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怎么算时间

伏天是怎么算的?
1个回答2022-10-13 20:39
半个月为一个伏天
入伏怎么算,一伏几天
2个回答2022-11-23 16:52

1、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

2、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3、"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什么是“伏天”,伏天的“三伏”又是怎么算的呢?
2个回答2023-05-13 11:32
“伏天”就是每年最炎热的那段时间,人们需要隐藏起来躲避盛夏的炎热。三伏是按照历法来划分的,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十分潮湿和闷热的时段,界于小暑和立秋之间。
入伏怎么算 入伏天的算法
1个回答2022-08-04 19:43
1、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2、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入伏怎么算的
2个回答2022-12-20 05:17
入伏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由于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就是说,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天是咋算的?
2个回答2022-11-17 00:05
【夏季最热的日子为何叫“伏天”】明天入伏,高温来袭。那么,古人为何将夏季最热的一段日子叫做“伏天”呢?三国《广雅》曰:“伏,藏也。”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是古人对“伏”的解释。他们认为一年中酷热时节,人应该在家或其他凉爽地隐伏,少活动,故称“伏日”。古人将伏天分作“三伏”:初伏、中伏、末伏。初、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今年中伏20天。
“暑伏”怎么算的?
1个回答2023-10-30 00:51
每年从夏至以后第3个庚枣锋世日开始入伏,叫做“初伏”(或叫“头伏”),第4个庚日以后叫“中伏”,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始凳肢日( 每一庚日10天).

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伏为10天,但是如果夏至以后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
  
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
三伏天入伏是怎么算的
1个回答2022-12-21 13:36
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按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初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作为中伏开始的日子,从立秋日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作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作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这里所说的“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因此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

今年的初伏是7月14日,二伏是7月24日(20天),三伏是8月13日。
伏天怎么计算的,几天是一伏
1个回答2023-04-12 04:45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展开
24节气中的头伏,二伏,三伏是怎么算的啊?
3个回答2023-01-23 23:30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计算公式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