、复礼克己、克己慎行、按行自抑、严于律己等等。

(1)【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出处《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2)【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出处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4)【按行自抑】 : 按行自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n xíng zì yì,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出处唐·柳宗元《梦归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5)【严于律己】:严于律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án yú lǜ jǐ,指的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君》。近义词: 严以律己。

表示自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3 20:22

奉公正己、复礼克己、克己慎行、按行自抑、严于律己等等。(1)【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出处《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2)【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克己慎行】: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出处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4)【按行自抑】:按行自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nxíngzìyì,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出处唐·柳宗元《梦归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5)【严于律己】:严于律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ányúlǜjǐ,指的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出自宋·陈亮《谢曾察院君》。近义词: 严以律己。

表示规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5 13:33
触类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断鹤继凫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遁天妄行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出处: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遁天之刑 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表示规律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7 05:52

触类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海扬尘 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断鹤继凫 截短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办不成的事。

断鹤续凫 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遁天妄行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

出处:南朝·宋·宗炳《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遁天之刑 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

出处:《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二八定律启示
1个回答2024-02-25 10:51

竹子定律给人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3-23 01:37

竹子定律给人的启示是厚积薄发。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因为在前面的4年里竹子已经将根茎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竹子的生长过程其实和人追求成功的过程是一样的道理,但现实中能碰灶熬过那3厘米煎熬的却寥寥无几。所以说人生需要储备,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竹子之所以到最后能够快速增长,是源于其最初4年扎根土壤的耐力与努力,当根茎延伸得足够宽阔时吸收的养分也就足够丰富,自然就为后续的高速生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所以不惧今后风雨的袭击,悍然屹立在天地之间,而人生的成功之路与竹子笑袜扮的生长哲学又何尝不是一致的呢。这就是所谓的“竹子定律”。

努力才是获得成功唯一的途径。

脚踏实地地积蓄力量、怀揣梦想、直奔目标。也许会经历万般苦难好侍,也许努力过后也未达到最终的期望,但,只要自己不放弃,终会有迎接阳光的时刻!即是自己只管努力就好,其他的交给时间!

竹子向上生长的精神不仅鼓舞我们要学会努力!坚持!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人生不应该仅是用“爬”了多高来单方面衡量是否成功,更应该注重积累,沉淀厚度与重度!

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打好基础,忍耐周边的所有嘲讽,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就可以以迅猛的速度,快速成长,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成功只是自己的,而一个国家的伟大复兴却是由无数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要小看每个人的力量,聚沙成塔!有中国14亿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祖国必将厚积薄发,愈加强大!

什么是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1-19 02:45
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 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什么是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3-11 22:56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